一旁,单提良68岁的父亲单保顺用充满慈爱的目光望着单提良,也嘿嘿笑了起来。
淄博市临淄区朱台镇西单村党支部书记单保军告诉记者,在西单村,单保顺是有名的棚一代。而单提良,则是个棚二代。
这样的家庭,在西单村有很多。
南菜北运
在淄博市临淄区朱台镇西单村的村史馆,一张南菜北运参加运输人员30周年的合影照片,记录着西单村在蔬菜种植方面的探索和不懈努力。
照片里30位早期创业者中,单保顺是相对比较年轻的一个。
1985年开始,西单村早期的创业者们租赁了两辆保温汽车,从海南三亚购买了1.2吨蔬菜,运到淄博销售。1986年,西单村租种了三亚农场的200亩地,组织以党员为主体的23人小队到海南种菜,累计从海南省运瓜菜2000吨,一年就创利120万元。
采购运输车时,农行淄博临淄支行提供的一笔贷款,帮了西单村的大忙。从那时起,西单村就和农行淄博临淄支行结了缘。
棚一代
那边的地很多是盐碱地,蔬菜的产量很低。回忆起在海南种菜的经历,单保顺说,当时就很想在家乡种上自己的蔬菜大棚。
1989年,西单村终于实验性地种上了4个蔬菜大棚。那年,当西单村这批第一代蔬菜大棚在寒风里坚强地抵御严冬时,单提良才刚刚出生。
1999年,西单村建了60个第二代蔬菜大棚,单保顺的大棚,就是其中之一。
这个面积只有一亩地的蔬菜大棚,给单保顺带来了美好生活的希望,但留给单提良的记忆,却是一个字累:每天都要爬上棚顶收放保温用的草苫子;背着喷雾器打完一遍药累得精疲力尽;收获的时候要一桶桶地向大棚外提西红柿
但单提良怎么也没想到,当时立志长大后绝不种大棚的他,长大后居然成了一个棚二代。
棚二代
我给你看看我现在是咋管理这个大棚的吧。9月26日的午后,单提良从口袋里掏出手机,点开一个APP,一边向记者介绍这个APP的功能,一边向记者演示。
通过这个APP,单提良能即时查看大棚里的温度、湿度很数据,然后根据需要在手机上进行操作,躺在家里的床上就能实时调整大棚的温度,对大棚进行管理。
这样的蔬菜大棚,在西单村有41个。
2022年,淄博市临淄区朱台镇西单村在全镇率先完成土地流转,成立了由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决定在全村规划建设77个现代化蔬菜大棚。
根据西单村蔬菜大棚的规划和收益估算,中国农业银行淄博临淄支行为每个蔬菜大棚种植户提供了50万元的鲁担惠农贷,由省农担淄博管理中心提供担保,享受财政贴息。
同时,农行淄博临淄支行为种植户们设计了更为灵活的还款方式:贷款期限3年,第一年还款10万元,第二年还款20万元,第三年贷款到期前一次性结清本息。
单提良说,他今年8月份刚刚还上了今年的贷款本金,现在每月只需再还280元的利息。
我们早就把时间算好了,收获西红柿的时候正好是春节,能卖个更好的价钱。在这个面积达6亩的大棚里,单提良驾驶着大棚内铺设的电动轨道车,驶过一龚龚的西红柿植株,向记者介绍着他的大棚。
秋日的阳光透过棚顶的塑料薄膜照射进来,使单提良的笑容看上去更加轻松、灿烂。坐在电动轨道车上的单保顺看着身边绿油油的西红柿植株,又嘿嘿地笑了起来。
虽然面积比第二代大棚大了6倍,但数字化使大棚的劳作强度降低了很多。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大棚效益也是以前的好多倍。
单提良说,这个大棚上一茬种的是西葫芦,收入了26万多元。对面大棚的种植户张美秀和王芳说,她们种的都是菜椒,还上20万元的贷款后,一年还能收入15万元。
而一旁的单保军补充说,这样的蔬菜大棚,设计寿命是40年。
责任编辑:姜健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820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