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翅雀
金翅雀雌鸟与雄鸟非常相似,幼鸟与雌鸟相似。成年后的雌性金翅雀的理想的体重应在♂15-22g之间,成年后的雄性金丝雀(详情介绍)的体重应在♀15-21g之间。
雌性的体长应在116-145mm之间雄性的体长应在119-140mm之间。
金翅雀雄鸟眼先、眼周灰黑色,前额、颊、耳覆羽、眉区、头侧褐灰色沾草黄色,头顶、枕至后颈灰褐色,羽尖沾黄绿色。背、肩和翅上内侧覆羽暗栗褐色,羽缘微沾黄绿色,腰金黄绿色。短的尾上覆羽亦为绿黄色,长的尾上覆羽灰色缀黄绿色,中央尾羽黑褐色,羽基沾黄色,羽缘和尖端灰白色,其余尾羽基段鲜黄色,末段黑褐色,外翈羽缘灰白色。翅上小覆羽、中覆羽与背同色,大覆羽颜色亦与背相似、但稍淡,初级覆羽黑色,小翼羽亦为黑色,但羽基和外翈绿黄色,翅角鲜黄色。
初级飞羽黑褐色,尖端灰白色,基部鲜黄色,在翅上形成一大块黄色翅斑,其余飞羽黑褐色,羽缘和尖端灰白色。颊、颏、喉橄榄黄色,胸和两胁栗褐沾绿黄色或污褐而沾灰,下胸和腹中央鲜黄色,下腹至肛周灰白色,尾下覆羽鲜黄色,翼下覆羽和腋羽亦为鲜黄色。雌鸟和雄鸟相似,但羽色较暗淡,头顶至后颈灰褐而具暗色纵纹。
上体少金黄色而多褐色,腰淡褐而沽黄绿色。下体黄色亦较少、仅微沾黄色且亦不如雄鸟鲜艳。幼鸟和雌鸟相似,但羽色较淡,上体淡褐色具明显的暗色纵纹,下体黄色亦具褐色纵纹。
虹膜栗褐色,嘴黄褐色或肉黄色,脚淡棕黄色或淡灰红色。
1、金翅雀是保护动物,金翅雀是国家三级保护动物,国家三级保护动物一般指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2、金翅雀(学名:Carduelis sinica)又名金翅、绿雀。
小型鸟类,体长12-14厘米。
嘴细直而尖,基部粗厚,头顶暗灰色。背栗褐色具暗色羽干纹,腰金黄色,尾下覆羽和尾基金黄色,翅上翅下都有一块大的金黄色块斑,无论站立还是飞翔时都醒目。 3、栖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山脚和平原等开阔地带的疏林中。常单独或成对活动,秋冬季节也成群,有时集群多达数十只甚至上百只。
主要以植物果实、种子、草子和谷粒等农作物为食。分布于俄罗斯萨哈林岛、堪察加半岛、日本等地。
鸟笼都可饲养金翅雀,笼内设栖杠1根,食罐、水罐各1个,笼底铺布垫或细砂。饲料是稗子、谷子、菜籽,按7:2:1的比例配合。
金翅雀比较耐寒,冬季放在室内即可。
平时除保证食、水供应充足外,每周应清扫笼子,洗刷食、水用具1次。
1、食物:小米、菜子、苏子,没菜子、苏子,就喂小米,平时添加一些青菜水果。雏鸟喂青菜泥和小米糊。
2、喂量与喂的时间:金翅雀没有发达的素囊,不能经受长时间饿,因此食物不能断。
3、雏鸟喂水,在它旁边放水杯,保持杯中有水就行。
生活习性
迁徙:留鸟,冬季游荡。
习性:常单独或成对活动,秋冬季节也成群,有时集群多达数十只甚至上百只。
休息时多停栖在树上,也停落在电线上长时间不动。多在树冠层枝叶间跳跃或飞来飞去,也到低矮的灌丛和地面活动和觅食。飞翔迅速,两翅扇动甚快,常发出呼呼声响。
鸣声单调清晰而尖锐,并带有颤音,其声似‘dzi-i-di-i’。
食性:主要以植物果实、种子、草子和谷粒等农作物为食。所吃食物几全是草子、豆科植物幼芽、稗子、糜子、谷子、麻子等植物和农作物种子。
1、金翅雀不是候鸟,金翅雀是留鸟,冬季游荡,常单独或成对活动,秋冬季节也成群,有时集群多达数十只甚至上百只。 2、金翅雀眼周灰黑色,前额、颊、耳覆羽、眉区、头侧褐灰色沾草黄色,头顶、枕至后颈灰褐色,羽尖沾黄绿色。
主要栖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山脚和平原等开阔地带的疏林中。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817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