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综合利用集成技术
适用地区:长江以南大部分地区
技术优势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集成技术,主要包括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利用。
(1)秸秆肥料化:秸秆直接还田、堆沤还田、覆盖还田、腐熟还田、保护性耕作等秸秆还田技术。
(2)秸秆饲料化:秸秆压块 (颗粒)饲料加工、青贮、微贮等技术,推广微生物 +农作物秸秆,促进牛羊产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3)秸秆基料化:综合利用秸秆等作物秸秆发展食用菌栽培。
该技术有助于实现农民增收、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以及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技术要点
(一)秸秆肥料化:
(1)机械翻压还田直接还田。用秸秆切碎机械将水稻、玉米秸秆就地粉碎,均匀地抛撒在地表,随即采用翻耕机械耕翻入土,使秸秆与表层土壤充分混匀,并在土壤中分解腐烂,从而改善土壤的结构、增加有机质含量、促进水稻、玉米持续增产。
(2)覆盖还田。在水稻、玉米收获前套播下茬作物,将秸秆粉碎或整秆直接均匀覆盖在地表,或在作物收获秸秆覆盖后,进行下茬作物免耕直播;或将收获的秸秆覆盖到其它田块,从而起到调节地温、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抑制杂草生长、增加土壤有机质的作用。
(3)腐熟还田。将水稻、玉米秸秆等有机物料堆放在地表或坑池中,物料中保持适量水分,并添加各类快速腐熟菌剂,通过科学合理调整碳氮比、温度、水分等环境因子,使秸秆快速腐熟形成有机肥料,施入耕地中增加土壤有机质和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4)有机肥生产。将水稻、玉米秸秆经机械粉碎后,与其他粪肥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利用速腐剂中菌种制剂和各种酶类在一定湿度(秸秆持水量 65%)和一定温度下(50℃~70℃)剧烈活动,释放能量,将秸秆的纤维素快速分解,同时生成大量菌体蛋白,为植物直接吸收或转化为腐殖质。
(二)秸秆基料化:
(1)食用菌种植技术。以稻草等禾本科水稻、玉米秸秆为主要原料,利用机械粉碎成小段并碾碎,通过与牛粪、麦麸、豆饼或米糠等氮源原料按比例混合,按照原料准备、辅料添加、拌料、装袋、灭菌、接种、发菌和出菇管理等生产流程,进行草腐生菌类食用菌种植生产。
(2)作物栽培基质生产技术。以秸秆为主要原料,添加其它有机废弃物以调节碳氮比、物理性状(如孔隙度、渗透性等),同时调节水分使混合后物料含水量在 60-70%,在通风干燥防雨环境中进行30-50 天有氧高温发酵,使其腐殖化与稳定化,再进行筛分即可用于育苗、栽培基质使用。
(三)秸秆饲料化:
(1)秸秆压块饲料(颗粒)。秸秆颗粒饲料加工是将秸秆粉碎或揉搓丝化之后,根据一定的饲料配方,与其他农副产品及饲料添加剂混合搭配,再利用造粒机制成高密度颗粒状混合饲料。秸秆颗粒饲料加工可将维生素、微量元素、非蛋白氮、添加剂等成分强化进颗粒饲料中,使饲料达到各种营养元素的平衡。
(2)秸秆青贮。将新鲜的玉米、甘蔗等切成 2-3 厘米,经调节适宜的水分含量(65-75%)后,压实堆入密闭的青贮池内,经过约 25 天的预备发酵期、乳酸菌发酵期、稳定期等 3 个微生物发酵阶段,制备成青绿多汁、营养丰富的养殖饲料。
(3)秸秆微贮。将经过机械加工的秸秆贮存在一定容器(水泥池、缸、塑料袋等)内,通过添加微生物菌剂进行微生物发酵处理,使秸秆变成带有酸、香、酒味的家畜喜食的粗饲料。根据贮存设施的不同,秸秆微贮的方法主要有:水泥窖微贮法、土窖微贮法、塑料袋微贮法、压捆窖内微贮法等四种。
免责声明:本头条号发布的转载内容及配图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对内容真实性由原作者保留,本号不做承诺,如涉及内容、图片的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编辑:南宁市农业信息中心
法律顾问单位:广西法严律师事务所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806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