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草在河蟹养殖中的作用如下:
一、水草是河蟹不可缺少的栖息场所和隐蔽物
河蟹游泳能力差,只能作短距离游泳,喜欢在浅水区栖息、脱壳。深水区河蟹很少出现,特别是脱壳,基本都在溶氧相对充足、环境条件好的浅水区和水草上,部分水草水位适宜(水下5。
0-30厘米),隐蔽性好,压强小,脱壳容易,是河蟹脱壳的首选场所。养殖生产中我们发现,绝大部分河蟹脱壳时选择依附于水下5~30厘米的水草茎叶上。蜕壳后的软壳蟹需要几个小时静伏不动的恢复期,待身体大量吸水和排出水分,新壳渐渐硬化之后,才能开始正常爬行、游动和觅食等活动。
在此期间,软壳蟹抵御敌害生物能力差,如果没有水草作掩护,很容易受到硬壳蟹和其他敌害生物(如龙虾、鳜鱼、乌鳢等)的攻击乃至残食。因此,水草的多寡和分布对河蟹的成活率有显著的影响。实践表明,在水草适宜、投词充足的情况下,河蟹的成活率高、规格大、品质好;而水草较少的池塘河蟹成活率低、规格小、品质差。
可见,水草在提高河蟹养殖成活率和商品蟹规格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水草是河蟹不可缺少的饵料
河蟹是杂食性动物,在自然状况下,水草在河蟹食物组成中占有重要位置。大部分水草具有鲜、嫩、脆、滑等特点,水草中含有少量蛋白质、脂肪及其其他营养要素。
从水草所含的蛋白、脂肪含量看,很难构成河蟹食物蛋白、脂肪的主要来源。但是已知水草茎叶中往往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E和维生素B12等微量元素,这些可以弥补投喂谷物和配合饲料中多种维生素的不足。加之水草中一般含有1%左右的粗纤维,这有助于河蟹对多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此外,水草中还含有丰富的钙、磷、多种微量元素,其中钙的含量尤其突出,对于促进河蟹脱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水草是河蟹不可缺少的饵料。生产实践证明,水草好的蟹池,脱壳成功率高、饵料系数低。
三、水草具有净化和调节水质的功能
池塘环境是河蟹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条件之一。
而与鱼类相比,河蟹对水质条件的要求更高,已知溶氧7。5毫克/升时可促进生长,而低于4毫克/升则不利于河蟹生长。河蟹适宜在微碱性水体中生长,适宜的PH值为7。5~8。5,PH值低于7。0的水质不利于河蟹蜕壳成长。蟹池中栽种水草,水草的光合作用的释放大量的氧气,是蟹池氧气的主要来源,同时,水草还可吸收池塘中不断产生的大量有害的氨态氮、二氧化碳和剩余饵料溶失物及某些有机分解物。
这些作用,对调节水体的pH值、溶氧乃至水温,稳定水质,都有着重要意义。实践表明,水草丰富的池塘,养成的河蟹体色正、规格大、产量高、味道鲜美;相反,水草少或无水草的蟹塘则成蟹的往往产量低、规格小、体色差。
四、水草是河蟹养殖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事实上,水草在蟹塘中的作用远不止上述几点。
如人们早已知道水草的存在,对于水体中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混养鱼类以及底栖动物,如螺、贝、线虫、水生昆虫、小型鱼虾等的繁衍生长都有很大好处。而各种底栖动物和水生昆虫等,又恰恰是河蟹极好的动物性饵料。虽然这方面的研究大部分还处于初级阶段,但可以肯定的是,水草与养殖河蟹以及水体和池底进行着复杂的物质交换,并维持着某种特定的生态平衡。
水草是蟹池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环境因子,无论对河蟹的生长还是疾病防治,都具有直接或间接的意义。
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说池塘中的水草越多越好,只有保持适当的密度50%~55%,多品种(2种以上)、分布的合理,这样才能发挥很好的作用。如果密度过高,会存在不少负面作用,一是水体流动性差,河蟹无法穿行于其间,这无疑大大缩小了河蟹的生存空间,影响河蟹的正常生长。
二是蟹池的溶解氧、pH值昼夜变化大,易引起河蟹的应激反应。三是生态系统中其他因子受到限制,系统的稳定性差。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803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