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氨气中毒主要原因还是管理不妥引起的,特别是在冬季和早春季节,养殖场往往为了保暖而忽略或没做好通风工作,从而使鹅舍内积存了大量的氨气,引发鹅中毒。今天小编为大家介绍鹅氨气中毒的原因,预防鹅氨气中毒的措施!
鹅氨气中毒的原因:
1、鹅舍由于卫生不佳,特别是垫草(料)潮湿,再加上通风不良,就可使垫料、粪便以及混入其中的饲料等有机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发酵而放出氨气。当雏鹅舍的氨气超过75~100毫克/升,并持续时间较长时,就会降低饲料的消化率及鹅只生长率。
2、有些地区育雏阶段不放牧。饲养密度大。管理不善。育雏舍通风不良,温度和湿度过高或过低。加上未能做好清洁卫生和环境消毒。粪便未能及时清除。在舍温较高(25.8℃以上)、湿度过大(83.2%以上)时就会使粪便和垫料发酵,从而产生大量氨气和其他气体。当氨气溶解在黏膜和眼的液体中,产生氢氧化铵。(一种引起角膜炎的碱性刺激物),可使角膜溃疡而致失明。
预防鹅氨气中毒的措施:
1、要防止本病的发生,主要措施是及时清扫粪便,勤于更换垫料及清理舍内的其他污物。在冬季及早春季节特别注意定时做好鹅舍的通风换气工作,加速粪尿、垫料的干燥,防止氨气及其他有害气体的产生及聚积。
2、定期进行消毒,特别是带鹅喷雾消毒,可杀死或减少鹅体表或舍内空气中的细菌和病毒。阻止粪便的分解,抑制氨气的产生,利于净化空气和环境。
春季养雏鹅注意:
1、温度
早春气温较寒冷,要采用给温育雏,一般头7天育雏器内温度为30℃~32℃,以后每周下降2.5℃。雏鹅生长至6~8周龄时,由于羽毛已生长良好,可以在18℃或更低一些条件下生长,但也要防止天气突变。掌握温度的原则是:群小略高,群大略低;夜间略高,白天略低。
2、开水
初次饮水在开料之前进行,有的地方称”潮口”,是很重要的一关。雏鹅运到目的地,应予适当休息,在出壳后24小时左右,先给雏鹅饮水,后开食,这样不仅刺激食欲,而且也满足雏鹅对水的需要,有利于长膘。
3、开料
开料在饮水后进行,一般是出壳24~36小时,或出现小鹅有吸食行为时即可开料。雏鹅的饲料要营养丰富、品质优良、质地柔软、易消化,如玉米粉、碎米、小麦粉、细米粉等,青绿饲料如甘蓝、莴苣叶、幼嫩黑麦草等。养鹅一般以米饭或碎米和青菜为主,随日龄的增加而减少米饭,先以糠麸类、豆饼类喂食,然后由米饭改为”开口谷”(将谷煮至外壳裂开俗称”开口谷”),或转喂养湿谷逐步过渡到喂干谷。
4、饲喂次数
一般每天喂8~10次,以后逐渐减少至日喂3~4次。
“鹅氨气中毒的原因,预防鹅氨气中毒的措施!”就介绍到这里了!因此,预防该病其实并不难,只要加强管理,保证鹅舍良好的通风,和干净卫生,就可防止鹅氨气中毒现象的发生。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778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