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海蜇养殖场 一次放4cm以上的海蜇苗(“蛋黄苗”)60-100个/亩,5月中旬到10月,一般放苗3次,捕捞3茬。每茬的养殖周期在40-50天,笫二茬海蜇的套养一般在笫一茬海蜇出塘前10-15天左右。 2. 海蜇养殖基地 21068是东港市的身份证。 东港市,为辽宁省辖县级市,由丹东市代管。地理座标东经123°22′30″至124°22′30″,北纬39°45′至40°15′。境内江岸线(边境线)23.85公里,海岸线93.5公里,位于辽宁省东南部,地处丹东市西南部;南临黄海;北、西北接凤城市、岫岩满族自治县;西与庄河市毗邻;东北和丹东市振安区相连;东隔鸭绿江同朝鲜平安北道龙川郡相望。拥有沿海、沿江、沿边地理优势,是中国海岸线上最北端的县级市。 2014年,全市陆域面积2445平方公里,海域面积3500平方公里;2014年,总人口60.81万人;辖3个街道、14个镇、1个民族乡;2014年,东港市地区生产总值348.9亿元。 东港市地处东北亚、环渤海和环黄海三个经济圈的交汇点,是连接中、朝、韩、俄、日五国的交通枢纽、欧亚大通道的重要节点,是东北东部地区重要的海陆门户。东港是中国最大的海蜇养殖基地 和梭子蟹养殖基地 、国家级的草莓产研中心和最大的优质生产基地。 3. 海蜇皮有人工养殖的吗? 海蜇不能用开水烫,因为开水烫会让海蜇瞬间收紧,口感变得非常硬。焯海蜇要用90度的水,焯的时候将海蜇放入90度的水中后,默数8秒钟就要赶快将海蜇捞出,捞出后立马冲凉水,这样处理后的海蜇口感脆且软硬适中。介绍:海蜇俗称为水母、石镜、蜡、樗、蒲鱼、水母鲜和海等。钵水母纲,根口水母科,海蜇属的统称,腔肠动物,是生活在海中的一种腔肠软体动物,体形程半球状,可食用,上面呈伞状,白色,借以伸缩运动,称为海蜇皮,下有八条口腕,其下有丝状物,呈灰红色,叫海蜇头。可人工培育,并已人工放流以增加其资源量。 4. 海蜇头养殖 海蜇也分好多种的。其中有锦蛰、有沙蛰。锦蛰一般就是说的正宗海蜇,头皮比较贵的。沙蛰价格就比较低。目前市场上出现好多锦蛰,不一定是野生的,一般是养殖的。养殖的价格比较低下,野生的相对来说收购比较繁琐,渔民要价相对来说比较高。但是养殖的海蜇头一般来说颜色比较浅,没有野生的海蜇颜色特别深。市场上许多小贩、饭店购买养殖海蜇回去后,用酱油浸泡,也就是染色。这种海蜇的水比较浑浊。 首先我们应该学会观察其外表。一般来说海蜇丝颜色呈乳白或淡黄,有光泽,无血衣、泥沙和红斑,质坚实,并有拉力和韧性,放在鼻下闻无腥臭味,然后我们将海蜇丝揉开,越大越白越薄、质地越坚韧越好,这样的海蜇丝是比较优质的。而对于劣质的海蜇丝来说,这样的海蜇丝往往皮小瘦薄,色暗或发黑,无光泽,血衣多,含细粒沙质,肉质发酥易裂,无韧性。同时我们在挑选海蜇丝的时候,还可以用两个指头把海蜇头拿起,如果容易破裂、肉质发酥就不能买了。 通常情况下,新鲜的海蜇丝含水多,皮体较厚,还含有毒素。只有经过食盐加明矾盐清洗两次,使海蜇丝脱水两次,才能让毒素随水排尽;海蜇若用力挤也挤不出水,这种海蜇方可食用。人们到海蜇产地旅游,会遇到兜售不经处理或只经1—2次盐渍处理的海蜇,千万不要去品尝或选购,这样的海蜇丝是非常不健康的,也是我们在吃海蜇丝的时候要注意避免的情况,我们在平时挑选海蜇丝的时候就要注意到这样的细节。 吃海蜇丝是不错的,可以有效的帮助我们补充蛋白质,不过虽然说吃海蜇丝对我们健康有好处,但是也要注意挑选出优质的海蜇丝才行,学会上面介绍的这些挑选方法很重要,我们学会了挑选海蜇丝的方法,那么就可以更健康的去吃海蜇丝。 5. 海蜇 养殖 围网养殖技术 石首市百特水蛭养殖专业合作社于2015年开始对宽体金线蛭进行围网养殖,2016年已实现亩产宽体金线蛭350千克以上,带动劳动就业人数50人以上,现将整套围网养殖宽体金线蛭的技术流程总结如下。 一、土池围网建造 选择环境安静、背风向阳、排灌方便的稻田挖沟起埂,沟宽3~5米,深1米,长度依地理条件而定,单个养殖池面积在120~200米 2 ,使整个 稻田形成连沟式的养殖场。在沟四周开槽,深30厘米,将高1.5米、网目为60目的聚乙烯网片底部埋入槽内,然后回填土壤,压实,用木桩和竹竿将网片撑起,两根木桩之间用铁丝连接起来,使网片不会下垂,同时在木桩和竹竿处用铁丝固定网片向池内伸出15厘米,形成“7”字形防逃檐,防止宽体金线蛭逃跑。放苗前需要晒池,苗种下水前10天,每平方米用0.5千克生石灰消毒。换水后在养殖池1/3水面种植水葫芦,以供宽体金线蛭栖息和遮阳。 二、苗种放养 一般选择自幼苗下水精养一个月的苗种,规格在1~2克/只,此阶段的宽体金线蛭幼苗已全部开口摄食,生长速度快,存活率也比较高,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60~80只。 三、日常管理 1.饲料投喂 人工养殖时,一般投喂从野外捕捞的田螺,但捕捞回来的田螺需用水冲洗干净,有条件的还可以先用3%的食盐水对田螺进行消毒处理再进行投喂,防止带入病原菌。最好是少量多次进行投喂,每2~3天喂一次,每次一亩地只投喂25千克螺蛳,注意全池泼洒,没有被吃掉的螺蛳还可以继续生长,不会堆积在一起,对水体的污染少。 2.水质管理 适宜宽体金线蛭生长的水温范围在22~30℃,因此整个养殖周期内最好都保持水温在这个范围之间。夏季温度高,需要加深水位,保持水深在70~80厘米,另外还需要在养殖池栽种一些漂浮植物,在池上搭遮阳棚防暑,避免太阳直射池底。养殖水蛭时,一般每周换水1次,建设专门的蓄水池,保证加入水的温度与养殖池内池水的温差不超过3℃,且每次换水为池水总量 1/4~1/3,尽量减少水蛭的应激反应。另外,蓄水池需要定期肥水培藻,保持水质的“肥”“活”“嫩”“爽”。 四、疾病防治 宽体金线蛭的疾病少,一般是生活环境恶劣变化引起发病,因此要注意在养殖过程中提前做好防范,以预防为主,常见的有干枯病、肠胃炎病和气泡病。干枯病防治方法:一是保持良好的底质和水质,定期改底和肥水培藻;二是温度高时要经常换水,采取遮阳的方式给养殖池降温。肠胃炎病的防治方法:一是控制螺蛳的投喂量,每次投喂前都对螺蛳进行清洗和消毒;二是对水体进行消毒,消灭掉有害病原微生物,再补充有益微生物,加强水体循环能力。气泡病的防治方法:一是防止水中气体过于饱和,控制水面植物过于茂盛,防止水质过肥;二是对患病水蛭用浓度为3%的食盐水进行浸泡,可有效治疗气泡病。 五、捕捞方法 围网养殖宽体金线蛭一般在9月底即可进行捕捞,此时规格一般在15克/只以上。捕捞时,先把围网里面自然生长起来的水草及水面漂浮的水葫芦打捞上岸,把里面夹带出来的宽体金线蛭也要挑出来,同时放掉2/3池水,以不露出池底为准。由于打捞水草的过程已经破坏围网里生活的宽体金线蛭的生活环境,对其造成应激,于当天晚上就会有大量的宽体金线蛭栖息在四周的网片上,此时即可用抄网对网片上的宽体金线蛭进行采收,如此操作2~3次,可收获围网内60%~80%的宽体金线蛭。捕捞第二天上午9:00以后,待水温逐步上升,将杀灭养殖池内浮游植物的硫酸铜等药品化水对养殖池全池泼洒,造成养殖池内缺氧,可逼迫潜入水底的宽体金线蛭上浮,此时即可进行二次采收,将围网内的宽体金线蛭捕捞干净。收获后一般以自然吊干的方法进行初加工,制成干品出售。 6. 海蜇人工养殖 能人工养殖,在池塘养殖海蜇时, 为了保持池塘的水质, 水体必须经常换。通过换水, 不仅为海蜇的生长提供足够的饵料生物, 而且可以保证水体肥活嫩爽, 对海蜇的生长起到刺激、促进作用。 换水必须坚持少换、勤换, 避免大排、大灌。 池塘中的海藻对水质的保持也非常重要, 应该定期清除养殖池中的海藻。 研究表明, 可以通过人工接种小球藻培养池塘优势种群, 改善池塘环境, 培养海蜇的天然饵料, 降低养殖成本 7. 海蜇头有养殖的吗 果酸能有效降解养殖水体中氨氮、硫化氢、亚硝酸盐、有毒藻类生物有害物质、重金属等几十种有害物质,有力的保护了海蜇不受侵害,同时还可分解底质中的过剩残饵、粪便等有害物质,无污染、无残留、无任何毒副作用,是理想的水环境保护专用品。 其优点是对氨氮等有害物质有非常明显的快速分解急救作用,同时还有预防爆发性传染病,保护水中有益藻类和有益菌的作用,使水质达到良性生态平衡,以利于海蜇健康生长。 8. 海蜇头有人工养殖吗 海鲜不能调海水养的有:带鱼,鲅鱼,鲳鱼,黄姑鱼,沙丁鱼,老板鱼,小黄花鱼等,鱿鱼和乌贼也无法人工养殖;既有捕捞也有人工养殖的有鲈鱼,黑裙,大黄花鱼,六线鱼,还有螃蟹,海蜇等海鲜;基本上全为人工养殖的有牙鲆,大黄花,大菱鲆,半滑舌鳎等。 9. 海蜇有没有养殖的 海蜇周围有黑点不是发霉。海蜇分好多品种,大海里捞过来各种各样,有的带黑点有的带红丝或者一块块,只要不是人工的。提醒广大消费者:海蜇也分好多种的。其中有锦蛰、有沙蛰。锦蛰一般就是说的正宗海蜇,头皮比较贵的。沙蛰价格就比较低。目前市场上出现好多锦蛰,不一定是野生的,一般是养殖的。养殖的价格比较低下,野生的相对来说收购比较繁琐,渔民要价相对来说比较高。但是养殖的海蜇头一般来说颜色比较浅,没有野生的海蜇颜色特别深。市场上许多小贩、饭店购买养殖海蜇回去后,用酱油浸泡,也就是染色。这种海蜇的水比较浑浊。 海蜇为海生的腔肠动物,隶属腔肠动物门,钵水母纲,根口水母目,根口水母科,海蜇属。蜇体呈伞盖状,通体呈半透明,白色、青色或微黄色,海蜇伞径可超过45厘米、最大可达1米之巨,伞下8个加厚的(具肩部)腕基部愈合使口消失(代之以吸盘的次生口),下方口腕处有许多棒状和丝状触须,上有密集刺丝囊,能分泌毒液。其作用是在触及小动物时,可释放毒液麻痹,以做食物。 10. 海蜇养殖技术 ①苗种使用2cm以上的优质蜇苗。受伤的蜇苗不能使用。 ②放苗的时间应在6-7月份,要选择无风的天气,在早晨或傍晚放人池中。放苗水温20℃左右。 ③放苗的密度要根据各池塘的具体情况,确定合理的放苗量,池塘换水条件好的可多放一些,每亩水面放养300-500只为宜,密度大了海蜇生长缓慢,且养殖后期容易缺氧。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772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