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请您在阅读本文之前,点击文章上方的关注,以后您就可以免费收到三农大喇叭每天推送的最新农资价格行情、三农政策、农业技术等内容了。谢谢您的关注与转发!
当前,全国水稻管理进入关注时期,为了确保科学管理,农业农村部水稻专家指导组、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针对全国不同地域的水稻生长情况,推出了相应的管理技术。今天三农大喇叭就给大家汇总一下,希望对全国的稻农朋友能有所帮助。
当前,东北地区水稻正处于分蘖、拔节期,生育进程较常年普遍推迟5—7天。针对当前东北水稻生产实际,要以促弱转壮、防控病虫、促早熟为管理重点。
一是因时灌排水。分蘖期水分管理要以浅水为主,一般保持5厘米左右水层,以提高地温,增强土壤通透性,促进分蘖。对低洼地块和排水不畅的地块,以浅湿管理为主,防止长期积水。达到足苗后,适当晒田,控制无效分蘖。孕穗期水层管理以间歇灌溉为主,即灌一次浅水,自然渗干到脚窝有水,再灌浅水,如此反复,前期要多湿少干,后期要多干少湿,达到以水调肥、以水调气、以气养根、以根保叶的作用。抽穗后35天左右停止灌溉。
二是巧施壮粒肥。因地因时因苗施好粒肥,避免贪青晚熟和穗茎瘟发生。当抽穗后的叶色较孕穗期淡时,即可施用粒肥,确保倒二叶的叶色渐深,维持15—20天后转淡。退黄过早是缺氮或根系早衰的表现,要酌情增施氮肥,一般亩施尿素2公斤或硫酸铵5公斤。
三是防治病虫害。高度重视以穗颈瘟为主的稻瘟病防控,以防为主,防治结合。无论是抗病品种还是感病品种,无论前期是否打过防治叶瘟病的药,均要在水稻破口期和抽穗末期防治穗颈瘟。对二化螟、稻飞虱等迁飞性害虫,应在7月中下旬集中防治。科学选择对路高效的农药,严格按照推荐用量喷施。
四是适时促早熟。预计今年东北北部和东部寒地稻区可能发生障碍型冷害,要及早做好各项准备。可通过水肥调节使生殖生长敏感期尽可能避开低温,减少空壳率。在齐穗、灌浆期进行根外施肥,促进早熟,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可选用磷酸二氢钾和尿素混合叶面喷施,也可用其他叶面肥。
当前,南方双季晚稻陆续开始移栽。受前期低温阴雨天气影响,今年早稻收获期普遍推迟5—7天,影响双季晚稻适期移栽。据气象部门预测,今年气象条件总体偏差,南方秋季低温多雨、寒露风有可能发生,对晚稻安全齐穗和成熟较为不利,同时病虫害也呈偏重发生趋势。
一是抢时栽插保足苗。目前晚稻品种以感温性强的籼稻为主,秧龄弹性小,超秧龄移栽易造成僵苗不发,尤其对晚稻机插秧影响较大。对部分秧龄偏长、长势过快的晚稻秧田,可通过控水和化控调节剂喷雾控制秧苗过快生长。对早稻收获期延迟的晚稻田块,要抢时整地移栽,同时适当密植,以密补迟,防止穗数不足。对生育期推迟过多的早稻,可杀青收割,确保晚稻按时移栽。对因洪涝冲毁秧苗不能及时栽插的晚稻田块,应尽快改种杂粮杂豆、薯类等旱粮作物或速生蔬菜,防止撂荒。
二是科学施肥促穗粒。栽插期推迟易造成双季晚稻秧苗老化,分蘖力降低。要早施分蘖肥,适当提高基肥与分蘖肥的比例,将基肥和分蘖肥用量增至施肥总量的75%左右,移栽后3—5天亩施尿素5—7公斤,促进早生快发。巧施穗肥,在植株倒2叶抽出、倒1叶露尖时亩施尿素和氯化钾各2—3公斤,促进壮秆大穗。补施粒肥,对群体较小的田块,齐穗期亩施尿素2—3公斤,或施尿素1.5—2公斤并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150—200克,促进籽粒灌浆成熟。
三是科学管水防倒伏。移栽后15天内,田间保持浅水层促分蘖;抛秧田要灌花花水促立苗,立苗后实行湿润管理,间隙露田,促进分蘖和根系发育。适时晒田控苗,肥力低、苗势弱的移栽田块要轻晒适露,肥力高、苗势旺的移栽田块要适当重晒;对翻耕抛秧田块,要适当早晒重晒;对免耕抛秧立苗相对较迟的田块,要多晒轻晒。晒田结束后及时复水,采取干干湿湿、交替灌溉,促进根系发育,增强植株抗倒能力。
四是关口前移防病虫。重点防治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瘟病、纹枯病等迁飞性、流行性重大病虫害。稻飞虱要压前控后,选用适当药剂在低龄若虫高峰期防治。螟虫和稻纵卷叶螟要以保护功能叶片为重点,在水稻中后期防治主害代。稻瘟病、稻曲病重点在破口抽穗期做好预防,纹枯病重点抓好分蘖盛期和拔节期防治,尽量选用高含量单剂,提高防治效率。
五是防范秋寒促早熟。针对今年南方稻区低温阴雨、寒露风发生几率较大的情况,要尽早制定防范预案。对寒露风到来时尚未抽穗田块,采取灌深水保胎;对寒露风来临前始穗的田块,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促进提早抽穗;对寒露风来临时处于抽穗扬花的田块,应灌深水保温御寒,有条件的喷施增温剂,增强抗寒能力,减轻低温危害,确保安全齐穗。
今年,西南地区春季蓄水充足,移栽进程较快,绝大多数田块都在最适宜期移栽。但6月以来西南地区持续阴雨寡照、气温偏低,对水稻大田生长发育造成较大影响,水稻生育期比常年推迟5—7天。同时,高温高湿导致纹枯病、稻瘟病,以及螟虫、稻纵卷叶螟等病虫害偏重发生。要科学运筹肥水,抓好田间管理,防治病虫害,因地制宜留蓄再生稻,确保西南地区水稻获得好收成。
一是及时补救受涝稻田。对受涝田块,应及时、分次排水,结合洗苗轻露田,打药防止病害蔓延。对长江河谷地带出现的局部绝收田块,可蓄留再生稻或改种生育期短的杂粮杂豆。
二是加强水分管理。对因连续阴雨晒田质量不好,或田间水层较深的田块,迅速开沟排水,及早排水露田。对群体明显偏大、叶色褪淡不明显的田块,继续晒田。对前期晒田有一定效果的田块,及时复水,实行间歇灌溉,到抽穗扬花期再建立浅水层。
三是看苗补施穗粒肥。对前期长势差的田块,亩施尿素3—4公斤,以增强植株活力,延缓早衰,提高粒重;对前期因阴雨寡照或晒田不到位而导致群体偏大、叶色浓绿的田块,穗肥要少施或不施,但需亩用磷酸二氢钾1公斤,兑水50公斤进行叶面喷施,增强植株抗倒性。水稻抽穗前10—15天亩用氯化钾10公斤全田撒施,增强植株抗倒伏能力,促进安全成熟。
四是综合防控病虫害。加强稻瘟病、纹枯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预测预报,选择对路药剂及时防治。对多种病虫害并发的田块,应确定主治对象,科学搭配药剂或者选择复配型药剂进行综合防治,注意交替用药,严禁使用高毒农药。施药时要用够水量,抢晴打药,4小时内遇雨应重喷。
五是抓好再生稻生产。四川东南部和重庆沿长江平坝、浅丘、河谷区,以及云南南部等再生稻种植区要抓好头季田间管理,为再生季打好基础。防好病虫害,头季稻孕穗期要防好纹枯病,再生季要特别注意纹枯病、三代螟虫、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等病虫的防治。施好促芽肥,头季稻齐穗后7天左右,亩施尿素15—20公斤。见芽收割头季稻,当稻田中间植株的持久休眠芽露出叶鞘时,要及时收割头季稻,保留稻桩40厘米,以利于休眠芽早发快发。施好发苗肥,收割后结合扶稻桩和除草,亩施尿素5公斤,如遇高温可水泼稻桩,保持稻桩湿度,促进发苗。
当前,长江中下游一季稻大部处于分蘖期,部分早茬口处于拔节孕穗期,是肥水管理的关键时期。今年长江中下游一季稻生长前中期气候条件总体适宜,栽插适时、长势均衡,但6月以来强降水天气增多,局部地区出现洪涝。7月下旬起,江淮、江南地区还将出现持续高温晴热天气。针对当前气候特点和一季稻生产实际,要以抓好抗洪排涝,防范高温热害,促进分蘖成穗管理为重点。
一是及时补救受涝稻田。对受涝田块,应及时、分次排水,结合洗苗轻露田,及时补追速效氮肥,打药防止病害蔓延。对局部绝收田块,可选用早熟品种及时补种。
二是加强水分管理。当群体茎蘖数达到预期穗数70%—80%时,及时断水搁田。对于土壤肥沃的旺长群体适当提前重搁,土壤肥力中下等的中小群体轻搁。手插稻群体最高基本苗,控制在适宜穗数的1.3—1.4倍,抛秧稻与机插稻控制在1.4—1.5倍,直播稻不超过1.6倍。从拔节到抽穗,实行2—4厘米水层和干湿交替的间隙湿润灌溉。灌浆后15天,实行2—4厘米水层和轻度落干交替的干湿灌溉。收获前一周断水,避免断水过早影响结实率。
三是合理增施穗肥。施用穗肥要在群体高峰苗已过,叶色明显褪淡显黄时进行。根据不同栽培方式,手插稻适宜的氮肥运筹比为籼稻7︰3或6︰4(分蘖肥︰穗肥),粳稻6︰4或5︰5,施用时期为倒4叶初或倒3叶期。抛秧稻或机插稻适宜氮肥运筹比为6︰4,施用时期为倒4叶后半叶或倒3叶期。直播稻适宜氮肥运筹比为7︰3,施用时期为倒3叶或倒2叶期。根据不同品种类型,5个伸长节间的中稻品种,适宜的氮肥运筹比为6︰4或7︰3,穗肥施用时期为倒4叶后半叶或倒3叶期。6个伸长节间的晚稻品种,适宜的氮肥运筹比为5︰5或6︰4,穗肥施用时期为倒4叶初或倒3叶期。根据苗情长势,对群体茎蘖数适宜、叶色正常的田块,在倒4叶和倒3叶期分两次施用穗肥。对群体茎蘖数量偏小、叶色落黄早的田块,在倒4叶初与倒3叶期分2—3次施用穗肥,用量适当增加10%—30%,加快促弱转壮。
四是防范高温热害。对已进入孕穗至抽穗期的早茬口一季稻,如遇35℃以上持续高温将影响幼穗分化、扬花授粉和结实率,稻田要保持深水层、以水调温,同时可采取叶面喷施磷钾肥等措施缓解或减轻危害。对部分受旱稻田,充分利用各种水源及时补水,提高灌溉效率,促进生长发育。
五是防控病虫害。加强病虫情测报,准确掌握病虫发生动态,加强破口至抽穗期前后的混合用药综合防治,重点防治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稻瘟病、纹枯病和稻曲病,稻曲病第一次预防用药提前到破口前10天左右进行。
来源:综合农业农村部网站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771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