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传入中国是在明朝,之前我们的祖先穿的是麻布,富人穿的丝绸。麻布和丝绸,最大的缺陷是,冬季不能很好的保暖保暖,虽然这两种都可以做得很漂亮。
棉花在可以纺线之前,需要把长在棉绒中间的棉籽去掉。这是一件比较麻烦的事,因为棉花的棉絮棉绒,是长在棉籽上的。棉籽的壳很脆,去除棉籽的过程中,一不小心就会把棉籽壳压碎,被油污染了的棉絮,就不能用了。
华北平原从什么时候,开始大面积种棉花,我没考证过。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就是因为有了轧花机,解决了棉花除籽的问题,才让大面积种植得以实现。否则,去除棉籽太麻烦效率太低,棉花就没办法大量使用。轧花机的使用,不但解决了给棉花除籽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弹棉花让棉花更蓬松,棉绒更有条理,更容易纺成线的问题。可惜的是,轧花机我虽然见过,却不记得具体的机构和工作的原理,只能凭记忆大概描述。
轧花机整体应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除棉籽,一部分使棉花蓬松。两个部分都是木制框架的机械,用人工作为动力。去棉籽的轧花机,有四个脚踏板供两个人同时踩踏。脚踏板带动的,是一上一下两个带齿的铁滚子,互相咬合在一起。踩动踏板,铁滚子持续向一个方向转动,将棉花顺着咬合的铁滚子转动的方向挤进去,皮棉从铁滚子后面出来,棉籽从铁滚子齿间掉落。去了棉籽的皮棉,再放进木制的弹花机里边弹过,就变成非常松软的棉花瓤子,可以用于纺线,或者用于往棉被棉衣里边添加。
这里对轧花机的描述比较简略,这是没办法的事,因为过去的时间太长,我的记忆并不是很清楚,只能依靠不多的印象说个大概。不过,尽管轧花机结构简单,又是人力作为动力,但是相对于人工来说,轧花机去除棉籽的速度可以说大大提高,也保证了在去除棉籽的过程中,棉籽不至于破壳而让棉花受到污染。
轧花厂较短时间内完成了本队棉花的加工,这之后,还负有对外加工的任务。那时候我们村是周围比较富裕的村子,其它大部分村子并没有轧花机,需要将棉花交到我们村加工。队里有专门负责收棉花的人,每天套着马车到附近甚至稍远一点的村子,将人家的姓名、村子、棉花数量登记一下,用包袱包好带回来。等加工好了,再次经过对方村子收棉花的时候,给加工好的捎回去。
这个加工过程是免费的,只是加工过的棉籽作为加工费,就留下来了。多少斤棉花出多少斤瓤子,大家都是约定俗成的,也不需要押金押身份证什么的,全靠的是个互相信任。从来没有听说过,有对加工完的瓤子斤称不满意,或对加工质量不满意而发生纠纷争执的,更没听说过一去不回头,收了棉花不往回送的。 手工的时代,匠人与客户之间的互相信任,不知道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后来又是怎么被破坏的。因为这种形式的服务,已经持续了很多年,是不是最开始出去收别人家棉花的,需要村里开具介绍信,我也不是很清楚。
我们村有两个生产队,都有轧花机,互相之间也有竞争。有的时候,两个生产队负责收棉花的业务员,可能会在一个外地村子碰头。大多数时候,同行是冤家,会产生尽管是同村人,却暗地里在外人面前相互诋毁这样的事情。哪怕这俩人可能会是兄弟,叔侄。相互竞争的目的,就是那点棉籽——棉籽是可以榨油的,队里的社员,指着棉籽吃油,哪个揽到的加工活多一点,就可能为本生产队多产生几斤油的效益。
揽活的人怎样记工分,我就不知道了。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770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