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水温适宜,是鱼种旺盛生长的大好季节,同时秋季也是鱼种培育关键时期,搞好秋季鱼种培育至关重要。
搞好秋季鱼种培育重点要抓好以下三项管理。
一、加强水质管理,为鱼种创造适宜生存环境
虽然秋季水温较低,水质相对稳定,但是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强度较低,溶氧含量不高,很多有机物质不能及时被氧化而在水中积累。而且秋季降雨量较少,加之池水渗漏,水位迅速下降,对鱼类生存产生不利影响。
在水质管理上,要做到以下两点:
1.要经常加注新水,保持稳定的水位。水位过浅使鱼群密度增大,代谢废物和有害气体浓度提高,对鱼类产生较大的危害。当水位下降10~15厘米时就必须补充新水,保持水位稳定。
2.要保持水体充足溶氧含量,满足鱼类呼吸需要。虽然秋季鱼种耗氧量较低,一般不会出现急性缺氧死鱼事故(泛池)。但仍会出现因鱼群密度较大缺氧死鱼的现象。秋季一般不宜使用增氧机,保持充足溶氧的有效措施就是减少耗氧。因此,施用有机肥的数量不宜过多,一般施用数量为150~200千克/667平方米,10~15天1次,而且要均匀泼洒。这样既可保持水质肥度,又不会恶化鱼类生活环境。
二、加强秋季喂养,增强鱼种抗病御寒能力
1龄鱼种从出生到生长,都是在温暖的池水中度过,未经受严寒的刺激与锻炼,体内没有形成完善的抗寒因子和生理调节机能。当水温急剧下降或寒潮突然来临时,体质强壮的幼鱼因新陈代谢旺盛,酶的活力强,能快速产生调节反应,使机体组织与器官能在寒冷条件下维持正常生理功能。而体质瘦弱的鱼种调节适应能力较差,当水温下降时出现冷休克甚至死亡。所以要利用目前这一时期水温适宜,加强喂养,保持鱼种体重的增长和储备足够的越冬营养物质,从而提高鱼种越冬存活率。因水温较低,对饲料质量要求较高,蛋白质含量应在25%以上、脂肪含量为5%左右,以粉末状饼粕或配合饲料为好。日投喂量一般为鱼种体重的0.5%~0.8%,也可以3~5天投喂1次,投喂量为累计日投喂量。
三、结合秋季放养,做好分类并池工作
当水温下降到15℃左右时,可将鱼种按不同品种和规格进行分类,集中合并转入越冬池中囤养,以便日后越冬管理、放养和运输。在鱼种并池过程中,应结合秋末冬初的鱼种投放,将规格大、体质健壮的鱼种筛出投放到成鱼养殖水面中去,这样既降低了鱼种池的密度,减少了越冬损失,又能使鱼种提早适应成鱼养殖水域环境,延长生长期,奠定成鱼高产基础。鱼种在转池时要严格进行过筛、分类、计数,按相同品种和规格并池。越冬鱼种放养量为500~600千克/667平方米,不得超过700千克/667平方米。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760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