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7月的一天,袁隆平终于发现了一株长得特别好的水稻。
?
?
第二年,袁隆平满怀期待地撒下了鹤立鸡群的种子,种了1000多株。他认真观察、施肥、除草,天天盼着丰收。
收获的季节到了,可稻株们的表现很不好。
?
?
袁隆平一直不停地想啊想,反复地查资料。每天都去稻田里仔细观察,想弄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
?
直到有一天,灵感突然来了,他意识到那株鹤立鸡群,是有杂种优势的天然杂交水稻。所以它的后代才会出现如此显著的性状分离。
既然大自然中存在天然杂交水稻,那就一定存在天然雄性败育株。只要找到它,就能解决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难题。袁隆平和妻子、助手,不管高温酷暑,不怕刮风下雨。
?
?
在茫茫稻田里一株一株地观察。这个不是,那个不对,在观察了14万株水稻后,他们终于找到了第一株天然雄性败育株。
但太少了,不够做试验,他们只能继续找,在第三个年头,终于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败育株。越往南走,气温越高,水稻生长越快。为了加快研究速度,袁隆平和助手们在湖南、广东、海南等地不停往返。
他们曾遭遇了很多困难,试验田的秧苗曾被人恶意拔光。地震和洪水差点毁了秧苗,反对杂交水稻研究的声音不时传来,好几年过去了,他们仍没有成功。
多年的失败让袁隆平逐渐意识到,他们用来做研究的水稻都是人工栽培水稻。近亲联姻,后代不好,他们决定去荒野里寻找天然雄性败育野生稻进行杂交研究。
?
?
又是漫长的寻觅过程,直到1970年10月,在海南的一处荒野里,袁隆平的助手等人终于找到了1株天然雄性败育野生稻,身在北京的袁隆平飞一般地赶回海南,进行研究。
后来,这株野生水稻被取名为野败,它成了杂交水稻的好妈妈。1973年,杂交水稻研究终于成功了。
杂交水稻成功地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它解决了很多人吃不饱饭的问题。
?
?
今天杂交水稻的产量仍在不断提高,人们把杂交水稻称为东方魔稻,把袁隆平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全世界的人们都感激袁隆平。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759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