鲫鱼鳃出血病特征为死亡的鱼鳃盖上有一红点,发病与温度密切相关,每年5-7月和10-11月份,当水温在22-28℃时,是鳃出血病爆发的高峰期,死亡率高,水温超过28℃,死亡率会迅速下降。接下来就看一下鲫鱼鳃出血病发病诱因是什么?鲫鱼鳃出血病如何进行防控?
鲫鱼鳃出血病发病诱因是什么?
1、鲫鱼种质退化导致鲫鱼生长速度、抗病能力下降,苗种引进检验检疫制度不严格,导致苗种带入病原微生物,扩大了疾病的传播蔓延。
2、投喂劣质饲料,适口性、诱食性差,鲫鱼食用后营养差难消化,容易导致肠道及肝胆疾病,且劣质饲料存在病菌毒素感染,容易污染水质,外加过量投喂高蛋白饲料,鲫鱼肝脏负担加大,体质降低,免疫力差,且池底酸化、残饵沉积,水质环境恶化,极易导致疾病暴发。
3、塘口多年不清淤,不晒塘,底泥淤积严重。底泥微生物厌氧呼吸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释放到水体中,造成了池塘水质变差,对底栖性鲫鱼产生毒性较为明显,同时引起池塘菌相、藻相失衡,降低了池塘生态缓冲性,鲫鱼容易产生应激而疾病暴发。
4、池塘透明度偏低,藻类老化,微藻光合作用受到抑制导致池塘微藻的自净能力降低,微生物生态系统紊乱,水质恶化。藻类白天产氧不足晚上又消耗大量溶氧,加之增氧机配置不足和开机时间不够,导致池塘溶解氧普遍不高,池底氧债更是明显,鲫鱼长期处在低氧环境会引起体质变差,抗病力减弱,更易遭受病原的感染。
5、鲫鱼高密度养殖、过度投饲、施肥加之池塘老化及环境污染等影响,易造成水质恶化、池塘缺氧及氨氮、亚硝酸盐和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增多,从而引起鲫鱼体内血红蛋白降低导致鲫鱼极度贫血、体质虚弱,极易感染致病菌和病毒,在鲫鱼应激状态下,易导致大红鳃病和鳃出血病的爆发。
6、在鲫鱼养殖过程中,为了防治病害发生,大量使用杀菌消毒药物,影响水质,造成鲫鱼肝胆负荷加重,使鲫鱼免疾能力下降。同时,滥用抗生素导致病原微生物产生耐药性,疾病爆发时无药可治。病毒性疾病用抗生素治疗,不但起不到治疗效果,还延误治疗时机造成大面积死鱼;爆发大红鳃或鳃出血病时使用杀虫药加重了对鳃的刺激,引起死亡量增加。
鲫鱼鳃出血病如何进行防控?
1、选择规格整齐、品质质量高、抗病力强、成活率高、生长速度快的优质鲫鱼苗,避免选择种质退化鲫鱼苗。鲫鱼苗投放前做好检验检疫工作,防止鲫鱼苗带入病原微生物。
2、投喂优质饲料,避免过量投喂高蛋白饲料。
3、定期补充水体有益菌,调节、稳定水质,减少水质变化大、倒藻带来的鲫鱼应激。
4、定期使用改底药分解池塘底部残饵粪便,分解池底有机物,降解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害物质,消除底泥发黑、发热、发臭、腥酸等腐败现象,增强池底的自我修复能力。
5、高温季节,台风、暴雨天气较多,可外泼“应激灵”,补充营养,提高鲫鱼免疫力,减少鲫鱼应激,同时泼洒增氧型底改,增加底部及水体溶解氧,防止鲫鱼因缺氧导致的浮头及体质差导致的疾病爆发。
6、定期在饲料中添加“黄芪多糖口服液+水产专用维C”,健肠保肝,提高鲫鱼的免疫能力和抗病能力。
以上就是“鲫鱼鳃出血病发病诱因是什么?鲫鱼鳃出血病如何进行防控?”。鲫鱼鳃出血病爆发率高、死亡率高,我们要以生态预防为主,通过外控水质、底质环境,内调肠道、保肝护肝,外加全面抗应激、提升鲫鱼免疫机能等综合生态防控,以控制鲫鱼鳃出血病的爆发与蔓延,减少养殖朋友经济损失。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758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