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养殖比例较低我国肉牛业起步较晚,尚未形成专业化、产业化生产模式,总 体上仍以农户为单位的小规模饲养为主,散养模式生产占出栏总数 的60%左右。肉牛业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小、散、低”的不利 局面仍未得到根本转变。2。肉牛良种化比例不高我国良种化程度低,改良肉牛比例仅为30%~40%,与发达国 家高达90%以上的比例差距甚远,牛群品质差,部分地区品种盲 目改良,导致一些优良地方品种资源退化甚至流失。
因此,牛的生 长速度慢,产肉率低,生产水平落后于世界养牛业发达国家。据统 计,美国每头牛平均胴体重为329千克,而我国只有143千克,产 肉率只有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57%。3。饲养管理粗放在实际生产中,农户饲养方式单一,以传统养殖耕牛的方法为 主,管理粗放,有什么喂什么,不补词精料,粗料秉承“青草季 节割草饲喂、枯草季节秸杆词喂”的原则,无法保证牛只均衡营养的摄入。
规模养殖场虽然在草料供应上相对于农户稳定,但往往 由于牛场条件艰苦,不易招聘到合适的专业技术人员或人员流动频 繁,缺少必要的技术操作管理流程,管理不稳定、变化较多,导致 肉牛饲养周期普遍较长。另外,不按照牛的生理状态进行分群管 理,育成牛、妊娠牛、空怀牛与种牛不加区别,采用相同的饲养管 理方式,直接影响到经济效益的提升。
4。技术支撑体系不健全在肉牛生产管理过程中,关键技术无法有效落地执行,养殖规 范化、标准化、产业化程度低,一些关键技术在生产中未被采用, 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无法有效支撑快速发展的肉牛业生产,导致总 体水平仍然比较落后。比如,养殖户(场)科技意识淡薄,对草 料加工、犊牛培育、育肥补词、防疫接种等生产配套技术的认识重 视程度低,良种不用良法,杂交繁育体系不健全,程序化、标准化 管理措施缺失、不到位,导致养牛科技含量低,词养周期长,出栏 率低、产肉率差,养殖效益不高。
5。疫病防控体系不健全随着肉牛规模化的不断推进,肉牛集约化生产多以舍饲半舍伺 为主,饲养密度高,肉牛极易受到疫病的侵袭。同时,我国散养户 占多数,疫病防控体系难以有效落实到位,动物用药难以控制,导 致近年来口蹄疫、布病、结核等传染性疫病影响较为突出。
还有, 一些养殖户常年不给牛驱虫,致使牛感染各种线虫、疥蠛、牛皮蝇 等寄生虫;栏舍卫生差,随意堆放粪便,蚊蝇乱飞;进出生产区消 毒不到位,大大提高了牛只疫病传播机率,一旦出现疫情,将会严 重挫伤养殖户(场)生产积极性,造成重大损失。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745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