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鉴祭拜习俗是西乡塘区金陵镇特有的一种民间习俗活动。2022年底,这项民间习俗活动入选南宁市第九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这是金陵镇多年来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结果。
近年来,金陵镇刚德村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载体,凝聚乡贤理事、道德评议、家风家训等力量,着力解决产业发展、矛盾纠纷、家风家训传承等难题,塑造文明新风,绘就文明乡村新画卷。
乡贤理事谋发展促振兴
乡贤乡情助发展,凝心聚力促振兴。在刚德村,乡贤们充分发挥自身的光和热,为家乡发展建言献策,为家乡建设添砖加瓦。
石中根是南宁市作协会员,也是刚德村远近闻名的乡贤,2016年退休后,他一心扑在家乡文化和优良家风的发掘和传承上。牵头成立“石鉴研究会”、筹资编写《宋代名臣石鉴》书籍、筹备举办“石鉴文化节”、捐款修建石鉴桥和石鉴墓在石中根的大力推广下,石鉴作为邕州首位进士、壮族首位进士、北宋名臣被列入“中国历史文化名人”;“石鉴祭典习俗”暨“石鉴文化节”被列为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刚德村的千年文脉日益焕发新彩。
石中根还积极引进各方资源,帮助刚德村申请600万元项目资金,修建了大石坡至中北村等多条通行道路和村民活动阅览室,切实便利了村民的出行与休闲。
如今,“名臣故里秀美刚德”名片愈发响亮,各种资源集聚为产业发展带来新机遇。村里建成了南宁市的“菜篮子”“肉盘子”供应基地,数百亩红薯叶、千亩“三瓜”(冬瓜、南瓜、茄瓜)成为村民名副其实的“钱袋子”“致富瓜”,每日销往南宁各大市场,村民依靠种植业年收入可达1.8万元。该村的特色养殖业同样兴旺发达,养殖的肉牛、肉鸽、生态鱼、黄沙鳖深受市场欢迎,各类养殖业年产值达2000多万元,2022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突破30万元。
2022年,石中根被评为南宁市乡村振兴“百佳乡贤”。刚德村第一书记覃志梅点赞道:“乡贤们为刚德村的农文旅融合发展、产业提质升级提供了很好的助力,把‘名臣故里秀美刚德’这一名片推向了更广阔的舞台。”
道德评议化纠纷促和谐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之基,文明乡风是乡村振兴之魂。在刚德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一场发言踊跃、评议热烈的道德评议会上,老党员、老干部、村民代表、妇女代表和村“两委”干部围坐在一起,对近期村里发生的矛盾纠纷、不文明行为以及陈规陋习展开评议。
“洪吕,你没有了解清楚情况就认定楼上善娥家排污管漏水,导致你家厨房有臭气。现在经过村‘两委’和评议会的调查,发现是你自家排污管出了问题。这种先入为主的看法,不利于增进乡邻之间的感情。邻里之间有点误会,双方要耐心沟通,及时消除隔阂。”道德评议会成员石洪进语重心长地说。在道德评议会介入后,矛盾双方不仅弄清了臭气产生的原因,成功消除了误会,也明白了邻里关系以和为贵的重要性。
“石洪进是老党员、老支书,在村内有较高的威望,他热心乡风文明建设工作,通过道德评议会,化解矛盾纠纷,纠正不文明行为,倡导文明道德新风尚。”刚德村党支部书记卢源高说,“现在人人见贤思齐、户户崇德向善,文明火种越烧越旺。”
千年家训传文明树新风
在通往刚德小学的村内主干道旁,一条涵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支部建设、村规民约、家风家训等多个板块的20米文化长廊格外引人注目。“敬旧老以尊年齿,意思是要尊敬德高望重的老人。”村民石干才常带着孩子来到长廊前,诵读传承千年的石氏家训。
家风家训“晒”上墙,文明乡风润无声。村党支部和驻村工作组通过梳理整合石鉴流传下来的10条家训,倡导破除婚丧嫁娶大操大办陈规陋习,积极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这条干道也成为村里的“最美上学路”。
“文化长廊写满了文明美德和家风家训,我常常带孩子来这里看看,教育他从小要讲文明、守规矩。”村民李银凤对记者说,“这里是孩子们的校外文明大课堂,更是我们忆苦思甜、传承美德的好地方。”
来源:南宁日报 记者 杨盛 通讯员 马艳萍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740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