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去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国蔓延,担忧,惶恐,封闭之下不少国人都开始担心粮食的供给问题。袁隆平院士的一句话让全国人民放了心:从我们目前拥有的科技水平和研究成果来说,我们是不会存在粮荒的。
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曾经是全国人民崇拜的‘偶像’。步入耄耋之年的他,虽老矣,但内心的热情却未曾磨灭,为了14亿国人的吃饭问题,继续追逐这田间的奉献。他的名字,让每一个中国人都那么熟悉。
半个世纪的盛名与争议
50多年前,袁老发表了自己的第一次有关于‘水稻’的长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至此揭开了中国杂交水稻种植研究的序幕。
图丨佩带共和国勋章的袁隆平
2016年9月21日,袁老在邵阳举办的座谈会上,诚恳地说,自己就是被这篇论文拯救的。那时他正在经历文革,因为这篇论文险些入狱的袁老受到了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关注。
之后的日子里袁老在聂荣臻,华国锋等国家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进行有关水稻的研究,成为了20世纪70到80年代最具影响力的‘田上科学家’,随后的日子里因为袁老中国一半以上的农田都种上了杂交水稻,困难了中国数千年的温饱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
两个‘平’让中国人吃上了饭,一是邓小平,二是袁隆平。
相信大部分的人和我一样,第一次看到袁老的名字还是在教科书上,这是一个伟人,一个没有太多话的伟人,是一个坐着高铁普通座不是旁边人仔细去瞧都不会发现他是谁的伟人。
但是就在最近的几年中关于袁老的争议却像是洪流般漫卷在网络。
图丨袁隆平
6月的长沙,空气中弥漫的是炙热的潮气和水汽,湿热纠缠着汗水让人总觉得不怎么爽利。在记者的瞩目下,芙蓉区中国杂交水稻博物馆门口,一辆黑色小轿车缓缓地走进了大众的眼帘。
80是个坎,而迈过这个坎的袁老,也越来越注重养生了,从前一天起码一包烟的他,已经完全戒掉了。他说:有个好身体,才能每天下田。
早在几年之前,袁老的单位就已经为他配上了一辆奥迪车,但袁老却一直钟爱他自己卖的电动车,袁老总说这样环保,省钱。
在和袁隆平相处过的人的眼中,袁老有时是一个慈祥有爱的老人,有时也是一个霸道严谨的领导,但更多的时候袁老还是在扮演一位固执的科学家。
图丨袁隆平
袁老的霸道,是研究中的事必躬亲,是生活中的严于律己以及律己律人,以至于仅3万字的科研经费开支都要由他亲笔签字才行。
近几年,社会上关于袁老的负面消息不少,对杂交水稻有争议也有歧义。和大部分的科学家一样外界的争议就留给外界吧,袁老把对错都消化在了田间。
毕竟袁老也只会为一件事情操心:90 岁以前实现超级稻每公顷 18 吨产量。
‘世间多纷扰,一刻不得闲’。2016年,因为网络上的种种造谣,让醉心研究的袁老不得不抽出一些时间来处理这些糟心事。
2016是‘超级杂交水稻培育计划’的20周年,进入到第四期的超级稻已经实现了每公顷16吨的产量,创造了世界水稻产量的最高记录。
图丨袁隆平
袁老虽然在科研上取得了突破,但外界却出现了否定的声音,这是让袁老心痛的。世上事皆可退让皆可不了了之,唯有水稻不可。
2014年,这个年迈的老人在呕心科研之余还要在网络上为‘超级稻’正名,可以说是用尽了心思。
10月份,袁老在《环球时报》上发表了一篇名为《请别再向超级稻泼脏水》的文章,对网络上的质疑进行了海量的驳斥,在结尾处袁老是怎么写的:超级稻研究事关国家荣誉和粮食安全,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绝不会退缩。
这个本性平和,一生都不怎么强求的老人终究还是被网络喷子逼得坐不住了。
曾经安之若素的他,在20世纪60年代不是没有遭受过揶揄舆论,文革时甚至有过研究秧苗被破坏的经历,但即便如此袁隆平也很少和人争论,只觉得做好研究才是真正重要的事情。
图丨袁隆平
渡过了‘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袁老却因为国家的粮食产业无法做到真正的随心所欲,他害怕看到‘超级稻’被否定之后,国家粮食产业将面临的冲击。他是国家农业的定海神针,他不能被击倒。
在国家的农业产业中,无论是育种公司、经销公司、还是肥料公司、科研公司,无不因为‘袁隆平’而得以存活。在全国有亿斤计算的杂交水稻就可能因为袁老的一句话而被永远地封印在谷仓。
图丨袁隆平
2000年,‘隆平高科’上市,想要用到袁隆平的名字,没有得到同意。还是国家领导出面劝说:以后隆平高科成立后,杂交水稻研究可以不再需要外国人投资。袁老这才点头同意。
其实这些人不知道的是,早在‘隆平高科’成立不久,袁隆平就辞去了董事职务,投身到研究当中。
所以才是袁隆平啊
大概是因为和水稻的缘分,不少人都觉得这位‘杂交水稻’之父应该出身农民家庭,尝尽了人间饥苦,才会毅然投身祖国农业种植研究,但这是错的。
袁老是真正从书香门第走出的孩子,他的父亲毕业于南京东南大学曾经是国民政府铁路局官员,母亲也是当时少有的知识女性。
图丨20世纪80年代的袁隆平
或许你无法想象,一向严谨的袁老,在小时候一直都是个浪漫的孩子,而正是因为这份浪漫才让袁老如此的热爱美好的生活。
什么是美好,是采菊东篱下的自由洒脱,是暖饱自有乐的幸福安定。还上小学一年级时的袁隆平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有幸进到一个园艺场参观,就是这个园艺场让他想到了卓别林电影《摩登时代》里的一个画面——窗外就是葡萄,伸手就能摘,牛奶不用挤,自己流进杯子。
年幼的袁隆平十分向往这样的生活,那时他就立志一定要过上那种充满了田园之美、农艺之乐的自然生活。
1949年,袁隆平不顾家人的反对走进了西南农学院的大门。几年之后,从学校毕业的他被分配到湘西雪峰山麓的湖南安江的一所农业学校,在这里袁隆平度过了十几年的教书生活。
图丨20世纪90年代末,袁隆平在观察杂交晚稻的生长情况
1960年前后,多次遇见路有饿殍的袁隆平心中突然出现了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难过,自那天之后,袁隆平就放弃了教书,决心研究水稻的种植。
1961年7月,袁隆平在考察时发现了一颗不一样的水稻,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它的穗子很大,很整齐,籽粒很饱满,而且有 230 多粒,是普通水稻的两倍多。
在当时的生物农业科学界,无论是国外也好国内也罢,普遍都认为水稻这类自花授粉的植物是不存在杂交优势的,但得到启发袁隆平却产生了质疑。
为了找到真相,袁隆平就在旁人讥讽的眼光下以常规稻作对照,把杂交稻种在田里面进行试验。
图丨2009年9月,袁隆平带各国朋友参观试验田
稻谷的产量还减产 5%,稻草增产 60%,袁隆平的初次实验失败了,那时有人鄙夷地嘲笑他说:可惜人不吃草,人要是吃草,你这个杂交水稻大有发展前途。
质疑,失败,袁隆平虽然产生了困惑但并没有感到失落,更没有选择放弃。湖南、云南、海南、广东,袁隆平辗转研究在全国各地,种下了一株又一株水稻。
随后的日子里,因为社会上的一些原因,袁隆平精心培育的实验秧苗被砸得稀烂,多年的付出毁于一旦。压迫,打击,落寞中的袁隆平独自一人走进试验用的稻田,将残存的秧苗藏在一处苹果园的臭水沟里继续培育。
几个月后,袁隆平将收获的种子偷偷扩种到了其他的两亩地里。然而,这两亩地的秧苗又被人拔光了,一夜之间损失两亩地的秧苗让袁隆平心灰意冷。
图丨2014年9月13日,袁隆平使用遥控器操控飞行器喷灌杂交水稻试验田
他疯狂地寻找,翻遍了每一个角落,终于在一口井里发现了漂浮着的一些还有存活机会的秧苗。清冷的月光下,袁隆平一头跳进了井里,捞出了还算完好的5根,但其他的却全烂了。
就靠着无根半死不活的秧苗,袁隆平发现了首株天然雄性不育株,其后的数年里袁隆平用了1000多个品种的水稻,进行了3000余次的实验。
1995年,袁隆平的两系杂交水稻研究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得以在二代杂交水稻上应用,至此水稻产量开始疯涨。
1996年‘贪心’粮产的袁隆平主动请缨立项研究第三代杂交水稻。2022年,三代水稻已经完成了亩产1100斤的5期目标,已演化出覆盖全国近 60% 农田的后代。
在水稻的产量上,袁隆平一直都有着无比‘贪婪的’执着追求。就像商人和资本家一样,在挣到100万时就会想着挣到1000万,在拿到1000万以后就会有想着1个亿的目标,只不过商人多自利,他们只会压榨,而不懂得付出。
图丨袁隆平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话
袁隆平贪的是粮食产量,到了700公斤他就会想800公斤,满足了800公斤就开始为900公斤做准备。袁隆平在谈及此事时对记者说:我好胜,想争取新的东西。其实袁隆平担心的是让历史悲剧二次上演。
这是一个秋天的情景:客厅里,几个人剥开水稻的剑叶,分头数了起来。数了三遍之后,数字确认,于是其中一个人将数字记录下来,并在数字后面郑重地写上——记录人:袁隆平。
袁隆平是个急性子,不论是早稻还是晚稻,只要水稻一打苞他就迫不及待地数数,从抽穗期到灌浆期,反复数,根据多天的平均数,来预测亩产量。冬天,湖南没有水稻,他就跑到海南育种基地继续试验。50 多年来,这一习惯从未间断,雷打不动。
田间追梦的人
2022年3月28日,博鳌论坛召开之初,袁隆平来到海南向出席会议的国家领导人递交了设立国家海水稻研发中心的报告。领导人明确表示支持种植‘海水稻’的想法。
祖国大地上,丰土沃田不少,但盐碱废壤也多。15亿亩的盐碱地哪怕只有1亿亩可以使用,也可以生产300亿公斤的粮食,养活8000多万的人口。(按亩产300公斤计算)
图丨2022年9月29日,袁隆平在湖南湘潭河口镇的试验田中查看低镉水稻的长势
两年以后的秋天,80多岁的袁隆平接到喜讯:
2022年,祖国成立70周年之际,人民大会堂里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如今,这位‘田地里工作的老人’彻底地离开了我们的身边。
曾经的袁隆平像是田间的野稻一样顽强。
从未想过退休的袁隆平,一直都奋战在科研的‘一线’。同行的研究人员只能想方设法地不让他疲惫。
图丨2014年,高铁普通座舱,被乘客认出来的袁隆平
身边保健医生同行,箱子里是氧气瓶和急救药品,身边人为他推掉了大部分的媒体采访,生活像是对这位90多岁的老人突然小心起来,为此袁隆平还抗议到:你们不能把我当成病人看。
虽然被当成了病人,但是袁隆平对待生活却依旧乐观。袁老还在世时时常会和别人说起自己做过的两个梦。
在第一个梦里,袁老梦到了他所培养的杂家水稻,走出了国门。在第二个梦里,袁老梦见自己实验田里的水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结出的穗子有扫帚那么长,上面的粮食有花生米那么大,那时的他和助手就坐在稻穗下乘凉。
尾声——我们一生有很多东西需要坚守
1930年,动荡的北平城中传来了一声有力的啼哭,在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大夫林巧稚的帮助下,一个弱小的生命和漫漫人间作出了第一次的亲吻。
‘隆’是字辈,因为在北平出生,所以这个婴儿就被起名叫做‘隆平’。战乱的年代,袁隆平从小就和自己的父母、兄弟颠沛流离,短短几年就走遍了天津、江西、湖南、四川这几个省市。
图丨袁隆平接受记者采访
1953年,来到湖南任教的袁隆平。因为政治身份、家庭历史的问题只能住在乡下小城。
1956年,党中央号召科学进军,国务院制定全国科学发展规划。这是袁隆平迎来的机遇的一年,就是在这一年受苏联生物学家米丘林无性杂交学说影响的袁隆平尝试了无性嫁接。
1960年,受湖南一位农民启发的袁隆平开始通过孟德尔、摩尔根的遗传学说研究水稻育种技术,最后在稻田中发现了一株长势极佳的天然杂交水稻,至此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杂交水稻研究。
1970年,在实验经费严重短缺的情况下,袁隆平在助手李必湖的帮助下在沼泽中发现了一株完美的雄性不育野生稻,那时袁隆平40岁。这株完美的雄性不育野稻成为了袁隆平杂交水稻研究的第一个母本,而杂交水稻也因此登上了世界生物届的舞台。
1937年,袁隆平成功复制出几万株雄性不育水稻。
1975年,华国锋提出了在全国13个省推广杂交水稻种植的方案。
图丨9月29日晚,获颁授共和国勋章的袁隆平院士回到长沙,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热烈欢迎
1976年,中国粮食产量增幅超出往年20%以上,该结果主要归功于全国试种的208万亩杂交水稻田。
1981年,菲律宾召开的国家水稻研究科研会议上,袁隆平获得了‘杂交水稻之父’的称号。
1996年,袁隆平主动请缨研究‘超级杂交水稻’,4年后取得了亩产700公斤的成果,举世震惊。
2006年,联合国停止对中国的粮食援助,代表着中国摆脱了26年粮食问题‘受制于人’的困境
2006 年,在袁隆平提出超级稻后的第十年,联合国停止对华的粮食援助,标志着新中国摆脱了26年的粮食‘受制于人’问题。
2022年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带着自己的梦想离开了人间。
袁隆平生前曾说过:我们一生有很多东西需要坚守,如果浮躁了,就难以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有些事情,我们也要勇于放弃,必要的放弃,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坚守。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736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