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IC photo
5月22日13时07分,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2022年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他的一生有三个梦想。
第一个,水稻比人高,禾下可乘凉。(按照袁隆平的设想,以后人类种出的水稻要像大树一样高,像大树一样结出更多的稻谷,农民种粮收成越来越好,祖国人民可以吃穿不愁),不过目前来看,这个梦想的实现还需要一些时间。
第二个,杂交水稻覆全球。目前,在东南亚如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家已经不同程度地进口中国的杂交水稻,在南亚的孟加拉国、巴基斯坦、斯里兰卡也已经开始普及。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第三代杂交水稻叁优一号已实现每亩破1000斤。
据媒体报道,第三代杂交水稻叁优一号湖南衡南双季晚稻试验示范基地现场测产结果公布,其平均亩产达到911.7公斤。加上今年7月测得的早稻平均亩产619.06公斤,这意味着第三代杂交水稻早晚双季稻平均亩产突破1500公斤,达到1530.76公斤。
第三代杂交水稻技术被袁隆平看作是突破亩产天花板的关键。专家认为,第三代杂交水稻的基因强大,具有高产、抗病、抗寒、抗倒等特点。
位于长沙的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90岁的袁隆平院士与测产现场进行了5G视频连线。袁隆平说:3000斤意味着离‘禾下乘凉梦’更近了一步。
袁隆平院士说,第三代杂交水稻技术可以让普通农民用常规的栽培模式就能获得每亩1000公斤的产量。如果加上好的栽培技术,今后可以达到每公顷20吨,也就是每亩1340公斤的产量。这个目标非常吸引人。
他也亲自为这片稻米起名为袁蒙稻,意即圆梦。
他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稻田。
袁隆平于1930年9月出生于北京。长大后先是就读于重庆香辉学院的农学系,后来又被分配到西南学院继续学习。毕业后经过几处辗转最后留在湖南省安江农业学校当教员。
1960年7月,他在农校试验田中意外发现一株特殊性状的水稻。他利用该株水稻试种,发现其子代有不同的性质。因为水稻是自花授粉的,不会出现性状分离,所以他推论该为天然杂交水稻。也正是这次发现,让他的一生与杂交水稻有了不解之缘,甚至成为他后半生奋斗的方向,也让所有中国人包括世界之外的众多人,了解到了这位农田上的新星。
1971年春,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成立杂交稻研究协作组,袁隆平调省农业科学院杂交稻研究协作组工作。2年后,袁隆平在苏州召开的水稻科研会议上发表了《利用野稗选育三系的进展》的论文,正式宣告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已经配套,产量在原来基础上增产一倍有余。
1986年,袁隆平正式提出杂交水稻育种战略:由三系法向两系法,再到一系法,在程序上朝着由繁到简但效率更高的方向发展。
2022年11月2日,第三代双季杂交稻亩产3000斤攻关测产在湖南衡南县启动。测产结果显示,晚稻平均亩产为911.7公斤。2022年7月,衡南基地早稻高产攻关田进行了测产验收,测得早稻平均亩产为619.06公斤。
袁老90岁生日愿望,也在这一刻实现。
在妻子邓泽眼中,袁隆平勤俭质朴,一件50元的衣服,连穿了好几年也舍不得换;家附近一家小门面的简易理发店,他一去就是17年。
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眼中,袁隆平热爱祖国、一心为民、造福人类的崇高品德,与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同心同德的思想风范,与时俱进、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不畏艰险、执着追求的坚强意志,严以律己、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是当代中国人学习的楷模,更是新世纪呼唤的时代精神。
在外人眼中,他曾在1981年获得国家发明特等奖,2001年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4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2022年获改革先锋称号,2022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他还相继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等二十余项国内国际大奖。
他被后人亲切的称为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这位水稻专家,用了半个世纪的时间来研究杂交水稻,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还将技术应用到国外地区,解决了多个国家的吃饭问题。
(钛媒体APP编辑郭虹妘综合自新华社、央视网)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73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