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中存在的病原体数量较陆地环境要多,水中的各种理化因子(如溶氧、温度;ph值、氨氮等)直接或间接影响泥鳅的存活、生长和疾病的发生。体质健康的泥鳅对环境适应能力很强,对疾病也有较强的抵御能力。
但在养殖池塘中,由于放养密度的提高(较自然水域增大几倍甚至几十倍),人工投饵量的增大,泥鳅的排泄量对水体的污染程度增大,使得环境极易恶化,同时疾病的传染机会增大。当环境的恶化,病原体的侵害超过了泥鳅体内内在免疫能力时,就导致了鳅病的发生。
泥鳅病发生的多方面因素
理化因素:
1、物理因素:主要为温度和透明度。一般随着温度升高,透明度降低,病原体的繁殖速度加快,鳅病发生率呈上升趋势,但个别喜低温种类的病原体除外,如水霉菌等。
2、化学因素:水化学指标是水质好坏的主要标志,也是导致泥鳅病害发生的最主要因素。在养殖池塘中主要为溶氧量、 ph值和氨态氮含量,在溶氧量充足(每升4毫克以上)、ph值适宜(7.5-8.5)、氨态氮含量较低(每升0.2毫克以下)时,泥鳅病害的发生率较低,反之鳅病的发生率高。如在缺氧时鱼体极易感染烂鳃病,这点对泥鳅来说要好于其它鱼类,但也不可不防,ph值低于7时极易感染各种细菌病,氨态氮高时极易发生暴发性出血病。
生物因素:
与泥鳅病害发生率关系较大的为浮游生物和病原体生物。常将浮游植物含量过多或种类不好(如蓝藻、裸藻过多)作为水质老化的标志。这种水体泥鳅病害的发生率较高。病原体生物含量较高时,泥鳅病的感染机会增加。同时中间寄主生物的数量高低,也直接影响相应疾病传播速度。
人为因素:
在精养池塘,人为因素的加入大大加速了泥鳅病害的发生,如放养密度太大、超量投喂人工饲料、机械性操作等,都使泥鳅病害的发生率大幅度提高,所以精养池塘的泥鳅病发生率高,防病、治病工作也更为重要。
池塘条件:
主要指池塘大小和底质。一般较小的池塘温度和水质变化都较大,泥鳅最好是池塘宽度不在太宽,面积控制在2~4亩为宜,底质为草炭质的池塘ph值一般较低,有利于病原体的繁殖,泥鳅病的发生率较高。底泥厚的池塘,病原体含量高,有毒有害的化学指标一般也较高,因而也容易发生泥鳅病害。
发病泥鳅的体质因素:
泥鳅体质是鳅病发生的内在因素,是鳅病发生的根本原因,主要为品种和体质。一般杂交的品种较纯种抗病力强,当地品种较引进品种抗病力强。体质好的泥鳅各种器官机能良好对疾病的免疫力、抵抗力都很强,鳅病的发生率较低。
泥鳅体质也与饲料的营养密切相关,所以在选择泥鳅专用饲料时就显得相当重要,当泥鳅的饲料充足,营养平衡时,体质健壮,较少得病,反之泥鳅的体质较差,免疫力降低,对各种病原体的抵御能力下降,极易感染而发病。同时在营养不均衡时,又可直接导致各种营养性疾病的发生,如瘦脊病、烂鳃病、脂肪肝等。
如何提高“泥鳅”成活率
1、多观察。因为泥鳅比较灵活、游动快,单单提起饲料台观察是很难发现发病状况的,所以建议最好把泥鳅倒在白色盆里细心观察,或放在纸巾或毛巾上比较容易观察,观察体表是否发红(红点、出血、烂身、肛门红肿等),以便尽早采取有效措施。
2、常镜检。定期带苗拿水做显微镜检查,检查鳃部、皮肤粘液、鳍部是否有寄生虫(车轮虫、指环虫、孢子虫、纤毛虫等),检查水体藻种是否单一,化验指标(苗期主要是PH值)是否波动大;
3、保持水体稳定。天气好时经常补充有益菌(乳酸菌、EM菌),调成黄浊色水较好。
4、常内服。经常拌喂泥鳅肠胃套餐,预防其他各种疾病。如龙昌胆汁酸+乐畅桉树精油,龙昌胆汁酸,主要保肝护胆,防治泥鳅的肝胆综合症,提高泥鳅的免疫力;乐畅桉树精油,对寄生虫和肠炎均有很好的疗效,拌料内服抑制泥鳅肠道有害菌过度繁殖,治疗肠炎,外泼防控寄生虫,让寄生虫无法顺利感染泥鳅。内服强体,才是防病根本。
由上文可知,泥鳅发病在内外因的关系上,内因是主要的,外因是次要的,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环境是诱发鱼病的主要因索,但决定是否发病的关键是鱼的体质。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729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