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川区有机水稻种植让撂荒田披上绿装
(平川区委宣传部马军华 冯学廷)
站在平川区水泉镇陡城村沿河的田埂上,趁着气温适宜,阳光不燥,陡城村的农人们忙着插秧。只见他们手握青秧,手指一起一落间,一株株、一排排、一行行青翠的秧苗便插在了田间。微风拂过,整齐划一的稻田荡漾起无限生机。
这里正是陡城村新培育的有机水稻试验田。黄河流经平川35公里,陡城村便利的水资源很适合水稻等农作物生长。但由于这一区域土地盐碱化严重,农作物很难生长,使得这里近百亩土地弃耕,成为撂荒地。近年来,陡城村创新思路,大力修建排碱渠、进行土壤改良,探索适应土壤条件的水稻进行试种,破解因土壤条件造成的复种难题,最大限度提高耕地利用率,让撂荒死角变为富民粮仓。
这几日正是插秧、下地干活的好时候,温度不高。陡城村村民万应娟是个种水稻的一把好手,插的秧又整齐又均匀。她说:我们这几分地已经荒了好几年了,以前种些水稻,一家人一年的大米就不愁了,后来地里盐碱越来越严重,收成一年不如一年,最后都不种了,荒了怪可惜的。现在村上试验种植有机水稻,让我们又看到的希望。
陡城村有机水稻试验田负责人王兴安说:有机水稻不能打农药,不能施化肥。这些地荒了10多年,现在我们成立了水稻种植合作社,流转了土地,初步计划先试种35亩,如果产量高,收益好,准备扩大种植面积,并带动周边农户继续种植水稻,把水稻产业发展成陡城村的又一大支柱产业。
撂荒地变良田,不仅有效盘活了农村弃耕地,还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生态种植新路子,成为乡村振兴路上的一股新活力。陡城村村委会副主任贺国平说:我们在推进乡村振兴中,把产业培育作为有力抓手,今年引进合作社对村内撂荒地进行集中整治,进一步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夯实乡村振兴基础。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而土地则是发展农业产业的第一要素。平川区认真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始终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点工作来抓,按照宜粮则粮、宜特则特、宜草则草的原则和五个一批模式,采取多种措施,盘活撂荒地资源,全力推进撂荒地复耕复垦,激活农业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赋能增色。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705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