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裂腹鱼商品鱼养殖技术
四川裂腹鱼商品鱼养殖技术
〔基金项目〕 贵州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黔科合支撑(2022)2353号];贵州省农业科学院青年科技基金项目[黔农科院青年科技基金(2022)14号];贵州省特色水产产业技术体系(GZCYTX2022-011)
_向燕等
2022年前,贵州等西部省份的贫困发生率 较 高 。《 中 国 农 村 扶 贫 开 发 纲 要(2011—2022年)》提出“支持贫困地区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完善特色优势产业支持政策”和“发展特色产业,加强农、林、牧、渔产业指导,调整产业结构,增强贫困地区发展内生动力”等内容。《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明确指出“立足贫困地区资源禀赋,以市场为导向”和“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加强对地方特色动植物资源、优良品种的保护和开发利用”。近年来,贵州省高度重视省内特色优势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在2022年初提出调整农业结构并加快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要求。自 2022 年初以来,贵州省委、省政府积极推动包括生态渔业在内的特色产业发展。
四川裂腹鱼(Schizothorax kozlovi)为鲤科(Cyprinidae)裂腹鱼属(Schizothorax)鱼类,俗称沔鱼、细鳞鱼、四鳃鱼,为长江上游特有鱼类,在贵州省主要分布于乌江上游 。近年来,受梯级开发和环境污染的影响,四川裂腹鱼野生群体呈小型化和低龄化特征,其分布水域和数量也急剧减少 ,被列为《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的易危种 。四川裂腹鱼具有肉质细嫩和不饱和脂肪酸丰富 等特点,售价较高,具较好的养殖效益,被列入贵州省生态渔业中冷水鱼养殖新品种。
自 2022 年贵州省全面取缔网箱养殖之后,省内养殖水域大幅减少。充分利用其他水资源解决水产养殖困境迫在眉睫。贵州省地下水资源较为丰富,且具有温度较低和水质好等特点。因此,为充分利用贵州省毕节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开发贵州省地方性特色鱼类资源,在贵州省科技支撑资金的支持下,大方县光富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其养殖基地开展四川裂腹鱼商品鱼养殖技术研究。为四川裂腹鱼资源的开发提供科学依据,从养殖场地、养殖池、鱼种放养、饵料选择和投喂、鱼病防治等方面介绍四川裂腹鱼的养殖技术。
1 养殖环境选择
1 . 1 养殖场地
养殖四川裂腹鱼的场地要求交通通讯方便,电力有保证,且水源充足,天旱不枯,洪水不淹。水体pH 6. 5~8. 0,水温10~23℃,溶氧量 不低于5 mg/L,水质清新无污染。
1 . 2 养殖池
使用水泥建造的流水池,小池面积在2~50 m 2 ,中池面积50~200 m 2 为宜。若建为长方 形 流 水 池 ,长 宽 比 为 1∶5 或 1∶6,池 深1. 2 m,水深1 m时较好,池底需有一定坡降,进排水设计合理,并设置单独的排污系统,便于养殖鱼池的清洗和鱼病的隔离。即水流必须畅通,鱼池排列需饲养管理方便,便于捕捞。
大方县光富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基地的流水池为圆形水泥池,池壁抛光。现建设有 两 种 规 格 :小 池 面 积 2 m 2 ,水 深0. 8~1. 0 m,用于投放规格5~50 g的鱼种;大池面积 180 m 2 ,水深 1. 0 m,用于投放规格≥50 g的鱼种。两种规格鱼池坡降比均>2%,池底部为中低边高,池深均为1. 5 m。设置单独的进水系统,进水管道设置阀门控制,进水口与鱼池形成一定角度,排水管鱼池中央,与外界形成U型联通。日常水交换量2~3次/d,养殖过程中可根据放养密度大小调整进水量。流水池并联排列。且距离流水池约100 m处建设一座20 m×10 m污水池,污水容量1 000 m 3 。养殖尾水经管道进入污水池经沉淀处理后回用,基本不会进入临近河流,避免对周边水域造成不利影响。
2 鱼种与饵料的选择及日常管理
2 . 1 鱼种的选择和放养
应在具有相应资质的良种繁殖场,选择体质健壮、鳍条完整、无鳞片脱落、活力好、无病无伤、无畸形、规格整齐的鱼种。
放 鱼 前 ,用 未 经 稀 释 的 食 用 白 醋250 g/m 2 ,通过农用喷雾器对干燥的流水池、鱼筐、网兜等进行喷洒。暴晒2 h后放水浸泡约5 d,循环3次后,方可放鱼种,鱼种入池前用3%食盐水浸浴约2 min,对鱼体进行消毒预防疾病的发生。流水养殖四川裂腹鱼放养密度要依据水流量、鱼池规模大小以及技术管理水平来确定。规格为3~5 cm的鱼种,放养密度 500~800 尾/m 2 ,并根据水体交换量适当调整放养密度。
2 . 2 饵料的选择与投喂
饲料的投喂坚持“一看、四定、一检查”的规则(看鱼摄食情况,定时、定位、定质、定量投喂,投饵半小时后检查是否有剩余饲料);采用“慢-快-慢”的投喂方法,即开始投喂时要慢,待鱼集中抢食时投喂要快,大多数鱼吃饱离开投喂要慢。
根据前期试验,综合饲养成本、生长速度、成活率和销售价格等因素,确立先投 喂全价配合饲料、后投喂 发酵菜籽饼的四川裂腹鱼的模式。鱼种饲养至100 g前,投喂全价配合饲料,每天早(8:00~10:00)、晚(17:00~19:00)各投喂1次,日投饵率3%左右。鱼体重达约100 g后,投喂自制的发酵菜籽饼,用刚烧开的白开水(菜籽饼∶水=1 kg∶1. 5 kg)冲泡菜籽饼以确保清洁卫生、无污染。每天早(8:00~10:00)、晚(17:00~19:00)各投喂1次,日投饵率约5%~6%。投喂速度要慢,可根据鱼的摄食情况调整投喂量。
2 . 3 养殖四川裂腹鱼日常管理
养殖过程中,需保持水深0. 8~1. 2 m,确保进出水水流通畅。坚持早、中、晚巡池,观察有无浮头现象,进、排水口是否堵塞、鱼类活动、摄食是否正常,有无病害发生以及水质变化情况等,池中树叶残渣、死鱼及时捞出,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当遇暴雨等恶劣天气加强巡池,及时排洪、捞渣。按时建立生产记录,准确记录养殖全过程的管理、投饲、用药情况。
3 常见鱼病防治
四川裂腹鱼商品鱼养殖过程中,鱼病防治遵循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无病早防,有病早治”的原则。
3 . 1 预防
鱼种放养时应严格进行消毒。鱼池、工具应严格消毒。养殖过程的捕捞等操作需细致,避免鱼体受伤。并经常观察、定期检查,发现病害,进行及时、科学、合理的治疗。
3 . 2 四川裂腹鱼常见病症及防治方法
渔药的使用严格遵守国家和有关部门的有关规定,严禁使用未经取得生产许可证、批准文号和没有生产执行标准的渔药。渔药使用符合NY 5071规定。病害发生时,对症用药。常见鱼病及其防治方法介绍如下,部分渔业用兽药见表1。
表1 《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典》中渔业用兽药
3. 2. 1 细菌性败血症常以夏、秋季水温在18~22 ℃较为流行。常见病症为病鱼体色加深,食欲减退或拒食,游动缓慢或在池底静卧不动。眼眶、腹部与鳍条基部充血、出血,鳃丝苍白,肛门红肿、轻压腹部有黄色腹水流出。解剖见肠道充血、出血,弹性差,亦或肝、脾、肾肿大,出血。常用的防治方法是聚维酮碘 1 mg/L 全池泼洒,连用 3~5 d;同时每千克鱼用氟苯尼考粉 10~15 mg 制成药饵投喂,连用3~5 d。
3. 2. 2 水霉病 在冬春季水温10~16 ℃时较为流行。常表现为病鱼游动迟缓,食欲减退,体表受伤处着生白色絮状物。可采用25 mg/L 的食盐与碳酸氢钠合剂(1∶1)浸泡病鱼 30 min;用同样浓度的碳酸氢钠合剂泼洒全池。
3. 2. 3 气泡病全年都有可能发生,常表现为病鱼的体表、鳍膜或肠道中有大量大小不等的气泡,游动丧失平衡,甚至失去自由游动的能力而浮于水面。可加注溶解气体在饱和度以下的新水,同时排出部分池水进行有效防治。
3. 2. 4 锚头蚤病以夏、秋季水温在 20~25 ℃时较为流行。病鱼表现为体表红肿发炎,鳞片常被腐蚀形成缺口,形似蓑衣,镜检有针状虫体。可使用20 mg/L的聚维酮碘进行浸浴1 h/d,或用15 mg/L的聚维酮碘全池泼洒,连用3~5 d。
3. 2. 5 小瓜虫病病鱼体表、鳍条上会出现白色点状胞囊,伴有蛀鳍现象;鳃丝贫血呈白色,黏液增多,鳃瓣上有白色的胞囊,鳃丝结构破坏严重,严重时死亡率高达80%。可全池泼洒福尔马林 15~25 mg/L,隔 1 d 1 次,连用2~3次。
3. 2. 6 车轮虫病以春夏、秋季水温超20℃时较为流行。病鱼体色暗淡,失去光泽,食欲不振,严重的停止摄食,鰓丝肿胀,粘液分泌增多,呼吸困难,衰竭而死。利用硫酸铜与硫酸亚铁合剂(5∶2)0. 7~1. 0 mg/L 全池泼洒可有效防治,隔1 d 1次,连用2~3次。
3. 2. 7 指环虫病常流行于春末夏初水温在 18~25℃时。病鱼多表现为游动缓慢,鳃盖张开,鳃丝肿胀、苍白、贫血、粘液分泌增多,呼吸困难。利用80%的精制敌百虫全池泼洒可有效防治。
4 技术效果
根据上述场地和流水池的要求及相关技术方法,四川裂腹鱼鱼病发生率大幅降低且其养殖成活率达 90% 以上,且鱼肉紧致、鲜美,很受人们欢迎,市场需求强劲,享受较高的市场溢价。
四川裂腹鱼养殖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推广,不仅是四川裂腹鱼自然分布较多区域的迫切需求,对省内其他地区也有重要的借鉴和示范意义,可在一定程度上间接减少人们对天然水域资源裂腹鱼的酷渔滥捕,促进四川裂腹鱼等天然鱼类资源保护和养护,具有良好生态效益。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677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