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伏中伏末伏哪个热
初伏中伏末伏哪个热
初伏中伏末伏哪个热?下面由放假网我为大家详细解答吧!
初伏中伏末伏哪个热
中伏是最热的阶段
“伏”可称“长夏”,“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出现在每年阳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在三伏期间,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其中最热的是中伏。 “伏”,乃是藏阴气于炽热之中的意思,具有警示作用。在三伏期间,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其中最热的是中伏。
中伏为什么最热?入伏(7月17日)之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地面吸收的热量较多,散发出来的热量较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所以一天比一天热。进入中伏,地面积累的热量达到最高值,天气就最热。加之夏季雨水较多,空气湿度大,水的热容量比干空气要大得多,这也是三伏天闷热的重要原因。在中伏时期(7月27日~8月15日),副热带高压加强,在副高的控制下,高压内部的下沉气流,使天气晴朗少云,有利于阳光照射,地面辐射增温,天气就更热。
三伏天吃什么
按中医的说法,三伏之「伏」,是指阴气受阳气所迫埋藏于地下的意思。三伏天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日子,也是通过食补驱散体内寒气、冬病夏治的好时机。
三伏天食补,是自古流传的饮食传统,各地都有不同的进补习俗。北方人认为伏天宜吃面食,正所谓「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而在南方人看来,「头伏鸡,二伏狗,三伏脚鱼红枣肚」才是正经的吃法。
先说头伏吃鸡。在我的家乡湖南,每到头伏这天,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各大酒楼都会大打时令美食「伏鸡」的招牌来吸引顾客,家家户户也会宰上公鸡,配以子姜、紫苏烹而食之。湖南地处亚热带,三面环山、北面临水,在气候上尤为湿热。古人认为刚刚开声打鸣的子公鸡阳气最盛,有去湿去寒的作用,所以形成了头伏吃鸡的习惯。按传统说法,男人在这天吃了公鸡能够强筋壮骨、补肾壮阳、消暑排毒,一个伏天不怕热。而小男孩吃了这道公鸡则会长得高,身体结实,热天不长痱子,长大了办事果敢。
「伏鸡」的做法简便,是一道在家里就能做出来的进补美食。先将子公鸡宰杀清洗并切成大块,注意保留可以食用的鸡肫、鸡肝等杂碎,同时将子姜洗净切片,紫苏洗净控干水分。炒公鸡用的姜选用老姜其实更好,但农村大多自家就种了姜,为图方便节省,从地里挖些尚未成熟的子姜也是可以的。子姜新鲜脆嫩,只是在辣度上远逊于隔年老姜,所以需要多备些。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夏天适量多吃些姜可有效除湿祛寒,增强抵抗力。苏叶有紫苏、白苏两种,在农村是房前屋后草丛里随处可见的调味料。炒公鸡用的紫苏顾名思义是紫色的苏叶,其味道比白苏要纯正香浓得多,且有发表,散寒,理气的功效。在锅内放少量自家压榨的土茶油烧热,加入切好的鸡肉块翻炒,鸡肉微微发白后,加入姜片,淋入老抽、白酒、陈醋,再放入紫苏和鸡杂轻微翻炒至脱生,然后加水,小火炖煮,出锅前 10 分钟撒入适量盐翻动一下,大火收汁就可以出锅了。有的做法为了追求更好的食补效果,还会加入另一味草药路边荆,说是可以祛风、排毒、养精、强骨。但路边荆有一股较重的草腥味,想来会严重影响鸡肉的口味,所以一般人是不用的。
在我现在工作的湘南地区,伏天吃鸡的风气似乎不如湘北浓厚。但这个地方四季都极喜欢吃鸡、鸭、鹅等禽肉。在吃鸡的选择上尤其看重体型健硕的大公鸡。有一道地方名菜,本地人稍文雅者谓之「烧鸡公」,粗蛮一些的则称之为「骚鸡公」,两者的招牌在大街小巷的饭馆前随处可见,其实是同一种菜。叫「烧鸡公」是因为这种鸡公的大致做法与红烧类似;称之为「骚鸡公」,则是由于鸡肉在摆盘上桌时,会将公鸡的两颗睾丸赫然摆在盘中央,由应酬场合的陪座敬给主座享用。每当碰到了这样的情景,一直自信于对多么生猛食物都来者不拒的我,总还是不免会引起一阵反胃。本来从小我就认为鸡肉有一种怪味,加之小时候身体羸弱,家里总是想办法用药材炖鸡给我补充营养,但每次吃鸡肉对我来说都是一份苦差,甚至还因为抗拒吃鸡肉被气急了的母亲责打过。有了这种阴影,长大后我是无论如何都不碰鸡肉的。
相比头伏天的公鸡,更让人垂涎的是二伏天的狗肉。老话说「狗肉滚三滚,神仙站不稳」、「伏天喝了狗肉汤,冬天能把棉被当」,狗肉之味美和滋补,历来是被广泛认可的。
而关于吃狗肉的讲究也是讲法颇多的。从前的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养狗,用以看家护院。慢慢地人和狗之间产生了感情,吃自家的狗肉也就成了一件于心不忍的为难事。于是很多人采取易狗而食的办法,相互交换屠宰各家养的狗来吃。评价一条肉狗的优劣,首先在性别上肯定是母不如公,母狗在生育了狗崽之后,营养有所流失,滋补功效大打折扣;而在公狗里,又以大黄狗最佳,其次是黑狗,再次则是白狗、花狗、麻狗等杂色狗;还有种说法,不同年龄阶段的狗在滋补功效上也略有不同,小狗补肾,中狗养血,老狗去风湿。这些说法虽然不一定都具备完全的科学性,但我总认为,凡是能够在一个地方广为流传的老传统,即便是空穴来风,也总还是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和风俗情趣,是值得细细品味的。
关于狗肉进补,听我外公说过,不能直接用刀屠狗,因为狗挨刀子后,血都被放光了,也会导致营养成分的流失,最好采用水淹或是吊捆的方式。而且屠宰之后的狗,要悬于高处,而不能直接放在地上,因为狗是土命,接触到了土地,它就总会有一丝要断不断的气息在,会遭更多的`罪。我外公是个心灵手巧,宅心仁厚的人,会很多手艺活,但我从没见他杀过狗。他很喜欢跟我讲这些过去的事,他说,旧时穷人家舍不得杀自家的狗吃,又没钱买狗肉,就单买价格稍廉的狗头解馋。说是狗头上的肉多,有「一个狗头胜三个羊头」的说法。
伏天吃狗肉,最经典和普遍的做法,还是切大块,炒干水分以后焖煮。豪爽一点的人家,通常是呼朋唤友,欢聚一堂,一整只狗的肉,架起大铁锅,用柴火灶烹煮,上桌时用一只大脸盆装着,十来个人一顿饭便将汤汁都吃了个精光。一般在炆狗肉的时候,还会放几个青壳鸭蛋或土鸡蛋在锅中一起炖熟,谓之狗蛋。这种狗蛋吸收了狗肉的营养,然而性子又没有狗肉那么猛,最适合体虚的老人以及小孩子进补。小孩子吃了狗蛋晚上不尿床,夏天不怕热,冬天不怕冷。
狗肉是极温补的食物,这点在数九寒冬都能感受到。只要白天吃了狗肉,管他天气再冷,晚上睡在被子里浑身都能感觉暖洋洋的。伏天这么热,为什么能吃狗肉呢?说是在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时候吃狗肉这种热性的肉食,能够与体内的阳气相呼应,收到「以阳制阳」的功效。而且伏天虽然炎热,但是人体容易为暑气、湿气、邪气所侵扰,这时候吃些狗肉,才能浑身大汗淋漓,并且随着汗水排出体内的积热和毒素。
但凡事都有个度,我总认为伏天吃狗也还是要注意适可而止的。记得大概是我五六岁的时候,同村一个家境富裕的退休老头子死了,出殡时还在村里摆了很大的排场。那时正值伏天,我奶奶带着我坐在老屋的大门口,看着声势浩大的送葬队伍走过。奶奶说,这老头子是享福享得太过了,前一晚上吃了太多的狗肉后受不了,一下子就死了。不知道为什么,二十年后奶奶早已埋骨山间,我也长大成人了,但我时常会想起那天的情形。
对于吃狗肉,我向来是无可无不可的。发自内心地说,我觉得如果自家的狗养熟了要杀掉,的确会让人痛心,偷盗人家宠物狗的行为更是极度可鄙。我家很多年都不养狗了,也几乎不买狗肉吃。我因为小时候多次被狗咬过,更是对任何品种的狗敬而远之。但我必须坦诚,去人家家里做客,碰巧在饭桌上有大好的狗肉,我还是会忍不住大快朵颐的。毕竟,作为食物的狗肉确实好吃,口水是撒不了谎的。
在三伏那天,从前的习俗是还要吃甲鱼。甲鱼,我们那里又称之为水鱼或者脚鱼,而且「甲鱼」和「脚鱼」在方言里都读「脚」的音。平常我们开玩笑说谁捡了两只「脚鱼」,多半是笑话那个人走路不长眼踩到了水沟里,把鞋子打湿了。现在伏天吃甲鱼的人其实并不多了,主要是因为好的甲鱼难得,市面上的便宜货都是养殖的,口感、营养价值和野生的比起来相差万里。听我爸说,他们小时候池塘边、水沟里到处都是甲鱼,一到热天,它们都趴在水边的柳树干上乘凉,而等人一靠近,就「扑腾」一声迅速地潜回了水里。「那时候甲鱼多,价格也便宜,但是味道真的好。」好像是汪曾祺老先生描述过,以前小孩子吃甲鱼,一旁总要备一杯茶水和一条湿毛巾,以防止嘴巴被糊上。想想,那种甲鱼里的胶原蛋白该是多么丰富啊!
我从小到大没吃过几次甲鱼,而且都是在吃酒席的场合碰到的,不是觉得寡然无味就是酱料的味道太重了,总之没留下什么好印象。最近好像听说在夜宵里流行起了吃小甲鱼,也不知道味道如何。但我总觉得,小小的甲鱼就被吃掉了,真可惜。
当然在三伏天,也还流行着吃红枣炖肚片、豆子炖猪脚等可以滋润养颜的食俗,这些多半是为女性设计的。在我们那里,猪肚和猪脚都是女婿送给岳母娘的首选礼物,因为有祝岳母娘容颜永驻的意思。
但话说回来,以上这些食物到底应该哪天吃,怎么吃,吃了有什么功效,我认为应该并没有什么具体的可言。现在我们有幸生活在这么一个物质丰富的时代,总不至于吃个什么东西还要数着黄历等日子吧!
可我又是多么喜欢这些三伏天的食俗啊!通过食物,透过传统,既享受了口腹之乐,又能在这个一日千里、迷乱纷纷的时代里,体味到一种不变、具体而且充满烟火气的幸福感来,这才是人活于世本该有的色彩和韵味。
;
末伏比中伏还热吗?有什么依据呢?
末伏就是我们常说的吃老虎,这也是一年之中最闷热的一个时间段。在我们的理解之中,一般来说中伏会比末伏更热,中伏还处于夏天的时节, 到末伏 的时候已经开始进入立秋这个时节,应该更加的凉快所谓秋高气爽,天气应该更凉爽才对。但是人们会把末伏 叫做秋老虎,也可以看出末伏 的可怕之处。
其实末伏 和中伏 这两种热不能相提并论,夏天的热让人感觉是一种纯粹的热,虽然它表现的非常热可是空气的湿度还是比较高不会让人觉得很燥,通过流汗的方式可以排除人体的这种热量。排汗这个时节也更加的容易一些,但这种热也是让人们非常的难熬。
末伏的热多表现在之上空气干燥,酷热,一般早晚都比较凉快一些会有稍许的凉意,但是到中午就会发现这个温度非常的热了,属于燥热。空气中的水分蒸发的非常的快,这种热比起夏天的热更加的难受,最主要的问题就表现在它的燥上。这其实也是秋天的一种表现,天气非常干燥,草木慢慢的枯萎,同时在秋天的雨水也减少,空气中的湿度也会有所降低。
人的身体也会感受到这一种末伏 的燥热, 让人感觉非常的闷,有汗又出不出来,身体有种无力感。特别是因为早晚又比较凉,这就造就了早晚和中午的温差比较大,这种温差对于体质不好的人也是很大的问题。这种燥热还会给人们带来其他的症状,比如说皮肤比较干燥口干舌燥,口鼻难受,在末伏 到来的时候一定要吃一些去燥的食物。在这种干燥的季节一定要注意多饮水,同时要记住适当的锻炼,才能够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
中伏来了!持续20天,中伏天最热还是末伏天最热?
俗话说冷在三九,热在中伏,也就是说一年四季最热的日子集中在三伏,最热的又以中伏为主,可见中伏天气会比末伏天气更热。在中伏天时,太阳已经开始往南移,这时往地面释放的热量会达到最高点。地表产生的热量大部分被抵消,人就会感到地面闷热。过了这段时间,天气才会逐渐转凉,每年都会有三伏天,所以不必要大惊小怪。
如此炎热的天气该注意什么?
首先尽量避免外出,如果一定要外出,要选择在早上7点之前,晚上5点之后,切记不要长期呆在太阳底下。在外面行走时尽量走在阴凉的地段,带上防护工具,多补充水分。不要大量喝冰冻饮料,有些年轻人非常怕热,为了降温,每天都以冷饮为主,如果脾胃不好,很容易引起肚子不舒服,对女性来说还可能加重痛经。
不要跑到野外游泳,前几年,每到夏天都会有一些孩子,偷偷跑到河里面游泳最后被溺死。近两年这类情况总算缓解了,不过仍然时有发生,所有意外都来自一个人侥幸,也许你这次出去没有出现问题,难保下一次恶意不会降临在你身上。
最后不要长期待在空调房内,特别是老人和孩子,这群人免疫力较低,血管也比较脆弱,很容易引起心血管疾病。前段时间就有一名老人,因为吹空调被送进了ICU,可见这种习惯有多伤害人体。
高温容易引发热射病,今年已经出现了多例热射病患者,并且还有死亡病例。热射病属于重度中暑,但引发情况通常都很危机,有些人体内核心温度可能达到40℃以上,五脏六腑在这种环境下肯定会受到影响,就算最终捡回了一条命,也难保不会留下后遗症。
中伏热还是末伏热?
一般来说是中伏热,因为末伏已是立秋后,即使是俗称的“秋老虎”,白天热,早晚还是凉爽的。当然也会有例外,但那毕竟是少数年份遇到的反常现象。
初伏中伏末伏哪个最热
初伏中伏末伏都很热。
三伏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是全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三伏中的“伏”,有两层含义。第一,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第二,指天气太热,宜伏不宜动。入伏时间是由节气日期和干支纪日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三伏天的气候特点是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朝代、各个地区风俗不尽相同。俗言道:“寒有三九,热有三伏。”每逢三伏,古人一方面以清凉饮料避暑,另一方面又举行相应的风俗活动,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三伏食俗文化。一年中最热的日子“三伏天”,是春夏养阳、冬病夏治的关键时期。
在南方部分地区,如上海,有“头伏馄饨二伏茶”的说法。杭州“头伏火腿二伏鸡”。北方民谚“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就简明扼要地说明了北方“三伏天”的饮食习惯。
中伏热还是末伏热
中伏热还是末伏热
中伏热还是末伏热,众所周知,三伏天是一年之中最热的时候,三伏天还有分为初伏、中伏、末伏,俗称三伏,这三伏的炎热程度也是有所区别的,我为大家整理好了中伏热还是末伏热,一起来看看吧。
中伏热还是末伏热1
中伏最热。
民间一句俗话“冷在三九、热在中伏”,意思就是一年中最热的日子属“三伏”,而“三伏”中又以“中伏”最热。末伏过后天气渐渐凉爽。
首先因为入伏之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地面吸收的热量较多,散发出来的热量较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所以一天比一天热。进入中伏,地面积累的热量达到最高值,天气就最热。
另外,夏季雨水较多,空气湿度大,水的热容量比干空气要大得多,这也是三伏天闷热的重要原因。在七八月份,副热带高压加强,在副高的控制下,高压内部的下沉气流,使天气晴朗少云,有利于阳光照射,地面辐射增温,天气就更热。
而进入了末伏天后天气渐渐凉爽,早晚比较凉快,中午还是比较热,每个地区会有所不同。因为末伏已是立秋后,即使是俗称的“秋老虎”,白天热,早晚还是凉爽的。
中伏热还是末伏热2
初伏、中伏、末伏,俗称三伏,按照我国的农历节气,在小暑和处暑之间,按照阳历则在每年的7月中旬到8月中旬!
三伏天,呈现出气温高、湿度大、气压低、风速小等特点,高温高湿堪比“桑拿”,是我国中原地区一年的天气中闷热到异常难挨的一个连续时间段!
其中中伏为三伏天最热的时间阶段!
伏字的本意为潜伏的意思,也是阴气被阳气所迫藏伏于地下。三伏,这是与我国农历对应的时日,而且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三伏天天数也不尽相同,30天或者40天,以40天居多!
入伏的具体时间要由当年的节气日期和干支纪日来决定!也即:夏至三庚!
节气日期为夏至,我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的第十个,约在每年阳历的6月20、21、22三天中的’其中一天!这一天太阳几乎直射北回归线!
所谓干支纪日,为我国古代流传的“干支纪日法”,即10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2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用干支相配结合成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所含十天干“庚”字的为庚日,每十天有一庚日!
从夏至开始的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这样三伏天为30天,如果夏至到立秋之间出现第五个庚日,那么中伏多十天,三伏天共为40天!
2021年,在7月17日入伏,8月25日结束,共计40天!
副热带高压,这是天气预报中播报员播报频率最广的一个名字!同时又是盛夏三伏天高温高湿的罪魁祸首!
三伏天处于盛夏时节,太阳直射和副热带高压基本是风借火势,火助风威!
高压会随太阳直射点的北移而缓慢移动,同时周边气流形成的雨带,三者同在三伏天一同笼罩中原、华北、东北等地区,形成高温高湿的酷暑气象环境!人在其中,如不借助各种消暑手段,有种生不如死的体验!
所以,即便不被太阳暴晒,也难免出现中暑的时候!
更需注意的是,虽然酷热难耐,生冷瓜果或者冰镇饮料一定不要贪吃,同时更要注意从空调环境到外部环境的转化,可能会带给自己一些突如其来的病状,在家里或者办公地,以及随身的包包里最好准备一些藿香正气液以防中暑症状的发生!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493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