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基酸分子穿过磷脂
了不起的西方定律
过去300年是西方文明主导世界的时代,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进程,西方的经济、文化、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开出灿烂之花,由此而发现了许多揭示社会多个领域的规律,这些发现本身就代表西方文化了不起的成就,借用中国的一句古话,“圣人之道,百姓日用而不知”,向发现这些规律的大师致敬,并拓展自己的知识水平,创造美好的未来。下面罗列几个具有典型意义规律和法则。
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两极分化现象, 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教育、金融以及科学领域。1968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Robert K. Merton)提出这个术语。
马太效应的名字来源于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从前,一个国王要出门远行,临行前,交给3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吩咐道:“你们去做生意,等我回来时,再来见我。”国王回来时,第一个仆人说:“主人,你交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10锭。”于是,国王奖励他10座城邑。第二个仆人报告:“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5锭。”于是,国王奖励他5座城邑。第三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1锭银子,我一直包在手帕里,怕丢失,一直没有拿出来。于是,国王命令将第三个仆人的1锭银子赏给第一个仆人,说:“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这就是“马太效应” ,反映当今社会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即赢家通吃 。

马太福音

二八定律
二八定律又名80/20定律、帕累托法则(Pareto‘s principle),也叫巴莱特定律、朱伦法则(Juran’s Principle)、关键少数法则(Vital Few Rule)、不重要多数法则(Trivial Many Rule)最省力的法则、不平衡原则等。
二八定律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发现。他认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因此又称二八定律。比如20%的强势品牌,占有80%的市场份额;通常一个企业80%的利润来自它20%的项目;给一个公司带来80%利润的是20%的客户;20%的人手里掌握着社会80%的财富;20%的人身上集中了人类80%的智慧。
二八定律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领域。

二八定律
木桶效应
美国管理学家彼得2004年提出“水桶理论”,说的是由多块木板构成的水桶,其价值在于其盛水量的多少,但决定水桶盛水量多少的关键因素不是其最长的板块,而是其最短的板块。水桶理论又称为水桶定律、水桶效应、木桶效应、短板效应等。它意味着任何一个组织,可能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即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往往是优劣不齐的,而劣势部分往往决定整个组织的水平。
短板效应启示个人、组织、社会应思考一下自己的“短板”,事实上短板效应有特定的适用范围,尽管如此,它也引起了很大的争论,如“长板理论”的反驳。

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The Butterfly Effect)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也就是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说明事物的发展的复杂性。
美国数学与气象学家、混沌理论之父爱德华·诺顿·罗伦兹(Edward Norton Lorenz)在1972年提出蝴蝶效应,即“巴西的蝴蝶拍一下翅膀,会对周围的大气系统产生一些作用,这些作用会不断地被放大,最后可能会引发美国德州的龙卷风”。其原因就是蝴蝶扇动翅膀的运动,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并产生微弱的气流,而微弱的气流的产生又会引起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由此引起一个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他称之为混沌学。蝴蝶效应是关于混沌学的一个比喻,说明不起眼的一个小动作却能引起一连串的巨大反应。
蝴蝶效应在经济生活中比比皆是,如不可预料的气象灾害、小事件引起的股票崩盘等。

破窗理论
破窗理论(Broken windows theory)是一个犯罪学的理论,由政治学家詹姆士·威尔逊(James Q. Wilson)和犯罪学家乔治·凯林(George L. Kelling)提出,他们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范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猖獗。
这就是犯罪心理学中的破窗效应,“第一扇破窗”常常是事情恶化的起点。
从“破窗效应”中可以得出这样一个道理:任何一种不良现象的存在,都在传递着一种信息,这种信息会导致不良现象的无限扩展,同时必须高度警觉那些看起来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过错”,如果对这种行为不闻不问、熟视无睹、反应迟钝或纠正不力,就会纵容更多的人“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就极有可能演变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恶果。

墨菲定律、帕金森定律和彼德定律并称为二十世纪西方文化中最杰出的三大发现。
墨菲定律
墨菲定律也称墨菲法则、墨菲定理,是一种心理学效应。墨菲定律的原话是:如果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式去做某件事情,而其中一种选择方式将导致灾难,则必定有人会做出这种选择。根本内容是:”Anything that can go wrong will go wrong”,即:任何可能出错的事都会出错。
墨菲定律的提出来自于一次实验。 1949年,美国爱德华兹空军基地的上尉工程师爱德华·墨菲(Edward A. Murphy)和他的上司斯塔普少校参加美国空军进行的MX981火箭减速超重实验,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测定人类对加速度的承受极限。其中有一个实验项目是将16个火箭加速度计悬空装置在志愿者上方,当时有两种方法可以将加速度计固定在支架上,而不可思议的是,竟然有人有条不紊地将16个加速度计全部装在了错误的位置上。于是墨菲作出了这一著名的论断,如果做某项工作有多种方法,而其中有一种方法将导致事故,那么一定有人会按这种方法去做。
墨菲定律告诉人们:如果事情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可以这样理解墨菲定律:怕什么来什么;世界上总有蠢人在蠢事。
墨菲定律警示人们不能忽视小概率危险事件,期待成功时对“不小心的厄运”要有心理准备,做充足的准备,做最坏的打算。
帕金森定律
帕金森定律(Parkinson’s Law)是官僚主义或官僚主义现象的一种别称,也可称之为“官场病”、“组织麻痹病”或者“大企业病”。帕金森定律表明:在行政管理中,行政机构会像金字塔一样不断增多,行政人员会不断膨胀,每个人都很忙,但组织效率越来越低下。这条定律又被称为“金字塔上升”现象。
帕金森定律描述了机构人员膨胀的原因及后果:一个不称职的官员,可能有三条出路,第一是申请退职,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第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第三是任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对于大多数不称职的管理者来说,他们是不会选择这第一条路的,因为那样会丧失权利;第二条路也很少有管理者走,因为那样会给自己增加一个强大的对手;那么只有第三条路最适宜。于是,两个平庸的助手分担了他的工作,他自己则高高在上发号施令,他们不会对自己的权利构成威胁。两个助手既然无能,他们就上行下效,再为自己找两个更加无能的助手。如此类推,就形成了一个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领导体系。
西里尔·诺斯古德·帕金森(Cyril Northcote Parkinson)是英国历史学博士,曾在哈佛大学担任教授,1957年,他在马来西亚一个海滨度假时悟出了该定律,后他将自己的思考发表在伦敦《经济学家》期刊上,一举成名,1958年出版《帕金森定律》一书。
彼得原理
彼得原理(The Peter Principle),是管理心理学的一种心理学效应,有时也被称为“向上爬”理论,指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个职工趋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地位。
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Dr. Laurence Peter)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各种组织中,由于习惯于对在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员进行晋升提拔 ,因而职工总是趋向于被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1960年9月,在一次由美国联邦出资举办的研习会上,彼得首次公开发表了他的理论,听众是一群负责教育研究计划、并刚获晋升的项目主管,彼得认为他们多数人“只是拼命地想复制一些老掉牙了的统计习题”,于是引入彼得原理说明他们的困境。演说召来了敌意与嘲笑,但是彼得仍然决定以独特的讽刺手法编写《彼得原理》一书,尽管所有案例研究都经过精确编纂,而且引用的资料也都符合事实,最后定稿于1965年春,然而却遭到了多达16家出版社的无情地拒绝。1966年,彼得零星地在报纸上发表了几篇述论同一主题的文章,得到了读者异常热烈的反应,于是引得各出版社趋若骛。1969年2月《彼得原理》一书出版发行。
彼得原理描述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一名称职的教授被提升为大学校长后无法胜任;一个优秀的运动员被提升为主管体育的官员,导致无所作为。对一个组织而言,一旦相当部分人员被推到其不称职的级别,就会造成组织的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导致平庸者出人头地,发展停滞 。
由彼得原理得出的推论:“每一个职位最终都将被一个不能胜任其工作的职工所占据。层级组织的工作任务多半是由尚未达到不胜任阶层的员工完成的。”每一个职工最终都将达到彼得高地,在该处他的提升商数(PQ)为零。至于如何加速提升到这个高地,有两种方法。其一,是上面的“拉动”,即依靠裙带关系和熟人等从上面拉;其二,是自我的“推动”,即自我训练和进步等,而前者是被普遍采用的。
彼得原理的启示:任何组织不能单纯根据贡献决定晋升,不能因某个人在某一个职位级别上干得很出色,就推断此人一定能够胜任更高一级的职务,目前所取得的成绩并不能作为提升的唯一理由,关键要看到他是否能在更高的职位上发挥出能力。组织提拔职工要着眼于潜力,要高度重视人与职位的匹配。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员选聘机制,客观评价每一位职工的能力和水平,将职工安排到其可以胜任的岗位。有时将一名职工晋升到一个其无法很好发挥才能的岗位,不仅不是对职工的奖励,反而使职工无法很好发挥才能,也给组织带来损失。
彼得原理的推出,无意间创设了一门新的科学——层级组织学(Hierarchiolgy)。该科学是解开所有阶层制度之谜的钥匙,因此也是了解整个文明结构的关键所在。凡是置身于商业、工业、政治、行政、军事、宗教、教育各界的每个人都和层级组织息息相关,亦都受彼得原理的控制。当然,原理的假设条件是:时间足够长,层级组织里有足够的阶层。彼得原理被认为是同帕金森定律有联系的。
美拉德反应
美拉德反应是法国化学家L.C.Maillard在1912年提出的,他发现甘氨酸与葡萄糖混合加热时会形成褐色的物质。后来人们发现这类反应不仅影响食品的颜色,而且对其香味也有重要作用,并将此反应称为非酶褐变反应(non-enzymatic browning)。
美拉德反应是广泛存在于食品工业的一种非酶褐变,是羰基化合物(还原糖类,包括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半乳糖等)和氨基化合物(氨基酸和蛋白质)间的反应,经过复杂的历程最终生成棕色甚至是黑色的大分子物质类黑精或称拟黑素,所以又称羰氨反应。
美拉德反应在西餐烹饪中是一个著名的词汇,食物中的还原糖和蛋白质在加热时,产生了棕黑色的大分子物质,食物颜色变黑。在烹饪的过程中,美拉德反应不仅让食物的颜色变得更好看,还会产生成百上千个有不同气味的中间体分子,这些分子增添了食材的风味。肉在煎烤过程中,肉内各种组织成分间发生一系列复杂变化,产生了挥发性香味物质,目前有1000多种肉类挥发性成分被鉴定出来,主要包括:内酯化合物、吡嗪化合物、呋喃化合物和硫化物。大致研究标明形成这些香味的前体物质主要是水溶性的糖类和含氨基酸化合物以及磷脂和三甘酯等类脂物质。肉在加热过程中瘦肉组织赋予肉类香味,而脂肪组织赋予肉制品特有风味,如果从各种肉中除去脂肪则肉之香味是一致的没有差别。
美拉德反应有几个必备条件:蛋白质、还原糖类、至少120℃度的高温、较少水分。
我们日常生活中许多食物的美味都是来自于美拉德反应,比如煎烤肉类(如牛排)、烤面包、炸薯条、咖啡烘焙,焦化洋葱,等等。

了不起的西方定律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301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