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氨基酸工厂
临沂富豪—阜丰集团李学纯:全球第三大玻尿酸供应商如何炼成?
走过22年发展历程,位于临沂莒南的阜丰集团有限公司(00546-HK),从一个地方小味精厂,成长为拥有七大生产基地的生物发酵龙头企业,并成为全球第一大味精、黄原胶和氨基酸制造商、全球第三大透明质酸供应商。被业界誉为“味精大王”的董事长李学纯,在本报独家编制的《2020山东创富榜》中以21.45亿创富值位列186位。在李学纯的带领下,阜丰集团靠“种玉米打价格战”奠定了味精龙头企业的地位,并在生物发酵的赛道上进行着多元化、国际化的探索。
抓住时机进军味精生产
1955年,李学纯出生于莒南县李家扁山村的一个贫困农村家庭。1982年,大学毕业的李学纯赴原莒南县酒厂参加工作,任技术员,1985年12月任厂长、党委书记。
上世纪90年代初,经济改革的号角吹响,部分国企破产重组。相关报道称,那时李学纯便瞄上了与酒厂一墙之隔的山东莒南味精厂。“一方面情况熟悉,另一方面听说这家厂资源不错,如果管理搞好了,肯定能赚钱。” 李学纯说。
1999年,李学纯召集40多名同事集资195万元,买下了这家净负债2000万元左右的味精厂,改名山东阜丰发酵有限公司。在当时的沂蒙山区,195万元不是小数目,因此李学纯抱着背水一战的决心,“毕竟这个厂搞不好,很多人就要倾家荡产。”
厂子有了,设备如何解决?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李学纯便提出购买其他工厂的二手设备。据介绍,当时房地产开发热席卷全国,不少位于城市的化工厂难逃被拆迁的命运,还有不少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的味精厂,都有大量生产设备闲置。李学纯后来回忆称:“当时人家一个车间价值千万的的设备,我们花10万元就买下了。买3台新锅炉本来要花超过一千万,但我们买二手的只花了30多万元。”
依托设备成本优势,公司不仅无需背负经济压力,生产成本在同行业内也属于最低。三年之后,公司的谷氨酸年产能达到五六万吨,从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小厂进入全国前十名。
阜丰集团董事长李学纯(资料图)
打价格战成为行业“老大”
在企业寻求扩大市场份额的发展过程中,李学纯意识到,企业必须找到更便宜的原料,也就是决定谷氨酸成本的玉米和煤。据李学纯介绍,在阜丰味精的生产过程中,玉米和煤炭各占总成本的50%和15%。
为此,李学纯带领阜丰顺应西部大开发的潮流,去西部建设生产基地。2004年,阜丰在陕西宝鸡设立了年产6万吨的谷氨酸工厂。据了解,陕西当地的玉米和煤炭比东部沿海地区便宜很多,基于成本优势,李学纯开始连续大规模扩产。
秉承着同样的逻辑,李学纯将工厂先后开到了内蒙古呼和浩特、呼伦贝尔和新疆乌鲁木齐,把当地的资源优势迅速转化为成本优势,把成本优势转化为价格优势,最终把价格优势转化为市场占有率。
相关报道称,内蒙古每斤玉米要比山东便宜4分钱,每吨煤炭价格仅为山东的1/3,面对巨大的成本优势,李学纯在呼和浩特连续上马了总计年产24万吨谷氨酸的生产线。正值2007年国际金融危机,这成为李学纯进一步占据市场的大好时机。
李学纯曾对媒体公开表示:“当时我们的毛利率在30%左右。2007年开始,玉米价格大幅上涨30%,其他味精生产企业成本上升很快,我们主动降价,把毛利率降到10%—12%的位置。”在这样的价格面前,阜丰通过市场占有率把不具有竞争力的企业淘汰掉,全国味精企业由分散的200多家集中到几家。
价格战之后,阜丰谷氨酸毛利率重新回到30%,集团营业额则从2007年的24.5亿元跃升至2008年的35.9亿元,并于2007年在港交所挂牌上市。
生物发酵领域多元化发展
成为味精龙头企业后,李学纯并未满足于此,他认识到:“味精是一个传统行业,全国每年味精消费量在160万—180万吨,虽然每年味精的消费还在以5%左右的速度增长,但是一个行业终究有限度的。”企业要实现长远发展,就需要开发多元化产品,李学纯首先瞄准的就是增长潜力较高的黄原胶。
2003年起,李学纯开始用通过味精完成的原始积累进行黄原胶项目研究。相关资料显示,黄原胶主要应用于食品和化工行业中,起到增稠剂的作用,世界上只有3-5个国家能够生产,主要原料也是玉米。依托在全国各地建设的工厂和低成本玉米,阜丰的黄原胶产品毛利率可以达到35%,李学纯表示,低成本仍然是阜丰黄原胶的有力武器。
向国际化企业进军
布局多元化产业的同时,阜丰也逐渐走出了国门,向国际化生物发酵企业转型。
2019年阜丰集团20周年庆典在齐齐哈尔市举行。彼时,阜丰集团谷氨酸钠、黄原胶、苏氨酸等主导产品已出口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多个产品成为世界第一。会上,阜丰集团的合作伙伴日本味之素动物营养集团、丹麦诺维信集团、德国赢创工业集团都对阜丰的国际化发展做出了正面评价。
(山东商报记者 孙姮 李雨馨)
聊城希杰公司
经济导报记者 孙罗南
在19日于青岛召开的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开幕式上,韩国希杰集团会长孙京植在发言时表示,“1994年我们在山东省莱西市成立了首家工厂,从此开始了中国的事业。我们集团进入中国市场今年已经是第25个年头了,我们初期是以青岛和北京为中心,致力于食品制造业,后期逐渐扩大了生产食品的种类,将范围扩大到了饲料产业。之后我们开始在山东聊城和辽宁沈阳建立了动物饲料用的氨基酸制造工厂。目前我们正在计划扩建山东聊城工厂。”
据他介绍,希杰集团于1973年作为韩国首家制糖企业起步,目前运营食品和食品服务、生物物流和新零售、娱乐和媒体等,年销售额300亿美元,目前已经扩展到全球33个国家,我们总共拥有55000名员工。
“另外,我们也非常关注物流领域,我们还进入了电视购物领域,目前我们在天津地区经营相关企业,并且着手进行物流事业,我们运营着多个物流中心,我们也已经进入冷链物流产业。希杰今后也不断扩大中国这一领域的事业。”孙京植表示,“另外,希杰在韩国也开拓了电影制作发行和上映事业,在这一领域也是韩国规模最大的企业。目前我们也已经进入中国,目前运行着129家电影院。“希杰也希望在北京和山东省积极推动演艺事业,目前我们希杰集团为了迎合消费者的要求,促进方便食品的大众化,正在扩大电商事业,还成立了中国国内食品领域的研发中心。”
孙京植还提到,“我们也非常关注中国未来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在人工智能、5G、物联网、O2O移动等未来产业领域,中国正在迅速发展,我们集团也计划将这一发展趋势引入并且发展我们的事业。”
韩国希杰集团:正计划扩建山东聊城工厂,聊城希杰公司
据中国饲料行业信息网站,2月22日,国内氨基酸价格继续上涨,其中苏氨酸报价15.5-20元/公斤,涨幅2.7%-11.3%,赖氨酸报价普遍上涨,梅花98.5%赖氨酸价格上涨0.2-1.2元/公斤至12.8-13.5元/公斤,涨幅1.6%-10.6%。今年以来,苏氨酸价格和赖氨酸均价分别上涨71.8%和33.6%。
受玉米等原料价格上涨生产成本加大影响,节后部分工厂提价,市场整体保持偏强走势。氨基酸中赖氨酸和苏氨酸的原料,玉米价格快速上涨创历史新高,成本端形成支撑。下游供应养殖端饲料领域,受猪补栏带动预计需求持续向好。此前行业普遍亏损低效产能出清,海外需求旺盛且出口价格同比皆有所提升,赖氨酸供应端偏紧,苏氨酸供需基本平衡,行业正在向健康有利的方向发展。据统计,目前黑龙江和山东赖氨酸加工利润分别达到1753元/吨和1605元/吨。分析师预计,受成本高位支撑,赖氨酸和苏氨酸价格将保持坚挺,仍有提价空间。
梅花生物(600873)+2.96%是全球赖氨酸和苏氨酸龙头,拥有赖氨酸产能70万吨,苏氨酸30万吨,券商预计赖氨酸、苏氨酸每涨价1000元/吨,公司利润将分别增厚5.27亿元、2.26亿元。
安迪苏(600299)-0.52%蛋氨酸市场份额稳居全球第二,其中液体蛋氨酸市场份额位居全球第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301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