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正氨基酸是嚼着吃吗
有粉丝留言说她皮肤以前很白皙,现在皮肤暗沉发黄,很烦恼,该怎么办?让我推荐一些去黄提亮肤色的精华液还有面膜。
皮肤暗沉发黄有很多原因引起的,一种是皮肤角质层老化比较多,脸上有死皮没有及时清除造成脸色发黄;另外是体内毒素积累过多,没有及时排出,会在皮肤上表现出来,还有就是熬夜,休息不好,都会出现肤色不好。当然还有很多原因不再一一说了。
修正烟酰胺精华液,含烟酰胺浓度5%,含十多种氨基酸成分以及熊果苷成分,能够阻止黑色素生成,在美白的同时可以淡化痘印和斑点,还可以改善肌肤暗沉,效果非常好,适合各种肌肤,它质地轻盈好吸收,用起来很舒服,烟酰胺还可以修复受损的角质层,提高皮肤抵抗力,可以预防晒黑,让你安全变白。
想变白每周做两次珍珠粉面膜,珍珠粉的美白功效是有目共睹的,可以美白淡斑,提亮肤色,坚持做,皮肤白皙细腻。还没有副作用。
穿山甲是新冠肺炎的中间宿主吗
记者24日从云南大学获悉,该校省部共建云南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张志刚团队一项关于马来穿山甲不是新冠病毒中间宿主,而可能是与新冠病毒类似的病毒潜在自然宿主的研究结果,近日在Cell子刊《当前生物学》上正式发表。
今年2月2日,张志刚研究员带领的团队对来自2019年3月24日无法救护成功的一只穿山甲肺样本病毒组学数据进行重新组装和全面分析,发现其携带有与新冠病毒相近的冠状病毒,被命名为穿山甲冠状病毒(Pangolin-CoV),这种病毒与新冠病毒以及****所石正丽团队报道的蝙蝠冠状病毒的基因组相似性分别为91.02%和90.55%。
研究发现,穿山甲冠状病毒与新冠病毒的亲缘关系仅次于蝙蝠冠状病毒,但是穿山甲冠状病毒与新冠病毒的S1功能基序高度一致,涉及与人类ACE2受体互作的五个关键氨基酸残基完全一致,而蝙蝠冠状病毒发生了四个突变,提示了穿山甲冠状病毒与新冠病毒具有相似的宿主细胞识别能力。研究还发现在S1/S2酶切位点,新冠病毒含有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类似的Furin蛋白识别序列,而穿山甲冠状病毒、蝙蝠冠状病毒以及SARS冠状病毒都缺失了该功能基序,表明新冠病毒与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具有相似的宿主细胞侵入机制。
相关研究进展于2月15日第一时间上报到科技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应急攻关项目”,预印本于2月20日在bioRXiv上公布。2月26日,《自然-新闻》作了引用报道。3月19日Cell子刊《当代生物系》以“马来穿山甲可能是类新冠病毒的潜在自然宿主”为题正式发表,研究数据可在相关平台上自由获取。
此前,****所石正丽研究员报道的蝙蝠冠状病毒RaTG13与新冠病毒的基因组相似性约96%,证明了中菊头蝠是新冠病毒的潜在自然源头。张志刚研究员告诉科技日报记者,由于穿山甲冠状病毒与新冠病毒的基因组相似性没有达到中间宿主所要求的99%或以上相似性,证明了穿山甲冠状病毒与新冠病毒不是同一个病毒,只是类新冠病毒;同时也证明,穿山甲不是新冠病毒的中间宿主,而是新冠病毒的可能潜在自然宿主。
今年2月7日,华南农业大学曾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他们通过对病毒基因组分析,发现穿山甲体内分离的病毒株与目前感染人的新冠病毒毒株序列相似度高达99%,穿山甲是新冠病毒的“潜在中间宿主”。随后的研究证实,华南农业大学上述报道是误报,并释放出相似度为90.3%的修正数据;同时,香港大学**团队发现的证据为92.4%。“几个团队的研究样本均来自2019年3月广东海关曾截获的同一批走私穿山甲。修正后的数据与我们的数据比较接近。”张志刚说。
综合各方的研究表明,中菊头蝠、马来穿山甲只是可能的潜在自然源头宿主,考虑与新冠病毒与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类似的一个涉及病毒感染的基因位点,甚至也可能是其他未发现的自然源头宿主,无论是蝙蝠冠状病毒、穿山甲冠状病毒或其他可能尚未发现的自然源头宿主携带的冠状病毒,通过哪类中间宿主进化,再传到人类尚且不知,目前无法确定新冠病毒的中间宿主和自然源头宿主。
张志刚研究团队认为,从目前发现的中菊头蝠、马来穿山甲两个可能的潜在源头宿主分布区来看,中国华南也只是目前发现的可能潜在自然宿主之一的中菊头蝠的部分分布区,现有研究不能确定新冠病毒的发生地,更不能表明新冠病毒起源于中国。
“假如中菊头蝠、马来穿山甲这两个可能的潜在自然源头宿主,能被证明的确是新冠病毒的自然源头宿主,那么它们现在的自然分布区,都可能是新冠病毒的发生地。而至关重要的,是中间宿主是什么?在哪儿发生?为何在武汉爆发?更是未来科学研究的核心。”张志刚说。
这项研究还首次全面澄清了新冠病毒与穿山甲冠状病毒、蝙蝠冠状病毒、SARS冠状病毒以及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的关系,认为在蝙蝠和穿山甲之外,新冠病毒存在其它未知中间宿主,这为进一步攻克病毒源头和传播路径提供了重要参考。
对未来新冠病毒的溯源,张志刚研究团队建议,可集中到与走私马来穿山甲交叉分布的蝙蝠、食肉动物以及偶蹄类动物、啮齿类类动物及其自然分布区展开全面调查采样,以及集中到与中菊头蝠交叉分布的食肉动物、偶蹄类动物、啮齿类动物及其自然分布区展开全面调查采样。(赵汉斌)
穿山甲不是新冠病毒中间宿主,或是可能潜在自然宿主,穿山甲是新冠肺炎的中间宿主吗
易经被认为是人与天沟通的桥梁,伏羲的八卦图看似简单却蕴含着宇宙间的万事万物。伏羲认为,天地之间存在着阴,阳两种相互制衡,相互转换的力量,阴阳相冲化万物。世间万物皆有阴阳之道。所谓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是宇宙的本源,而两仪指的就是阴阳。阳用一条长横杠来表示,阴用两条短横杠来表示,阴与阳两两组合,形成了少阳和太阴。四象与两仪再次组合就成为了八卦,而八卦对应的正是。天、泽、火、雷、风、水、山、地,这八种自然界的基本数。举个例子,乾卦与坤卦分别代表的是天和地。天数吉阳,所以用三个阳的符号表示,地是吉阴的,用三个阴的符号表示。砍卦和梨卦分别代表着水和火,水属阴性,但外柔内刚,所以才有滴水穿石的说法。因此,代表水的砍卦用两个阴爻,中间一个阳爻组成。古代的水字也是由这个砍卦演变而来的。
离卦和砍卦是相反的,代表着水火不相容,八卦中每个卦像两两结合就形成64画图,演绎着世界的万事万物。
我们现在来了解一下《易经》=《周易》+《十翼》。(注意:《十翼》又叫《易传》)
《周易》分为“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 “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二者最大的区别就是卦的位置不一样。那么回到《十翼》中来。什么是《十翼》呢?
说得通俗一点,《十翼》就是孔子读完《周易》以后自己的十篇“读后感”,也就是自己对于周易的一些理解!
孔子非常喜欢读《易》,甚至痴迷于《易》,有一个词叫“韦编三绝”,这个成语说的就是孔子翻看周易次数太多,以至于编绑周易的绳子都翻断了好多次!
别人读过《易》,就算读过了,但孔子不同,一口气写了十个”读后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易传》,也叫”十翼”。”翼”的意思是”翅膀”、”辅翼”。”十翼”可以理解为孔子对《易传》的全方位讲解,使人们对《易传》的理解更加清晰。
《十翼》包括彖传、象传、系辞、文言、说卦、序卦、杂卦,一共十篇。《彖传》分为两部分,分别是对卦辞的总述和对卦辞的解释。
易经的四维空间
易学体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理、象、数、占”,它又称易学的四大功能。
“理”是自然之理、事物之理、万物变化之理,也是长幼尊卑之理、刚柔相济之理、静动之理,《周易》经文给人的启示就是注重这一点。
“象”为卦、爻与万物相应之象。
“数”为数学方法,模拟事物的变化规律和联系。
“理象数”是核心,”占”是”理象数”的综合应用。”理”与”象”更像是事物的一体两面,一面是”理”,一面是”象”。我一再强调:”理是物之骨,象是物之肉,物无骨不立,骨无肉不丰”。无论运用什么样的”卦”,都不能离开”理”而只看”象”,”理”与”象”是一致的,不能忽视任何一面。
1865年孟德尔发现遗传基因;1910摩尔根明了基因的物质基础;1953年华生和克立克提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1966年尼伦伯等人破译了全部遗传密码,并制成了《国际普適遗传表》。
但是他们突然惊奇地发现,中国的《易经》与《遗传密码》有着惊人的一致性,直接再现了生命的本质。
易经64卦与西方西方遗传DNA学吻合究竟是不是巧合?。1953年2月,美国分子生物学家沃森和英国分子生物学家克里克提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打开了研究遗传信息的大门。人们都好奇孩子出生之后为什么会长得像父母,家族遗传病是怎么从爷爷奶奶辈传到父母辈,又传到我们身上的。20世纪50年代的时候,科学界已经基本上掌握了遗传信息的走向。简单来说就是,要找到哪种密码子对应着哪种氨基酸。1966年,美国生物化学家尼伦伯格等人破译了生物的遗传密码,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他们经过多年的反复实验,得出了64个遗传密码子与氨基酸的对应关系,并且编写了国际普世遗传表。而1979年,法国学者马丁申伯格从朴实遗传表中看到了一些不可思议的东西。遗传密码子的64种排列组合正好对应着伏羲八卦图。
那么64个遗传密码子正好可以被分为。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个卦象。
还有学者研究发现,中国几千年前的太极八卦图,就是人们苦苦追寻的宇宙统一模式。中国的科学家也根据伏羲八卦图,以《易经》为基础,完成了爱因斯坦的统一场论,从而提出了全新的科学理论体系。
《易经》非常讲究天人合一的观念,《易经》中蕴藏的天人之道充分反映了人类的生命密码和生命智慧。
64卦对应64个人生决策心法,道明了婚恋、家庭、教育、职场的基本发展规律。
人生一世,真的该好好读一读《易经》,去感悟里面的大智慧,或许会让你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我们普通人学《易经》,最根本的是,改变自己的固定思维,让脑袋开窍,洞察万事万物的规律,顺应规律做事,逐渐修正自己言行,把工作和事业做得更好,生活过得更好。
古话说察见渊,鱼者不祥,什么事情都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也是一种不吉利。由此可见,《易经》也许并不是封建迷信,而是现在无法完全解读的超科学,伴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终将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264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