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基酸通过脱羧基
鸡腺胃炎发生原因及防治
【 摘 要 】
鸡腺胃、肌胃炎,为多因素引起的一种综合症,主要表现为腺胃、肌胃损伤,采食量低下,主要特征为生长发育受阻。
近几年国内呈高发、扩大流行趋势,已引起养禽业高度注度,总体来讲各研究机构通过查找病因,无论是各种免疫抑制类病毒、霉菌、还是在湿热环境、各种应激下引起的腺肌胃炎病症,归根到底都会引起机体免疫系统功能低下、消化系统损伤,神经内分泌失调,中医整体辩证为“脾胃病”。
通过实践发现防治腺肌胃炎的原则为:
? 选择优质鸡苗,加强温度、适度、通风饲养管理,提高鸡群免疫力;
? 在由腺胃型传支病毒引起腺胃病变的情况下,在种鸡产蛋期使用含传支油苗提高其抗体滴度、在小鸡10日龄前免疫含传支、法氏囊油苗提高抗体滴度,综合手段减少该病发生。
腺胃、肌胃炎是一种综合症
从发现腺胃炎病例以来,就其致病原及发病原因也曾产生了许多争论,众说纷纭,国内外学者表明它是一个病症而不是一个病名,其病原繁多,病因复杂、是综合多种因素下产生一种疾病。气候、环境地域的不同会分离出不同的病原,如该病在湿热夏秋季节流行,湿热季节影响免疫系统低下、消化系统、及神经内分泌系统,中医整体辩证在湿热季节脾胃虚弱不调,易发生“脾胃病”,因此需根据鸡群所处环境,查明病原进行有效防控。
流行特点
? 雏鸡多发典型
鸡群在各种应激下易发该病,通常在小鸡阶段出现典型症状,肉鸡15日龄下、蛋鸡60日龄下易发病,尤其在作7日龄后开始显露,个别鸡苗质量弱鸡群在2-5日龄发病。临床表现鸡群嘴尖、玩料、细心会发现料散落在地上多,采食量低下、不消化,整齐度越来越差,一般没有呼吸道症状。
? 呈扩大流行趋势
美国、澳大利亚于90年代初、我国于96年报道发生腺胃炎,王永坤等报道江苏省发生该病之后,我国在多个省市地区均有发生,近些年肌胃炎症现象多发,原先腺肌胃炎主要在北方白羽肉鸡、817肉杂鸡市场多发,近几年(3年)呈现全国扩大流行趋势,南方三黄鸡、麻鸡等优质肉鸡市场发病也非常典型,同时小蛋鸡发病较多难治, 腺肌胃炎在夏秋季节肉鸡市场为主要防治对象,养殖者在该病防治上花费精力财力较大。
? 继发感染死亡高
无继发感染病例死亡较低,仅出现采食量低,消瘦、生长缓慢或停止、拉饲料样粪便等。不及时控制易出现抗病力进一步降低感染其他病原后及其它应激因素出现死亡高现象。
临床特点
鸡群易受惊吓,采食量低下,粪便细长或料变,皮肤发白,不爱长,剖检腺胃水肿,肌胃角质层颜色变深、增厚、呈纵向龟裂,小肠水肿外翻,有未消化饲料,该病的其他特点还包括胸腺、法氏囊萎缩。
致病因素
临床症状出现为腺胃、肌胃炎的病例因分离到的病原体大多难以复制出临床典型病例,与机体状态、体外环境及与其它病原混合感染有关,我们将致病因素分为两类:非传染性因素的致病作用及传染性因素的致病作用。
? 非传染性因素
?湿热气候
夏秋季节为腺肌胃炎流行高发期,主要鸡群处于高温高湿环境下有关,署湿困脾,长时间湿热应激会引起神经内分泌系失调,产生大量糖皮质激素对免疫细胞有抑制作用,同时影响食欲降低,消化液分泌失调,总体影响脾胃功能。
? 饲料质量差、霉菌毒素
霉菌毒素如枯霉素足一种肾性毒素,能使肌胃角质膜出现裂痕;镰孢霉菌能够产生T2型毒素,且它具有腐蚀性,可以造成腺胃、肌胃和羽毛上皮黏膜的坏死;圆弧酸可以造成腺胃、肌胃、脾脏和肝脏的损伤,腺胃肿大,粘膜增厚,溃疡变厚,肌胃粘膜出现坏死。日粮中所含的生物胺(组胺、尸胺、组氨酸等)、日粮原料如堆积的玉米、鱼粉、含维生素的预混料、豆粕、禽肉粉、肉骨粉等含有高含量的生物胺,这些物质对机体有毒害作用。饲料的营养不均衡,维生素的缺乏、蛋白含量较低等都是该病发生的诱因。
? 鸡苗质量差
父母代种鸡强制换羽引起鸡雏体质弱,免疫力低抗病力差。霉菌感染鸡胚,出壳后胃肠道损伤严重易发病。
? 传染性因素
? 国外方面
总结:近期1995-2015年国外相关研究腺胃炎论文表明主要病原为冠状病毒、网状内皮增生症病毒、禽呼肠孤病毒、法氏囊病毒等其它病毒。
? 国内方面
总结:国内研究该病主要集中在传染性腺胃炎为主,病原方面主要集中在腺胃中分离到了冠状病毒、其它病毒为网状内皮增生症病毒、禽呼肠孤病毒、法氏囊病毒、鸡痘病毒、腺病毒等。细菌性方面因素,包括白色念珠菌、致病性大肠杆菌、支原体、葡萄球菌、幽门螺旋杆菌等,还有霉菌因素。它们会使鸡群发生多发性、多器官的病变,如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就会侵害腺胃黏膜,使腺胃发生病变,出现炎症,但是大多数是混合感染为主。
? 引起腺肌胃炎机理
? 在上述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下,使得免疫系统功能低下,免疫系统可通过“免疫一神经一内分泌”系统三者网络关系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
? 因交感神经和内分泌系统对消化系统调节密切相关,从而造成消化液分泌差、胃肠道动力不足,营养吸收不良,肠道菌群紊乱,厌氧梭状芽孢杆菌及埃希氏菌菌群细菌数量增加、出现肠毒肠炎。
? 在有害菌群作用下,氨基酸被脱羧基形成生物胺,生物胺增多促进胃酸开始增多,同时大量幽门螺旋杆菌滋生,进而使肌胃发生溃疡、龟裂,腺胃肿胀,消化不良,伴随肠道病症。
? 导致鸡群采食量低下、粪便状态差、料肉比高,如果继发感染其它疾病,死亡会明显上升。
小结
传染性腺肌胃炎在病原方面与冠状病毒、呼肠孤病毒、法氏囊病毒、免疫抑制病毒、霉菌等有关,因上述病原主要引起机体免疫力低下,破坏胃肠、免疫系统,神经内分泌失调,同时易在湿热及各种应激下引起发病,鸡苗质量差、饲料质量不高进一步加剧该病严重程度。
往期阅读:
严重侵蚀鸡场利润的鸡腺胃、肌胃炎,该如何防控?,鸡腺胃炎发生原因及防治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251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