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氨基酸
#楚雄头条# #一起来做传承人# 易门县浦贝豆豉是云南本土小有名气的食品类土特产,制作技艺精良,有选料精细、工序复杂、流程严格的要求,成品豆豉颗粒完整、色彩鲜艳、松软即化,富含蛋白质、氨基酸、乳酸、磷、镁、钙及多种维生素,吃起来鲜、香、嫩、糯,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2017年入选云南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植物调节剂多效唑

裴增云和他的7年生高密度主干形桃园
作为上世纪70年代末由美国ICI公司研发的一种高效、低毒、广谱的植物生长延缓剂,多效唑在果树、蔬菜、花卉及其它农作物上都得到广泛的应用。在桃树种植中更是必备的药剂,能控制新梢生长、促进光合作用、利于营养积累和花芽分化。
山西省平陆县桃农裴增云在他前十几年的桃树高密度种植过程中,都是采用多效唑来控势控冠,结合其他的管理技术(另文介绍),让桃树枝枝见光,不留无效区,平均亩产量能达到上万斤。
“要控早控小。”经过长期的实践,裴增云对桃树使用多效唑已经得心应手,在新梢长到三到五厘米时喷第一次多效唑,浓度200倍;等长到十厘米时喷第二次,浓度150-200倍。

控梢后的枝条形态
“现在很多人都是等新梢长到30厘米,甚至50厘米时才去控制生长,浓度很高(80倍),用量很大,但效果却不理想。”
不过,这两年裴增云已经不用多效唑进行化控了,而是采用另一种听起来很不可思议的方法——肥控——用氨基酸来控梢。
“氨基酸不是肥料吗?”在我的知识领域中,氨基酸是一种常用叶面肥,在补充营养、促进生长方面有着显著的作用。
“对!”裴增云点了点头,说:“氨基酸在低浓度时确实是营养剂,但在高浓度时却是抑制剂。这个作用还是我师父最早发现的。”

裴增云和他的师父郑凯旋(右)
裴增云的师父是山西平陆鼎鼎大名的郑凯旋,一个发明桃树“一株多干”和“一株一干”的资深桃农。在他家看到的一株长着13个主干的7年生桃树,和一片39年高龄但依然生机勃勃的桃园,都让我十分震惊。而裴增云家的桃园就是郑凯旋最满意的“一株一干”主干形高密度桃园。
郑凯旋发现氨基酸的抑制作用也是偶然,在他指导的桃园中,他发现有的桃园用了氨基酸长得快,但有的桃园用了氨基酸就停长了。经过仔细了解,郑凯旋发现是使用浓度惹的祸。
“氨基酸的使用标准本来是300倍,但有些农民在配药时很随意,不按标准配,拿原液直接往药箱里倒,如果配到30倍,这树就不长了。”

已经81年高龄的桃树种植专家郑凯旋
“用30倍的氨基酸喷树就能起有抑制作用,跟多效唑的作用差不多?”我还是有点将信将疑。
“喷一次不行,第一次喷过后间隔三天就再喷一次,这样喷两次效果才好。”
“新梢不超过5厘米时用效果最好,超过30厘米就没有效果了。”郑凯旋介绍的使用方法跟多效唑基本相同。
“后面如果再继续喷的话会不会有副作用?”我喜欢刨根问底。
“继续喷就不好了,只要它停长了就行了,新梢长度控制在30厘米以内。”

郑凯旋在开心形的基础上创立的一株多干形
就在去年,郑凯旋还发现腐殖酸也有类似的作用。他的一位徒弟在超标准使用腐殖酸时也出现幼树停长的问题,郑凯旋让他用了好几次赤霉素才得到解决。
“哪个成本高?”
“多效唑、氨基酸和腐殖酸的使用成本都差不多,关键是用氨基酸或腐殖酸可以让消费者更加放心。”裴增云接过话题,说:“这两年我跟郑老师商量,依照目前的市场情况,用氨基酸或腐殖酸可以提高果品的安全性,我们都在往这个方向发展。”
“关键还是要控早控小。”裴增云强调。“新梢长到三到五厘米时用50倍的氨基酸控梢,长到十厘米时用40倍或30倍,投产园的新梢尽量不要超过30厘米。”

裴增云在讲解桃树控梢技术
“这个和汽车下坡踩刹车是一样的道理,刚开始的时候只要稍微控一下就停住了,但当新梢长度长的时候如果要让它停下来,用的浓度就会变大,难度也会变得越来越大。”
“就是要提前刹车。”我似乎明白了桃树控梢的诀窍。
在消费者越来越挑剔的今天,我觉得这种方法十分值得推荐。当然,无论是用氨基酸还是用腐殖酸,都需要根据当地气候和所栽树种进行不同浓度的试验,以达到最佳的控梢效果。
作者简介
清扬,浙江籍,农业创作人,2014年12月创办《花果飘香》微信公众号,2017年12月入驻《今日头条》。****:wlswt2014
用氨基酸替代多效唑控梢,这真是一个脑洞大开的好方法,植物调节剂多效唑
《原清华大学生物学教授颜宁在科学技术实验上的探索与创新》
1996年-2000年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学士;
2000年-2004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博士,导师为结构生物学家、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欧洲分子生物学学会外籍会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人文与科学院外籍院士施一公;
2005年-2007年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
2007年-至今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7年5月7日从清华大学证实,颜宁已接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邀请,受聘该校分子生物学系雪莉·蒂尔曼终身讲席教授的职位。
研究方向
人类基因组中编码蛋白的所有基因约有30%编码膜蛋白。
膜蛋白在一切生命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FDA批准上市的药物中,约50%的作用靶点为膜蛋白。
因此,对膜蛋白结构与功能的研究具有极高的生物学意义及医药应用前景。
转运蛋白(transport proteins)是膜蛋白的一大类,介导生物膜内外的化学物质以及信号交换。脂质双分子层在细胞或细胞器周围形成了一道疏水屏障, 将其与周围环境隔绝起来。
尽管有一些小分子可以直接渗透通过膜,但是大部分的亲水性化合物,如糖,氨基酸,离子,药物等等,都需要特异的转运蛋白的帮助来通过疏水屏障。
因此,转运蛋白在营养物质摄取,代谢产物释放以及信号转导等广泛的细胞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大量疾病都与膜转运蛋白功能失常有关,转运蛋白是诸如抗抑郁剂,抗酸剂等大量药物的直接靶点。
研究主要集中在次级主动运输蛋白的工作机理上。
交替通路模型,被用来解释转运蛋白的工作机理,在这个模型中,转运蛋白至少采取两种构象来进行底物的装载及卸载:
一种向膜外开放,一种向膜内开放。有许多结构和生物物理学证据支持这个模型。
但是,仍有两个最有趣的基本问题没有解决。
第一,主动运输的能量偶联机制是什么?
第二,在转运过程中,是什么因素触发了转运蛋白的构象变化?使用基于结构的研究手段对次级主动运输蛋白进行研究,以期解决转运蛋白工作机理中的基本问题。
主要成就
2014年,颜宁率领的团队在世界上首次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的三维晶体结构。
2015年进一步获得了具备更多构象的GLUT3结合底物和抑制剂的超高分辨率结构,从而清晰揭示了葡萄糖跨膜转运这一基本细胞过程的分子基础。
此外,她还对离子通道结构生物学领域做出重要贡献,解析了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的晶体结构,最近又利用最新冷冻电镜技术获得了最大钙离子通道RyR1的高分辨率结构。
2015年进一步获得了具备更多构象的GLUT3结合底物和抑制剂的超高分辨率结构,从而清晰揭示了葡萄糖跨膜转运这一基本细胞过程的分子基础。
2016年9月-Science-关闭及开放构象的RyR2
2016年9月,颜宁教授研究组与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陈穗荣研究组合作在《Science》(DOI:10.1126/science.aah5324)发表研究长文,揭示了已知分子量最大的离子通道Ryanodine受体RyR2亚型处于关闭和开放两种状态的三维电镜结构,探讨了RyR2的门控机制。
通过比较关闭和开放状态的两个结构,发现位于穿膜区域负责通透离子的通道有明显的变化:
在开放构象中,该通道发生扩张,从而使得钙离子能够顺利地从肌质网内部转移到细胞质中。通过对RyR2中每个相对独立的结构域的仔细比较和分析,认为中心结构域极有可能是引发RyR开放的关键,这一发现与之前有关RyR的功能研究结论相吻合。
另外,研究组还获得了分辨率为5.7埃的RyR1开放构象结构,并基于结构比对,初步分析了RyR1的门控机理,有关RyR1的成果已分别发表在《Nature》(Doi:10.1038/nature14063)和《Cell Research》(Doi:10.1038/cr.2016.89)上,有关Cav1.1的论文已分别发表于《Science》(DOI: 10.1126/science.aad2395)和《Nature》(Doi:10.1038/nature19321)杂志上。上述研究与最新的这篇研究论文极大地促进了人们对于兴奋-收缩偶联的理解。
2017年2月,真核生物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的拓扑图和三维电镜结构
2017年2月,颜宁教授研究组在《科学》(Science, DOI: 10.1126/science.aal4326)在线发表了题为“Structure of a eukaryotic voltage-gated sodium channel at near atomic resolution”的研究长文,在世界上首次报道了真核生物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251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