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就跟大家唠唠我捣鼓肥料造粒设备这点事儿。我这边的肥料都是粉末状的,用起来是真不方便,风一吹到处都是,撒在地里也不均匀,效果感觉就差那么点意思。所以我就琢磨着,得弄个设备把这些粉料变成颗粒状的,方便储存和使用。
最开始就是到处解到处看。 那会儿对这玩意儿也是两眼一抹黑,就在网上扒拉资料,也找几个用过的朋友打听。发现这造粒的机器花样还真不少。
解到的几种主要类型
- 圆盘造粒机: 听说是结构简单,操作起来比较直观,调盘子的倾斜角度和加水量就能控制颗粒大小。价格相对便宜,感觉挺适合我这种刚起步,规模不大的情况。但是缺点也明显,就是容易有粉尘,产量也不算高,对操作的人有点技术要求。
- 转鼓造粒机: 这个看起来就“高大上”一些,像个大滚筒。据说产量大,封闭性粉尘少,出来的颗粒强度也高。很多大厂都用这个。不过对我来说,初期投入有点大,设备也占地方。
- 挤压造粒机: 这种更特别,是干法造粒,就是说原料水分不用太高,直接压成颗粒,还不用烘干。听起来省事儿,省烘干的设备和能耗。出来的颗粒形状比较规整,像小药片或者其他形状。但好像对原料的性质有点要求。
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型。 我这儿,地方不大,预算也有限,主要处理的是些发酵好的禽畜粪便和一些植物秸秆掺和的料。考虑到成本和操作的直观性,我还是决定先试试圆盘造粒机。想着就算操作有点难度,多练练应该也能掌握,而且初期投入小,风险可控。
设备拉回来,安装倒腾几天,看着说明书,再结合问到的经验,就开始试运行。刚开始用的时候,那叫一个手忙脚乱。 要么是水加多,料在盘子里滚不成球,糊成一团;要么是水少,粉尘满天飞,颗粒又小又干。还有那个圆盘的倾斜角度,得一点点调,找那个最合适的点。
那段时间,身上脸上全是灰是常事儿。没少走弯路,但经验也就是这么一点点攒起来的。 慢慢摸索,调角度,试喷水量,控制进料速度,观察盘里物料的状态。发现原料发酵后的湿度控制也很关键,太干太湿都不行,得在合适的范围内。
大概捣鼓小半个月,总算是能稳定出料。出来的颗粒,大小不是特别匀,跟人家大厂设备出的肯定没法比,但总比粉末强多。圆溜溜的,强度也还行,不容易碎。装袋、运输、施撒都方便不少。
这圆盘造粒机对我这种小规模、起步阶段的来说,确实是个性价比不错的选择。 虽然有粉尘问题,需要做好防护,对操作经验也有一定要求,但它结构简单,维护相对容易,关键是投入不高。通过实践,也确实解决我的大问题。
这就是我选用和使用肥料造粒设备的一段经历,希望能给有类似需求的朋友一点参考。设备这东西,没有绝对的好坏,关键还是看适不适合自己的情况。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2479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