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鲢氨基酸
兴宁特色美食
1、五指毛桃根汤
五指毛桃气味辛甘,性质温和,具有平肝明目,滋阴降火,壮筋活络,健脾开胃,溢气生津,祛湿化滞,清肝润肺,止咳化痰等功效。
2、兴宁乡村酒糟鱼
先用草鱼或鳙鱼去鳃和内脏,全身抹上食盐,腌2天,晒2天,使之半干,然后切成块状,渍以酒糟、白糖、麻油、红曲粉、姜末腌制。腌制用小坛,坛底先放一层甜糯米酒原糟,将鱼块放在酒糟上,然后一层鱼块一层酒糟压紧,长期贮存。食用时蒸熟即可。成品特点:骨酥肉嫩,具有甜、酸、咸、鲜味,含有蛋白质、糖类、脂肪和各种维生素,有开胃健脾、生津助消化等功效。
3、炸腐卷
客家炸腐卷是梅州客家菜之一,其制作过程工序较为复杂,但因为它的美味及独特,仍受到吃货一簇的喜好。新年期间,更成为客家人家家户户口桌中必不可少的一道菜
4、姜丝炒大肠
“姜丝大肠”可以说是客家人的代表菜。大肠吃起来脆又爽口,清淡不油腻。是现代人忙碌生活中最佳的精致小点。
5、兴宁盐焗鸡
兴宁盐焗鸡是久负盛名的客家菜肴,自古至今均深受海内外人士的喜爱,客家人选取当地嫩鸡,宰杀后不切块,除去内脏后晾干,然后用抹涂少许食油的草纸将整只鸡严实包好,埋进炒过的热盐堆中,用文火锔着半小时左右即可。
6、乐仙腐竹
乐仙村腐竹色泽金黄、香甜可口,内含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钙等人体所需元素。
饲料养殖花鲢高产技术
菌体蛋白精养花鲢高产技术探析
_毛栋等
鳙(学名: Hypophthalmichthysnobilis )是鲤科、鲢属鱼类,又叫花鲢、鳙鱼、胖头鱼、大头鱼、黑鲢,是我国四大家鱼之一。其头大而肥、体形侧扁,肉质雪白细嫩,营养价值高,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市场需求量较大,作为主流养殖模式中的套养鱼,花鲢价格稳定,一路坚挺。但是池塘套养和天然水域的花鲢产量很低,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2021年开始,全国河流湖泊等天然水域实行十年禁捕和大水面禁养,可以预测,在今后的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内,花鲢养殖比例将稳步发展。
花鲢属于滤食性肥水鱼,以浮游动物为主食,兼食浮游植物,是典型的浮游生物食性的鱼类。目前主要以池塘套养和大水面禁肥禁料养殖模式为主,但传统养殖模式肥水往往造成养殖水体污染,导致养殖鱼类出现缺氧或中毒等病理反应,不利于水产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开发一种新型的花鲢养殖模式实现花鲢增产增收,替代传统花鲢养殖是极具意义的。
1 菌体蛋白
菌体蛋白又叫微生物蛋白、单细胞蛋白,自身富含丰富的营养物质。是利用各种基质大规模培养细菌、酵母菌、霉菌、藻类和担子菌而获得的微生物蛋白(或菌体蛋白)。
菌 体 蛋 白 的 蛋 白 质 含 量 高 达40%~80%,比大豆高10%~20%,比肉、鱼、奶酪高20%以上;氨基酸组成较为全面,还含有多种维生素、碳水化合物、脂类、矿物质,以及丰富的酶类和生物活性物质。同时相较其他蛋白而言,水产养殖动物对菌体蛋白利用率更高。通过分析常用作食品和饲料的四类微生物的组成成分(见表1)。
表1 微生物细胞的化学成分(干物质中含量)
从表1可看出, 酵母的蛋白质含量较高, 适于做蛋白饲料。运用酵母菌发酵豆粕、菜饼、米糠、玉米等,可以生产出满足动物生长的高蛋白饲料。
2 花白鲢传统养殖模式和产量
目前,传统的花白鲢养殖模式主要有二种,第一种精养鱼塘模式,主养粗鳞鱼、名特优品种鱼,套养花白鲢。花鲢产量在100~150kg/亩,白鲢150~170kg/亩。第二种为山塘水库或大水面禁投水域,不能投料、投肥。花鲢产量在40~60kg/亩,白鲢50~80kg/亩。
而且传统花鲢养殖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常规花鲢养殖模式,亩产量很难超过170kg,产量起不来,产出效益不高;饵料不足,规格很难以达到上市规格,一般在1,000g以下,达到1,250g较难,而市场需求在1,250~1,500g左右,2,500g以上价格更高;投放肥料不便把控,造成水质富营养化,蓝藻爆发严重,尾水排放无法达标;池塘水质较差,容易爆发疫病,需大量投入鱼药进行杀虫杀菌,养殖成本较高。
3 菌体蛋白投喂花鲢的试验情况
3.1 花鲢+黄骨鱼养殖试验
实验地点:湖南益阳某养殖基地。
试验目的:了解菌体蛋白饲料对花鲢生长的性价比。
试验条件:面积4.5~5亩,黄骨鱼池塘。
试验对比组:某公司花鲢专用饵料。
选择理由:黄骨鱼池塘,不套养其他鱼类,且全程投喂膨化料,残饵粪便较少,对花白鲢的生长干扰程度最低。
表2 试验池塘养殖情况一览表
3.2 花鲢+草鱼养殖试验
实验地点:湖南益阳养殖基地。
试验目的:了解菌体蛋白饲料养殖花鲢生长速度。
通过表3试验数据分析,7组实验池塘花鲢月增重都在250g以上,其中放养规格在650g左右的月增长最快;整体实验花鲢月均增重可达328g以上,整体规格也能快速达到上市要求。
表3 试验池塘养殖情况一览表
4 花白鲢新的放养模式和投喂方式的探索
4.1 新的放养模式(见表4)
表4 新的放养模式一览表
4.2 新投喂方式
传统花鲢养殖模式主要采取肥水培育生物饵料和粉料+浮游生物的投喂方式,而菌体蛋白花鲢精养模式采取菌体蛋白饲料通过生物酶发酵以后自动喷洒的方式投喂;常规养殖模式以粉料或饲料残粉喂养,适口性不好,且饵料利用率不高,容易造成水体变坏,而菌体白精养模式以发酵乳状饵料进行喷洒投喂,适口性较好,饵料利用率极高,有利于水质调控。
从养殖试验数据分析,菌体蛋白投喂花鲢,确实可以提高花鲢的产量和生长速度,打破饵料对花鲢规格和产量的约束,从而实现花鲢的精养高产。可见,利用菌体蛋白提高花鲢产量将是实现水产养殖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
菌体蛋白精养花鲢高产技术探析,饲料养殖花鲢高产技术
有一种鱼,占据了美国的江河湖海,让美国人感到无比恐惧。它们被直接称为“地狱之鱼”。它们离开水后能活三天,比亚洲鲤鱼还要恐怖。甚至在官方特别通告下,只要看到就一定要销毁,否则后患无穷。然而,还是这种鱼,却在国内经不起什么风浪。它被制成各种美味的食物,端上餐桌。中国人唯一头疼的就是物价贵得吓人。这种让两国人民都非常头疼的鱼,就是著名的“黑鱼”。
一条让美国人无奈的怪鱼。
在美国,人们认为大部分淡水鱼都不好吃,或者不知道怎么吃,导致很多入侵的淡水鱼在美国大量繁殖,黑鱼就是其中之一。黑鱼的学名是乌鳢,属于乌鳢科的乌鳢属。顾名思义,黑鱼呈灰黑色,细长,前部呈圆柱形,后部略扁平,两侧有不规则的黑色斑纹。由于它们的口鼻部又短又圆,看起来很像蛇头,在水里游来游去又像水蛇,所以在中国也被称为蛇头。黑鱼是一种吃肉的大型淡水猛鱼。它们喜欢生活在河湖底部,捕猎时潜伏在杂乱的水草中,偷袭捕捉猎物。它们吃的食物范围很广,如小鱼小虾、其他鱼类的幼虫、水中的昆虫等。只要是肉,就逃不过他们的嘴。黑鱼原产于亚洲,在中国分布很广。黑鱼、乌鱼、养殖鱼、天才鱼都是它们的名字。
本来美国是没有黑鱼的,但是一些商人把它们作为观赏鱼引进,到了野外就开始失控了。入侵物种最大的优势是没有天敌,在适宜的环境下可以自由生长繁殖。很快,黑鱼就给美国淡水鱼上了一课。黑鱼可以长到1.2米以上,力气很大,嘴里全是獠牙。一般淡水鱼都不是它的对手。2002年,在美国马里兰州的一个池塘里首次发现了黑鱼。这条外形恐怖的怪鱼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能离开水生存的鱼
由于是前所未见的全新物种,相关部门也非常重视,很快将黑鱼定义为“有害危险物种”。但是人们发现已经太晚了。此时,黑鱼早已泛滥成灾,各种美洲土著淡水鱼已被吃光。为了保护当地生态,官方下令全面捕杀蛇头,用电击、投毒、网捕、鼓励捕捞等手段消灭蛇头。最离谱的是直接把池塘抽干把它们全部消灭。折腾了一下花了我们8亿,结果却很失望。黑鱼煤矿得到了很好的管理,但许多本地鱼类却遭受了损失。
更可悲的是,黑鱼还有一个秘密武器,不喝水也能活3天。黑鱼的头部有一个鳃盒,可以直接从空气中吸取氧气。一条没水打不死的鱼,难怪美国人称之为魔鬼。为了让美国人民知道黑鱼有多可怕,美国人还拍了一部恐怖片叫《弗兰肯鱼》,足以看出黑鱼给他们带来了多大的麻烦。
在美国引起头痛的入侵鱼类
对于入侵的淡水鱼,美国一直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除了黑鱼,美国另一种著名的入侵鱼类是著名的亚洲鲤鱼。其实亚洲鲤鱼指的是鲱鱼、草鱼、鳙鱼、鲢鱼等原产于亚洲的淡水鱼。这些鱼大多体型巨大,生存能力很强。它们在美洲湖泊中几乎没有对手,很快就把美洲土著鱼逼到了墙角。
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池塘营养丰富,里面有很多藻类。这些藻类太多,严重污染了水体。为了渔业的健康发展,美国花了很多钱来改善水质,但是最后的效果并不是很好。最后选择了生物防治。亚洲鲤鱼是滤食性鱼类。他们吃得很多,不挑食。它们是净化水质的最佳选择。很快大量的亚洲鲤鱼被引入美国,美国的湖泊被净化了。但是问神容易送神难。很快他们发现亚洲鲤鱼泛滥是因为没有天敌。
黑鱼在中国很好吃。
黑鱼或者亚洲鲤鱼在中国是什么地位?首先,都是我国本土的鱼,在我国只能是夹着尾巴的鱼。不用说,几种鱼永远是最常吃的鱼。它们又大又多肉,最重要的是价格便宜。你想吃就吃吧。黑鱼其实也差不多。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鱼类。黑鱼肉质鲜美,还含有大量蛋白质、氨基酸等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它味道鲜嫩,营养丰富,深受人们的喜爱。石锅鱼,酸菜鱼,也可以当烤鱼,煮鱼汤,想吃什么就吃什么,非常好吃。
每个国家都有特别难缠的入侵物种,比如中国的拾荒者,巴西的彩龟等。外来入侵物种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因此从源头上预防和控制入侵源头是最省时省力的法子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247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