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这肥料,有时候真挺让人脑壳疼的。以前我用那些普通的复合肥,撒到地里或者花盆里,那劲儿来得叫一个快,猛地一下,感觉植物叶子噌噌长,但没过多久,尤其是一场大雨冲过之后,就感觉没劲儿,地皮上看着都没啥肥,估计都流失。这钱花得有点冤枉,植物也是,要么刚施肥那几天叶子给“烧”,要么后面就长得蔫不拉几,提不起精神。
后来听人说,市面上有那种叫“缓释肥”或者“控释肥”的,说是能慢慢放肥,肥效长。我也挺好奇,就买几种回来试试。结果?用下来感觉,有的确实还行,肥效能顶一阵子,但有的,我跟你说,感觉跟普通复合肥差别不大,就是价格贵不少。包装上写得是真好听,什么“长效”、“智能释放”,可实际用起来,该流失的还是流失,肥效也就那样。估计有些就是打着缓释的旗号,把普通肥当高级货卖,专门糊弄咱这些不懂行的。
琢磨着自己动手试试
被那些“伪缓释肥”搞得有点不爽,我就开始琢磨,这肥料释放快慢,能不能自己想点办法控制控制?咱也不是搞化学的,那些高科技的包膜技术咱肯定玩不转,就想着能不能用点土办法,让手头这些普通的便宜肥料,也能把劲儿使得匀一点,长一点。
第一次尝试:掺和点东西进去
我最先想到的法子,就是掺东西。寻思着,在肥料颗粒中间掺点不溶解的玩意儿,把它们隔开,是不是水来就不会一下子把所有肥料都化开?
于是我就行动起来:
- 找材料: 我找些干净的河沙,筛筛,要细沙。又弄点木工房刨下来的干锯末。
- 混合: 把复合肥、细沙、锯末按照不同的比例掺在一起。比如一份肥料掺两份沙子,或者一份肥料掺一份沙子再加点锯末。搞好几个小花盆做对比实验,旁边再放一盆直接用同样量复合肥的做对照。
- 施肥观察: 把这些混合好的肥料分别埋到各个花盆的土里,正常浇水,然后就天天盯着看。
结果咋样? 刚开始几天,掺沙子和锯末的盆,植物长势确实没那么猛,也没有出现烧苗的现象,看起来好像有点用。但是,时间稍微一长,大概也就多个十天半个月,感觉效果就不明显。该缺肥的还是缺肥。我估摸着,沙子锯末虽然能隔开点肥料,但它们自己也吸水,土一湿,肥料该化开还是化开,顶多就是把那个“猛劲儿”稍微分散一点点,离我想要的“长效”还差得远。
第二次尝试:给肥料穿件“泥外衣”
掺东西效果不我就换个思路。能不能给肥料颗粒包上一层东西,像穿件衣服一样?网上看人家说有啥树脂包膜,那技术咱没有。我就想到最土的办法——用泥巴!
具体我是这么干的:
- 和泥: 找点黏性比较好的黄泥土,加适量的水,和成那种有点湿,但又不至于太稀,能搓成团,稍微有点黏手但不至于糊一手那种状态。
- 包肥: 抓一小撮复合肥颗粒放在手心,然后揪一小块和好的泥巴,把肥料包在里面,像搓汤圆一样搓成一个小泥球,大小跟个玻璃弹珠差不多。
- 晾干: 把这些包肥料的泥球球放在通风的地方晾着,不用完全干透,晾到表面有点发白,捏起来有点硬度就行。
施用和观察: 这回我把这些半干的泥球球,埋在另外几盆植物的根系旁边,稍微离远点,怕烧根。然后正常浇水管理。
效果反馈: 这回感觉有点意思!浇水后,扒开土看看,泥球外面湿,但并没有马上散开。过好几天,泥球还在那里,只是变得更软一些。对比旁边直接撒同样量化肥的植物,用泥球的这几盆,植物长得相对慢一些,但叶片感觉更厚实,颜色也更深绿,看着就比较“壮实”。而直接撒肥的那盆,前期长得快,但叶子有点虚嫩。大概过一个月左右,感觉用泥球的肥效还在慢慢地释放,不像普通肥那样后劲不足。虽然肯定比不上人家正规的缓释肥,但比直接撒普通肥和掺沙子的效果,确实要持久不少。
一点小总结
搞来搞去,这自己土法制作“缓释肥”,效果嘛肯定没法跟工厂里用专业技术生产出来的比。但比起直接撒那些“一波流”的普通复合肥,确实能感觉到肥效释放得平缓一些,持久一些,至少不容易一下子就把植物给“烧”着,也不至于下场雨就全冲没。
主要,也是瞎折腾,图个自己动手的乐趣,顺便也算摸索出一点点让便宜肥料更好用的小窍门。这包泥球的法子挺费工夫的,也就自家阳台养几盆花,或者小菜园里搞几棵菜还行,真要大面积用,那得累死人。所以说,买肥料的时候,还是得留个心眼,别光听包装吹得多厉害,有时候买点实惠的基础肥,自己稍微加工一下,也能达到一定的缓释效果。不过最终怎么施肥最合适,还得看种的土是啥样,不能一概而论,多观察多总结才是硬道理。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2470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