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大家唠唠我最近折腾的“肥料盐含量”那点事儿。说起来,这事儿也是赶鸭子上架,老板突然要搞一个啥“土壤改良计划”,我这半吊子也被拉来凑数,负责测肥料的盐含量。
一开始我是两眼一抹黑,盐含量?听着简单,真下手干,那叫一个麻烦!
第一步,当然是找资料!
- 在网上搜一大堆,什么“重量法”、“电导率法”、“实验室分析法”,看得我头昏脑胀。
- 又去请教隔壁实验室的老王,老王倒是热情,直接甩给我一本厚厚的土壤分析书,让我自己啃。
啃完书,我决定先从最简单的“土法子”开始——重量法。
- 先称10克肥料样品,放进烧杯里。
- 然后加25毫升的蒸馏水,用玻璃棒搅搅,让肥料充分溶解。
- 接着就是漫长的等待,等那些个没溶解的玩意沉淀下去。
- 小心翼翼地把上头的清液倒进另一个烧杯里(这步很重要,别把底下的沉淀也倒进去!)。
- 接下来就是重头戏——蒸发水分。我把烧杯放在电热板上,慢慢加热,让水分一点点蒸发掉。
- 等水分完全蒸发干净,烧杯里就留下一些白色的“渣渣”,这些就是盐分。
- 把烧杯放进干燥器里冷却,然后称重。
- 用的重量减去空烧杯的重量,得到的就是盐分的重量。
- 用盐分的重量除以肥料样品的重量,再乘以100%,就算出肥料的盐含量。
理论上是这么回事,但实际操作起来,问题一大堆!
- 是蒸发水分,电热板的温度不好控制,一不小心就“糊锅”,盐分都烧焦,数据肯定不准。
- 然后是称重,那点“渣渣”实在太少,天平稍微有点抖动,数据就跟着跑偏。
- 最要命的是,不同肥料的溶解度不一样,有些肥料根本就没法完全溶解,用这种方法测出来的盐含量,肯定偏低。
折腾几天,我感觉这“土法子”不太靠谱,数据误差太大。于是我又开始研究电导率法。这玩意儿稍微高级一点,要用到电导率仪。
- 同样是先配制肥料溶液(这回我学乖,用磁力搅拌器搅拌,溶解效果好多)。
- 然后把电导率仪的探头插进溶液里,等着读数稳定。
- 电导率仪会显示一个电导率值,这个值跟盐含量是成正比的。
- 根据电导率值,查一个换算表,就能算出盐含量。
电导率法确实比重量法靠谱多,数据稳定,操作也简单。但是,问题又来!
- 不同的肥料,电导率和盐含量之间的关系不一样,换算表也就不一样。
- 我手里没有各种肥料的换算表,只能自己查资料,或者用标准溶液来校准仪器。
- 校准仪器又是一项繁琐的工作,要配制各种浓度的标准溶液,然后用电导率仪测量,再绘制校准曲线。
折腾半个月,我总算把电导率法搞明白,也测出一些肥料的盐含量数据。虽然过程很辛苦,但看着那些数据,心里还是有点小成就感的。
总结一下这回的“肥料盐含量”实践:
- 重量法简单粗暴,但不适合精确测量。
- 电导率法相对准确,但需要校准仪器,且不同肥料需要不同的换算关系。
- 最重要的还是多看书,多查资料,多跟别人交流,才能少走弯路。
我想说一句,搞科研真不容易!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2456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