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种东西,肥料这块儿真是个绕不开的话题。市面上那些包装好的肥是方便,但有时候,我就琢磨着自己手头有些干巴巴的饼肥、或者时间放久结块的那些玩意儿,扔可惜,直接用又怕烧苗,就想着自个儿给它分解分解,弄熟好用。今天就跟大家唠唠我前段时间自己在家捣鼓这事儿的过程。
准备工作
这事儿开头,我先是翻箱倒柜找家伙。找个挺大的旧塑料桶,以前装涂料剩下的,刷干净备用。然后就是主角,我手头攒一些豆饼肥,还有点鸡粪肥块,都干得梆硬。想着光靠它们自己分解太慢,就去院子里挖些园土,不能太黏也不能太沙的那种。还顺手捡些干落叶,想着掺进去透气也增加点东西让它们慢慢烂。
具体咋弄的
家伙备齐,就开始动手。第一步,我先把那些硬邦邦的肥料块儿给敲碎,不用特别细,大概齐就行,太大肯定不好分解。这活儿有点费劲,敲得我胳膊都有点酸。
然后,我就开始往桶里铺东西。这步挺关键,我学着人家说的“三明治”法。就是先在桶底铺一层大概五六厘米厚的土,稍微拍实一点。接着撒一层敲碎的肥料,别太厚,薄薄一层就行。再在肥料上头盖一层土,把肥料完全盖住。如果手头有干落叶或者不带油的厨余(比如菜叶子、果皮,我这回主要用点烂菜叶),可以在铺土之后撒上一层,然后再铺下一层土、一层肥料,就这么一层一层往上摞。
特别注意一点,就是水分。不能太干,也不能搞得水汪汪的。我那时候是每铺几层就稍微喷点水,用手抓一把土,感觉是湿润的,但又捏不出水来,那个状态就差不多。太干那些小东西(微生物)不干活,太湿容易发臭还不透气。
3,铺到离桶口还有十来公分的时候就打住,不能装太满。最上面用一层厚点的土封顶,稍微压实一点,主要是为减少臭味。桶盖我没盖死,稍微错开点或者在盖子上扎几个孔,得让它能喘气儿。
中间遇到的事儿和管理
弄好之后,我就把这桶东西搬到院子角落,不太碍事儿也不至于暴晒的地方。接下来就是等,但这期间也不能完全不管。
刚开始那几天,确实有点味儿,尤其是靠近闻的时候。不过因为是放在室外角落,影响不大。大概过十来天,我好奇扒开看看,感觉里面的温度好像比外面高一点点,有点温乎乎的,这是好事儿,说明里面的微生物开始干活。
之后,我大概每隔十天半个月,就用个小铲子或者棍子把它整个翻腾一遍。这步挺重要的,叫“翻堆”,能让氧气进去,也让肥料分解得更均匀。翻的时候能明显感觉到里面的湿热气,还有些白色的菌丝,那都是正在努力工作的表现。
中间有段时间感觉好像没啥动静,温度也不高,我就又稍微加点水,再翻翻,保持湿润。这过程就是得有点耐心,不能急。
结果和感受
这么捣鼓差不多能有两个多月,具体时间我也记不清。那天我再打开桶,挖开一看,里面的变化挺明显的。那些当初敲碎的肥料块基本上都看不到,整体变成颜色比较深的、松散的、像土一样的东西。
闻起来也没啥臭味,就是一股淡淡的泥土腥气,跟外面买的那种腐熟好的有机肥差不多感觉。用手抓一把,松松软软的,感觉就很有营养。
后来我把这些自己分解好的肥料掺到种菜的土里,或者给花换盆的时候混在盆土里用。感觉效果还真不赖,菜和花长得都挺精神,也没出现烧苗的情况。这说明分解得还算成功。
自己动手分解固体肥料这事儿,说难也不难,就是需要点耐心和地方。过程虽然看着有点麻烦,还得翻来翻去的,但看到成果,用上自己做的肥料,心里头还是挺得劲儿的。感觉比直接买的用着更放心,也算是废物利用嘛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2450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