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这肥料的事儿,真是让人头大。以前买肥料,看牌子,看大概成分,差不多就行。现在不行,水太深,一不小心就掉坑里。
今天就跟大家唠唠我去年碰到的那个“肥料案”,当然不是啥公安局破的大案,是我自己家亲戚实实在在踩的坑,我跟着忙活一阵子,算是长见识。
事情是这么开始的
去年开春,我三叔寻思着他那几亩地不能老是种玉米,想改种点经济作物,听人说种药材收益不错。正好那段时间,村里来几个“农技专家”,开着小车,穿着白衬衫,看着挺像那么回事。
他们在村委会那搞个小讲座,说是推广新农技,顺便介绍一款“特效复合肥”。那家伙,吹得是天花乱坠:
- 说是进口技术,营养全面,氮磷钾比例特别科学。
- 用他们的肥,药材能增产百分之三四十。
- 还说有“订单回收”合作,种出来他们帮忙联系销路。
讲座完还搞活动,买肥料送东西,好像是送几桶油,还请几个村里有点威望的老人家吃顿饭。我三叔当时就被说动心,觉得这是个好机会,人家专家都上门指导,还有回收渠道,多省心。
掉坑的过程
当时我也劝过他,我说这事儿有点悬,别那么冲动。可三叔觉得我年轻,懂啥农业,再说那几个人说话一套一套的,还拿些“某某农业大学合作单位”的牌子照片给他看。他一咬牙,花好几千块,买一堆那“特效肥”。
肥料拉回来,包装看着还挺像样,花里胡哨的。他就按照“专家”说的用法,给那几亩新翻的地用下去。刚开始种下药材苗,看着还行,跟别家地里差不太多。
可关键是到追肥的时候,问题就来。用第二次他们的肥料后,那药材苗非但没长壮,反而叶子开始发黄、打蔫。三叔急,赶紧又去找那几个“专家”,电话打过去,要么关机,要么就说在外地指导,过几天就回来。
我的“实践”记录
看着三叔急得团团转,我这当侄子的也不能干看着。我就说:“三叔,别指望他们,咱们自己想想办法。”
第一步:检查肥料本身。
我让他把剩下的肥料拿出来看看。那肥料,看着颜色就不太对劲,有点灰扑扑的,不像正规复合肥那种颗粒均匀、色泽亮堂的感觉。抓一把放水里,溶解得特别慢,底下还沉一层灰不拉几的东西,有点像粉煤灰掺点根本不是他们说的什么“全水溶、高吸收”。
第二步:找懂行的人问问。
我托朋友找个农科院上班的同学,拍照片,描述情况。人家一看就说,这八成是劣质肥或者假肥,有效成分估计少得可怜,甚至可能含有害物质,烧苗是常有的事。
第三步:想办法补救。
地里的苗已经受损,再用这肥肯定不行。我们赶紧去镇上信誉好的农资店,买正规厂家的叶面肥和一些调节剂,希望能挽救一部分。那段时间,天天往地里跑,喷药、浇水,忙得够呛。
的结果
结果可想而知,虽然尽力补救,但那几亩药材的长势还是受到很大影响,收成比预期的差远,算下来连买肥料和种苗的本钱都没回来。至于那几个“专家”和他们承诺的“订单回收”,早就没影。找他们?去哪找,人家就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主儿。
后来听别的村也有人说碰到类似的事,套路都差不多:免费讲座、送点小礼品、请客吃饭、冒充专家、夸大效果、打着合作或者订单的幌子。专门骗咱们这些想靠土地多挣点钱,又不太懂这里面门道的人。
这回经历,真是给我和三叔上一课。买农资这东西,真不能图便宜,更不能轻信那些花言巧语的推销。还是得去正规店,买大厂家的产品,心里踏实。天上不会掉馅饼,掉下来的多半是陷阱。
这就是我记录的关于“肥料案”的实践过程,不复杂,但挺闹心。分享出来,也是给大家提个醒,别再上类似的当。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2442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