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今天跟大家唠唠我自个儿捣鼓造粒肥料这点事儿。也不是啥高科技,就是瞎琢磨,动手试试。
为啥要自己弄?
主要是,外面买的肥,种类太多,说得天花乱坠的,有时候用感觉效果也就那样。而且有些,感觉劲儿太大,掌握不好量容易烧苗。我就想着,能不能自己弄点温和点的,知道里面有啥东西,用着也放心点。加上咱这儿有点现成的材料,比如攒的一些干鸡粪、草木灰啥的,不用白不用嘛
准备家伙事儿
也没啥特别复杂的,就地取材:
- 主料:搞些充分发酵好的干鸡粪,这玩意儿肥力足,是好东西。还有一些园土,想着能帮忙粘合。
- 辅料:翻出来点草木灰,老人都说这玩意儿补钾,还能中和一下酸性。没加啥复杂的化学东西,就想先简单试试。
- 工具:大盆一个用来和料,喷壶一个用来加水,筛子一个(后来发现用处不大),还有就是我的一双手,这可是主要工具。
动手和料、造粒
这步就看耐心。先把干鸡粪、土、草木灰倒进大盆里,使劲给它搅和匀。干料得先拌匀,不然肥力不均匀。这过程有点扬尘,最好在外面弄,或者戴个口罩。
然后就是加水。这是个关键步骤,不能一次加太多。我拿着喷壶,一点点往干料上喷水,边喷边搅拌。目标是让料有点潮湿,手一攥能勉强成团,但松手又有点散开,不能太湿,太湿后面成不粒,就成泥巴。
感觉湿度差不多,就开始造粒。一开始我想着放盆里摇晃,看能不能滚成小球。试下,效果不太行,滚起来的很少,还费劲。后来干脆就用手搓。抓一把半湿的料,像搓汤圆一样,在手心或者两个手掌之间搓。不用追求大小完全一样,差不多黄豆大小就行。这真是个水磨工夫,搓得我腰酸背痛的。
搓出来的颗粒,湿乎乎的,得赶紧摊开,不能堆在一起,不然又粘回去。
晾晒和成品
搓好的湿颗粒,我找个干净的旧窗纱(透气),摊在上面,放在通风、能晒到太阳的地方晾干。不能暴晒,特别是刚开始湿的时候,容易晒裂开。隔几个小时就得去翻动一下,让它干得均匀。这个过程大概花两三天,看天气。
彻底干透之后,颗粒就变得硬邦邦的,颜色嘛深褐色,看着不起眼,跟买的那些五颜六色的没法比。大小也不太均匀,有大有小。闻起来没啥刺鼻的味道,就是一股土腥味混合着点发酵过的粪肥味。
用咋样?
外观虽然糙点,但关键看效果。我先没敢大用,就在阳台几盆小青菜和番茄上试试。埋几粒在盆边土里,浇上水。过大概一两个星期,感觉菜的长势还行,叶子颜色也挺绿,没出现烧苗的情况。跟以前用买的肥比,好像没那么猛,但效果挺持久的感觉。至少证明,我这瞎捣鼓出来的东西,还是有点用的。
这回自己动手造粒肥料,虽然累是累点,样子也糙,但过程挺有意思。起码对自己用的肥是啥心里有数。下次准备再改进改进,看能不能让颗粒更均匀点,或者试试加点别的东西进去。分享给大家,就是个土法子,图个乐呵,也算是一点实践记录。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2430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