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今天就来跟大家唠唠我捣鼓这个氨化造粒肥料的经历。这玩意儿听着好像挺专业,自己动手搞起来,也就那么回事,主要是得有点耐心和不怕脏的精神。
为啥要搞这个?
起初,就是觉得市面上买的那些复合肥,要么劲儿不够,要么撒起来不方便,尤其是粉状的,风一吹,嚯,哪儿都是。而且有时候感觉烧苗,特别是当种肥用的时候,心里不踏实。看资料说这个氨化造粒的,颗粒匀溜,养分足,还好溶解,对种子也相对安全点,我就动心思,寻思着能不能自己弄点试试。
准备工作
第一步,肯定是找原料。这可不是瞎掺和,得按庄稼需要的养分来。主要就是氮、磷、钾这三大样。氮肥,我那时候主要是想法子弄点液氨或者氨水,当然这个有点危险,得特别小心。磷肥,一般用的是过磷酸钙或者磷酸一铵之类的。钾肥嘛硫酸钾或者氯化钾都行,但据说硫酸钾对某些作物更还能补充硫,我就优先考虑硫酸钾。还得准备点填充料,比如土、草木灰什么的,调节一下总的养分含量,也帮助成型。
工具也得备齐。得有个能混合搅拌的地方,我一开始就用个大铁盆、水泥地铺塑料布什么的,后来条件好点,弄个小型的搅拌机。还得有造粒的家伙,这个后面细说。量具,比如秤,那是必须的,配比不能瞎来。防护措施也得做手套、口罩、眼镜,特别是弄氨水的时候,那味道,冲得很。
动手开干
原料混合是基础。先把磷肥、钾肥还有填充料这些固体的玩意儿倒在一起,先初步搅和匀。这一步没啥技术含量,就是费点力气,保证它们大致散开就行。
接着就是关键的“氨化”。这一步是技术核心。简单说,就是把氨通到混合好的物料里。我那时候是慢慢地、小心地往料里加氨水(或者控制通入液氨的速度,这个更需要设备和技术),一边加一边快速搅拌。为啥要搅拌?因为氨跟磷肥里的酸性物质会反应,这个过程会放热,还能让氮元素更稳定地结合在肥料里。你不搅拌匀,局部反应太剧烈,容易结块,或者氨气跑掉太多,效果就差。
然后是“造粒”。氨化反应之后,物料会变得有点湿湿的,粘性也增加,温度也上来,正好适合造粒。造粒的方法挺多,有那种专门的造粒机,利用转盘或者滚筒的离心力把湿料甩成小颗粒。我刚开始没那条件,就试过比较土的办法,比如把料铺开一点,稍微晾一下,然后用手搓,或者放在一个浅的容器里晃荡,让它们自己团成小球。后来搞个二手的圆盘造粒机,效果就好多,出来的颗粒大小也比较均匀。这一步得控制好物料的湿度,太干不成球,太湿又粘成一坨。
后续处理也不能少。刚造好的颗粒,通常是又湿又热的。得先把它弄干。有条件可以用烘干机,没条件就得摊开晾,勤翻动,避免粘连。晾干之后,颗粒温度还可能比较高,最好再冷却一下,不然热乎乎地装袋,里面容易返潮结块。
一步是筛分。用不同孔径的筛子,把大小合适的颗粒筛出来作为成品。太大的或者太小的,可以返回去,掺到新料里重新氨化造粒,这样不浪费。讲究点的,还会在成品颗粒外面喷一层防结块剂,这样储存时间能长点,用起来也方便。
成果咋样?
这么一套流程下来,捣鼓出来的氨化造粒肥料,外观上看,确实比以前用的那些好多,一个个小圆球,颜色也均匀。关键是效果,用到地里,感觉肥效确实更持久一些,作物长得也壮实。可能是因为养分分布均匀,吸收利用率高。而且当种肥用的时候,心里也确实踏实多,没怎么出现过烧种子的情况。
自己搞这个氨化造粒肥料,过程是挺折腾的,从找原料到控制反应、造粒、干燥,每一步都得摸索。但弄明白,看着自己做出来的肥料让庄稼长得那成就感,还真不赖!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2415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