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我这块地,一开始接手的时候,那可真是块“瘦地”,种啥啥不行,长出来的苗都蔫唧的。那时候我也没啥经验,看人家说“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就觉得上化肥肯定没错。
最初的摸索阶段
刚开始,我去农资店,看人家推荐啥就买复合肥,省事儿嘛氮磷钾都有,听着挺全面的。买回来,就在种东西前往地里撒。第一次用,好像是有点效果,苗看着绿点。我就觉得这路子对。
可接连用两三年,问题就来。地好像越来越“板”,就是那种硬邦邦的感觉,浇水都渗得慢。而且感觉作物的长势也到一个瓶颈,再怎么上复合肥,效果也不明显,有时候甚至感觉还不如以前。我就开始琢磨,是不是哪儿不对劲。
重新认识肥料和土地
后来跟一些老农聊天,看一些资料,才慢慢明白过来。光靠化肥,就像是只给作物“吃快餐”,土地本身没有得到改善。土壤本身要有“劲儿”,才能持续不断地供应营养。
我开始尝试改变策略。重点是“养地”。
我的实践过程是这样的:
-
增加有机肥投入:这是我改变最大的地方。我不再单纯依赖复合肥。我开始搞有机肥。弄个坑,把家里的菜叶果皮、还有找附近养鸡场要的鸡粪(这个得充分腐熟,不然会烧苗,这是个关键点,不能用生粪),掺上土,堆在那儿让它慢慢发酵。这过程是有点麻烦,也有点味道,但为地值。
-
底肥改革:每年深耕之前,我会先把沤熟的有机肥撒到地里。量要足,然后用旋耕机或者铁锹,把肥和土充分混匀。我感觉这一步特别重要,是给土地打基础。有时候,我也会根据情况,在有机肥的基础上,少量配合一些复合肥,毕竟有机肥见效慢点,复合肥能提供点速效的营养,算是个补充。
-
合理追肥:作物生长期,不能像以前那样一股脑撒复合肥。我学会观察作物的长势。比如看叶子颜色,是不是缺氮?看结果情况,是不是需要点磷钾肥?然后根据需要,少量多次地追肥。有时候是淋点稀薄的粪水,有时候是用点水溶性的化肥,看情况来。
-
注意酸碱性:以前真没注意这个。后来知道,像草木灰是碱性的,不能和碳铵、硫铵这些酸性化肥混用,不然氮素就跑,白费劲。现在用肥前都会想一下,避免这种低级错误。
现在的土地状态
这么坚持搞几年下来,变化是实实在在看得到的。
最明显的感觉是,土壤变“活”。以前硬邦邦的地,现在变得疏松多,挖下去能看到不少蚯蚓在里面钻,这在以前是很少见的。下雨或者浇水后,水能很快渗下去,不容易积水。
种出来的东西,不管是蔬菜还是别的,长势也比以前壮实,病虫害都感觉少点。口感上,家里人都说,比以前买的或者单纯用化肥催出来的,味道要浓郁一些,吃着放心。
虽然每年搞有机肥、翻地拌肥要多花不少力气,不像撒复合肥那么轻松。但看着这块地越来越肥沃,越来越有生产力,心里头那种踏实感,是完全不一样的。这地,你对它它是能感觉到的,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2413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