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在阳台捣鼓种菜那会儿,我对肥料这玩意儿基本是两眼一抹黑。就觉得土挖回来就能种,种种发现不对劲,那菜苗子长得有气无力,叶子黄黄的,一看就是缺营养。这才意识到,光靠那点土本身的肥力根本不够,必须得给它们加餐。
一开始图方便,我也去买过那种包装好的化肥,白色小颗粒,说是氮磷钾齐全。撒是挺方便,用量也少。但是用一两次,心里老犯嘀咕,总觉得这玩意儿催出来的菜,吃着能放心吗?而且感觉土好像有点变硬,不如刚开始松软。这让我开始琢磨别的路子。
我的土肥实践路
后来跟小区里一些爱种菜的大爷大妈交流,看他们菜园子里那菜长得叫一个精神。一问才知道,他们基本都不用化肥,靠的都是“土办法”积攒的肥料。我这才开窍,开始学着自己动手搞肥料。
第一步:收集原料,开始堆肥
我就学着他们,在角落里弄个大泡沫箱(后来换成专门的堆肥桶),开始往里扔各种“宝贝”。
- 厨房里的菜叶子、果皮、烂水果(柑橘类的少放点,据说影响发酵)。
- 鸡蛋壳,捏碎扔进去,说是能补钙。
- 喝完的茶叶渣、咖啡渣。
- 院子里扫的落叶、剪下来的草屑(这个不能太多,容易发黏)。
关键是得发酵腐熟! 我一开始不懂,堆在那里就不管,结果要么干要么臭。后来才知道,得保持一定的湿度,不能太湿也不能太干,跟拧干的毛巾差不多。还得隔三差五翻动一下,让空气进去,这样发酵得快,也不容易臭。大概几个月,看天气和堆的东西,慢慢就变成黑褐色、松散的堆肥土,闻起来是一股泥土的清香,一点不难闻。
第二步:搞点农家肥,但得小心用
光靠厨余堆肥量还是有限,我又打听到附近有养鸡的朋友,就去弄点鸡粪回来。这里一定要强调! 弄回来的新鲜粪肥,比如鸡粪、羊粪、牛粪这些,绝对不能直接往菜地里撒! 那玩意儿劲儿太大,会“烧根”,把菜烧死。我都是找那种已经堆放很久,干巴巴或者半腐熟的。拿回来之后,要么混在堆肥里一起发酵,要么单独再堆上一段时间,让它彻底熟透。用的时候,一般是掺在土里做底肥,或者在离菜根远一点的地方挖沟埋进去,让它慢慢释放肥力。
第三步:实践中的调整和感受
就这么坚持下来,主要就是用自己沤的堆肥和腐熟的农家肥。堆肥主要用来改良土壤,让土变得松软透气,保水保肥能力都强多。熟粪肥,肥劲儿足,氮磷钾都比较均衡,作为底肥或者追肥效果很明显。
这几年实践下来,最大的感受就是,用这些有机肥养出来的土,是活的。里面能看到蚯蚓,土质疏松,颜色也深。种出来的菜,虽然可能没有用化肥催的那么“疯长”,但感觉更壮实,口感也吃着也特别放心。病虫害好像也确实少一些,估计是土壤健康,菜自身的抵抗力也强。
现在你要问我种菜用什么肥料,我肯定首推这些自己动手弄的有机肥。虽然过程麻烦点,费点时间和精力,但看着土越来越肥沃,菜越长越那种成就感是买化肥体会不到的。这才是真正可持续的种菜方式,对土对菜对自己也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2410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