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赖氨基酸
营养价值极高的鱼肉
相信大多数喜欢吃鱼的人都是爱上了鱼肉的鲜美味道,其实,鱼肉除了味道好之外,营养价值也特别高。
首先,鱼类食品的蛋白质含量多、品质优,且易消化吸收,吸收率可达95%以上,更重要的是它们具备了人体所必须的矿物质和维生素。据分析、光氨基酸就有赖氨酸、谷氨酸等数十种以上。此外鱼类一般的成分有水,蛋白质和脂肪,其含糖类很少,故属低能量食品,多吃不会发胖。鱼的脂肪虽是动物性油脂,但大都是不饱和脂肪酸,具有代谢快、易分解的特点。
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在进食的营养品中,鱼类是含有核酸丰富的食物每100克白米只有46毫克核酸,牛肉、瘦猪肉也只有100多毫克,而秋刀鱼就有236毫克、鱿鱼280毫克,有的小鱼竟高达1187毫克。秋刀鱼可使人体的细胞健康充满活力。多吃鱼,使人体有了足够的核酸,每个细胞会长得年轻健壮,不易得病。
其次,常吃鲜鱼有益于长寿。科学界研究发现,鱼贝类脂肪中所含的甘磺第稀酸(EPA)及甘二碳六稀酸(DHA)两种成分,经临床试验,证实了可以防止动脉硬化及心脏病的发生。
最后,鱼肉蛋白质量多、质优、肉细嫩,富含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B族,这是其它肉类所无法比拟的。维生素A、维生素B是营养眼睛、皮肤、牙齿和骨骼的重要物质,对皮肤健美尤其年轻女子的皮肤,尤为有益,所以有“若要美,多吃鱼”的说法。鱼骨含钙、磷最丰富。鱼肉只要烹调得法,做成酥鱼,可连骨带肉一起吃。
玉米粉赖氨酸含量
今日玉米价格大范围下跌,因玉米主产区贸易库存偏大,而消费端表现持续低迷,当下供给逐步宽松。豆粕市场缺乏利多题材,行情疲软。不仅上游原料价格几乎全线走弱,淀粉、赖氨酸价格也呈现弱势下跌走势。
玉米价格大范围下跌
7月20日大连商品交易所(DCE)玉米期货主力合约c2209开盘价2610元,收盘价2620元,跌39元,最高价2633元,最低价2597元。
短期来看玉米市场还是持续偏弱运行,恐慌出粮的贸易商比较多,上量带来的压力,还是会让玉米市场价格继续走弱一段时间。据统计今日玉米继续下跌,其中到厂通辽2730跌20吉林2680跌10辛集2800跌20寿光2814跌16到站湖州2940跌10成都3060跌20鲅鱼圈港2710跌蛇口港2810。
淀粉价格走势疲软
近来淀粉下游仍以随用随采为主,且国内玉米总体趋弱,淀粉成本支撑力度不足,淀粉整体显现疲软。不过下季玉米淀粉企业降低开机率,终端存在刚需,淀粉库存增速放缓。接下来淀粉跟随玉米波动概率大。截止目前淀粉较上周下跌50元左右,主流区间价格在3100-3350元/吨。
赖氨酸价格仍存在下调空间
玉米近来价格阴跌,且赖氨酸需求一般,令赖氨酸仍旧显弱势运行。目前98.5%赖氨酸报价在9.3-9.9元,较月初的9.9-10.5元下跌了0.6-0.7元/公斤。预计赖氨酸价格仍存在一定下行空间。
粮食进口格局正在发生变化
近年来,国内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粮食需求量也十分庞大,部分主粮品种甚至存在供需缺口。对于粮食的缺口,一方面国家大力保障国内粮食的种植及产量,同时也不断积极地拓宽进口渠道来增加供给。海关总署最新数据显示,我国2022年上半年粮食进口量为7978万吨,较2021年年同期减少5.4%。其中,6月进口粮食1326万吨,较5月减少265万吨,较去年同期减少四分之一。
分品种来看,2022年上半年我国进口小麦494万吨,同比减少7.8%;6月小麦进口量为51.87万吨,环比下降22.93%,同比下降31.29%。6月进口澳洲小麦41.73万吨,环比减少12.63%,同比大增589.33%。6月进口加拿大小麦90,755吨,环比增加31.98%,同比下降77.82%。
2022年上半年我国进口玉米1359吨,同比减少11.1%;6月玉米进口量为221万吨,环比增加6.09%,同比减少38.16%。6月进口美国玉米206.42万吨,环比增加8.48%,同比下降4.68%。6月进口乌克兰玉米8.68万吨,环比减少31.48%,同比减少逾93%。2022年进口玉米来源国主要是美国和乌克兰。由于俄乌冲突的仍未缓和,乌克兰玉米出口受限,从5月份开始,来自乌克兰的玉米进口量也呈现大幅下滑之势。相应的美玉米进口量不断增多,与此同时我国也在寻找其他来源替代。2022年5月份中国海关总署签署了一项允许进口巴西玉米的协议,这意味着巴西对华玉米出口将会很快实现。7月中旬巴西农业部官员表示,目前巴西第二季玉米已经开始收获,由于中国政府对贸易协议提出一些要求,因此即便两国能快速签署相关植物检疫协议,估计今年也无法满足中国方面的进口需求,最快也要到2022/23年度首季玉米上市,才可能对华出口。
2022年上半年我国进口高粱602万吨,同比增加25.7%,6月进口高粱93万吨,同比减少14.9%。2022年以来我国高粱的主要进口国为美国、澳大利亚、阿根廷和缅甸这四国。2022年上半年我国进口大麦377万吨,同比减少33.4%;6月进口大麦44万吨,同比减少56.3%。当前市场货源供应持续偏紧。2022年以来我国大麦的主要进口国为阿根廷、加拿大、法国这三国。近期玉米市场利空因素较多,饲料企业原料库存均在1-2个月,饲料企业采购积极性玉米不高,进口大麦高粱替代量仍偏高。
7月20日,据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负责人表示,从库存来看,稻谷、小麦全社会库存处于历史较高水平,能够满足一年以上的口粮消费需求,玉米库存也有所增加。从进口看,1-6月累计进口粮食同比小幅下降,随着国际粮价下跌,预计粮食进口将稳中有增。
玉米全线下跌,赖氨酸最低至9.3元,淀粉下跌探底,玉米粉赖氨酸含量
研究病毒进化和免疫的科学家Trevor Bedford在其推特发推阐述新冠变种带来的抗原漂移问题并预测新冠疫苗的有效性。
下面是原推文翻译(为了易懂添加了一些附注):
先讲一些背景:
1) RNA病毒的进化都非常迅速,但是有些病毒(例如流感病毒)能够以接纳其表面蛋白突变的方式部分逃避人类免疫力,该过程称为“抗原漂移”。
2) 因此,对于流感,需要定期更新疫苗以跟上不断发展的病毒品种。而其他一些RNA病毒(例如麻疹)会迅速突变,但无法改变蛋白质结构以逃避免疫,因此这些疫苗不需要更新。
3) 新冠病毒(SARS-CoV-2)则表现得像流感一样,需要不断更新疫苗的问题一直存在,而且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最近出现的证据表明其可能发生抗原漂移。
首先,我们对季节性冠状病毒的抗原漂移有新的研究发现。我和Katie Kistler已经证明了与抗原漂移一致的OC43和229E型病毒的刺突蛋白具有丰富的适应性进化 我们现在也有直接血清学证据表明229E中的抗原漂移。
eguia_rachel, jbloom_lab等人(这里用的是推特账号名)认为,每3年左右发生一次的(普通)季节性冠状病毒造成再感染的部分原因是该病毒的进化。 对于SARS-CoV-2,我们仅估计其在新的抗原变体在感染足够多的人广泛传播之后,若能够重新感染那些已经获得对早期病毒免疫的人,那么它们就能获得传播优势。
在这一点上,许多国家的总人口的10%至20%已经被感染,因此我们预计抗原漂移的进化压力会很弱(注:这可能是说病毒传播很顺畅,没有变异以存活的压力)。 现在我们已经看到了几种可能具有某些抗原性影响的变体的出现和传播。这些变体通常的区别在于其突刺蛋白的突变。例如,N439K变种的439位点从天冬酰胺(N)变为了赖氨酸(K)。(注:蛋白质的突变是由病毒RNA突变所致,而什么样的突变能“幸存”下来取决于构成蛋白的氨基酸序列的物理和生化构象是否有利于病毒的传播和存续)
现在,这种N439K变种存在于欧洲近5%的近期病毒中,并展现出一些单克隆抗体逃逸现象并且对某些恢复期血清反应性降低的证据。(注:这个变种不是上新闻的那个变种,但这个变种已经对老病毒的抗体的敏感性有所下降了,由对老抗体的结合力下降所致)。
最近的公告集中在N501Yb新变种在英国的流行以及N501Y变种在南非的独立出现和传播(这两个就是最近上新闻的那两个变种)。 这个英国变种具有一些具有生物学意义的突变,特别值得密切关注。
变种的独立出现和传播展现了自然选择的力量,除N501Y变种外,我们还看到例如S477N在欧洲和澳大利亚独立出现(注:也就是说不是传播过去的,而是各自独立突变进化出来)
——下面是结论——
综上所述,(但)我并不担心这些变种会在2021年推出时显着降低疫苗效力。大多数正在传播的SARS-CoV-2病毒在刺突受体结合域中均没有任何突变。(注:这可能是因为受体结合域是传染性的关键核心,如果突变,传染力就会变小,病毒就难以繁衍下去了,所以这个部分发生突变的病毒可能大概率没有能传播幸存下来)
另外,单个突变通常对多克隆免疫反应的影响很小,而对mRNA疫苗的强免疫反应将表明需要大量的抗原才足以降低其功效(注:因此不用太担心疫苗短期内失效)。
但是,由于抗原漂移,我们可能会看到疫苗功效的适度降低,并且在未来几年中可能需要更新疫苗中使用的刺突变体以最匹配正在传播的病毒变种。
展望未来,Trevor Bedford建议:
1.应针对从恢复和接种疫苗的个体的血清中检测新兴变异体,以测试其抗原作用
2.免疫记录应与基因组监测相联系,以识别涉及突破性感染的变异体
#英国新冠病毒变种再次发生突变#
#新冠疫苗会失效吗#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239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