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 匡皓 龙代军
“人人都怕捅马蜂窝”,然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县高峰镇淘金村有个年轻小伙子李霁却把马蜂(学名:胡蜂)搬进了“家”,并从当初被人质疑的“疯子”变成了村里的致富“领头蜂”。
从事胡蜂养殖销售2年,李霁在不断的学习摸索,自己掌握了一套成熟的胡蜂养殖方法,还把养殖胡蜂变成了带动乡亲们增收致富的新产业。
弃工从农,筑梦深山
初秋时节,群山环抱的古丈县高峰镇淘金村,漫山葱翠。
9月15日,笔者走进高峰镇淘金村李霁的胡蜂养殖基地。“胡蜂有毒,但如果不去惹它,它不会主动攻击人。”跟着李霁,笔者来到野外进行胡蜂放养的区域。树林中,一个个葫芦状的蜂巢挂满树梢,周围陆续有胡蜂在飞舞觅食。李霁穿上防蜂服,戴上防蜂帽,近距离的查看蜂蛹的生长情况。
据悉,胡蜂跟专门采花蜜的蜜蜂完全不同,胡蜂是肉食者,比一般蜜蜂大几倍,凶猛,毒性强,能吃森林、果树、蔬菜上的害虫,是山林的保护神。蜜蜂酿造的蜂蜜,是氨基酸,而胡蜂产出的蜂蛹,为高蛋白,具有强身、益肠胃等功效,被誉为“天上人参”,是一种纯天然的高级营养品。
地处大山深处的淘金村,树木繁密,风景秀丽,但是村寨山高坡陡、土地贫瘠,村民大多靠种地为生,生活困难,且太过偏远,外迁人口多,留守家乡的村民少,居住分散,山里格外幽静。
李霁是土生土长的淘金村人,2016年,因家境困难,经过申请评选,他家被评为了精准扶贫户。高中毕业后,李霁一直在外务工。如何通过依靠家乡的生态资源脱贫致富,是多年来一直困扰李霁的一个问题。
一个偶然机会,李霁从一个专业养胡蜂的朋友口中得知,养蜂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是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抱着试一试的态度,2016年,他果断辞职回乡,自费1万多元到怀化学习胡蜂养殖技术,走上了养殖创业之路。
与蜂结缘 脱贫摘帽
时后盾单位古丈县委宣传部驻村工作队在走访中,了解到李霁的胡蜂养殖想法后十分支持,认为这里自然条件合适养蜂。驻村工作队帮李霁制定胡蜂养殖帮扶计划,还帮助他申请产业扶贫资金来发展养蜂产业。
“工作队来帮助我扶贫,我对以后创业脱贫更有信心了。”第一年,他搭蜂棚、做蜂箱、挖蜂洞,将自己家后面的坪场进行了整顿,建起胡蜂养殖场,当起了“胡蜂王”。他从怀化地区引种20巢胡蜂,培育蜂王200多尾。
经过一年多的养殖摸索,李霁对于胡蜂生长习性掌握得十分透彻,一个蜂群的培育,从受精成功的蜂王,到进放树桩中筑巢,再到产卵、出蜂、移蜂上山、野外驯化等,李霁已经游刃有余,胡蜂养殖技术日渐娴熟。
第一年,李霁成功筑巢培育20窝胡蜂,眼看着养的胡蜂马上就可以销售了,但是,由于生病以及买到了假蜂蜜喂蜂,一夜之间,他养的胡蜂却死了大半。
于是他通过外出考察、上网查阅资料等方式,不断寻求途径提高蜂王的成活率。经过不断的摸索,李霁对于胡蜂蜂棚的搭建、蜂王交配、越冬管理、野外放养、科学取蛹等方面已经得心应手。第二年,他的胡蜂成功筑巢200多窝了,分散在村里的山场内野外放养。
“2016年,胡蜂养殖成功近20巢,略有亏损;今年发展到200多巢,收入预计5万元。收益还是很可观的,脱贫不成问题。”李霁告诉笔者。
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推广下,李霁的胡蜂养殖名气越来越大,李霁的胡蜂养殖终于见到了成效。今年4月份,州人大常委会主任彭武长在高峰调研时,还特地参观了李霁的胡蜂养殖基地,饶有兴趣地与他探讨胡蜂培育及销售等问题,并鼓励他好好加油干。
据李霁介绍,虽然自己养胡蜂才见成效,但是为了带动更多的人走上致富之路,他对想要学习自己养蜂技术的人来者不拒,倾囊相授,并且还打算通过散养模式,带动周边的百姓脱贫致富。如今,每隔不久就有外地人专程来到淘金村,向李霁“讨取”胡蜂驯养技术。目前村里面有好几位年轻人也想跟着他一起干。“明年准备扩大规模,发展1000巢。”对于胡蜂养殖的未来,李霁信心满满。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立场,登陆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授权:0731-84329818苏女士。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责编:李孟河]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238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