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产氨基酸
鹅成活率低是什么原因
1、育雏温度忽高或忽低
在农村养鹅中。育雏时很难掌握合适的温度,温度过高雏鹅的体热和水分散失受到影响。食欲减退,易患呼吸道疾病,生长缓慢,死亡率升高。如果温度过低。雏鹅不能维持正常的体温平衡,会导致部分雏鹅相互扎堆、呼吸困难、下痢等。甚至出现死亡。
一般育雏温度是。1。2日龄28~26℃。3。7日龄26。24c|C,第2周温度为22。2l℃,第3周为20~18。E.育雏舍的温度18~20℃。夜晚的温差不能超过l。1.5℃,一般温度以恒定为好。
2、密度过大、互相挤压
由于密度过大。饲槽和饮水器数量少。放置的位置不当,或者环境突变、有异物刺激等,常导致鹅群互相挤压,抢食物、饮水等,可造成雏鹅的死亡。
每平方米鹅舍的养鹅数量。一般l~2周龄。可养雏鹅25只,随着周龄的增加,每周可减少5只左右。至3周龄以后,可饲养18只左右。还可根据鹅的品种、大小、强弱不同,进行分群饲养,以免互相挤压。
3、鹅舍通风不良
育雏舍的空气要保持新鲜,在育雏期。由于雏鹅新陈代谢旺盛。排出大量二氧化碳。如果浓度达到5.8%。雏鹅就会出现异常,浓度增至15.2%。雏鹅则出现昏迷。另外。雏鹅排出粪便。蒸发出大量氨气,浓度过高也会引起发病,严重时将会引起死亡。
育雏舍要注意通风换气。在寒冷季节。通风应选在上午的10点至下午13点。在通风时。先提高舍内温度2~3℃。通风30~40min.然后关上窗户。或将通气孔打开,但不应使空气直接吹到雏鹅身上,尤其是冬季。外界气温非常低时。更要防止冷风吹入而引起感冒。
4、雏鹅开食过迟或过早、营养不全
在农村养雏鹅中。通常有开食过迟或过早。过迟,体内能量消耗过多,体质衰弱;过早,则休息不好,影响体内残余卵黄吸收。造成消化不良。食欲较差。开食一般都是选择自产的玉米、大豆、剩饭或青菜喂雏鹅,缺乏动物性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和氨基酸饲料。不能满足雏鹅的营养需要。严重阻碍雏鹅的生长发育。雏鹅表现体质弱。生长速度缓慢。甚至发生相应的营养缺乏症。
5、光照不合理
雏鹅的光照管理有时不合理。采取24h全天光照。使雏鹅得不到休息;或者是缩短时间,雏鹅很不适应。雏鹅碰到停电时,发生惊群、骚动,表现不安。
雏鹅的光照管理:头2d应使用24h光照,4日龄以后采用23h光照。1h黑暗。在3日龄前,为了让雏鹅熟悉饲槽、水槽位置和舍内环境,可用较强的光照。每平方米4,5W,其余时间使用弱光照。每平方米1W左右,一般20~30m2有一个25~40W电灯泡挂于2m高处即可。这样有些弱雏在吃不饱时可以继续采食而其它雏鹅仍然可以照常睡眠。此外,夜间给光还能有效防止兽害,又不会引起雏鹅不安或惊群。
6、湿度不适宜
雏鹅出壳后体内水分含量很高,如果室内湿度过低。会导致雏鹅发生脱水现象,表现为绒毛发脆,大量脱落。脚趾干瘪,雏鹅消瘦,食欲不振,饮水频繁,消化不良,或由于干燥,舍内尘土飞扬。使雏鹅发生呼吸道病。
适宜的相对湿度对雏鹅发育有利,不仅能促进卵黄吸收。而且能有效控制雏鹅饮水量,防止雏鹅脱水。育雏舍的湿度应是:1~1013龄为65%。70%。1013龄以后为55%~60%。前期雏鹅采食量和饮水都很少。排便也少。垫料中水分蒸发的少。环境干燥。应增大环境湿度,可以在育雏舍内搭湿麻袋调节。或勤向地面、过道或四周墙壁撒水。随日龄的增长,排便增多,粪中水分蒸发的多。环境湿度大,尤其阴雨天,更应注意防止潮湿。应在保持舍内温度的前提下,尽量通风,降低湿度。
7、不重视鹅舍环境卫生
在农村养鹅中。一般不太注意鹅舍环境卫生。地面和炕面的垫料长期不换,不经常打扫,舍内温度过高。湿度过大。雏鹅粪到处堆,给传染病和寄生虫病感染传播创造条件,增大了传播几率。从而导致发病率和死亡率升高。
要搞好鹅舍的环境卫生。及时清除舍内粪便和垫料。保持鹅舍干燥,定期对雏鹅舍、饲槽、水槽、用具进行消毒,可用0.2%过氧乙酸、0.3%百毒杀进行消毒。再给予药物预防,就可以有效控制疾病的传播。
8、疾病预防不到位
在农村。有许多养鹅场(户)不及时进行小鹅瘟、大肠杆菌病的免疫,对于育雏阶段的两大重要传染病——雏鹅沙门氏菌病和球虫病,也不能很好地把握预防时间和方法。等到病鹅出现症状。才采取措施治疗,造成死亡率增高。做好疾病预防工作。是保证育雏成功的重要环节。养鹅场(户)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免疫程序。并严格执行。
选好疫苗并注意正确保存使用。疫苗接种一定要认真。除了建立健全常规消毒外。还应注意坚持带鹅喷雾消毒。每周进行带鹅消毒1次。要搞好雏鹅舍的卫生。及时清除舍内的粪便和垫料,保持育雏舍干燥,定期对鹅舍、用具进行消毒,并给予药物预防。可以有效控制疾病的发生。
侨界人士持续看好浦东机遇 冀为创造改革开放新奇迹贡献力量
(而立浦东再出发)侨界人士持续看好浦东机遇 冀为创造改革开放新奇迹贡献力量
中新社上海12月1日电 (记者 许婧)从1990年上海浦东正式吹响开发开放的第一声号角开始,30年来,一个又一个“中国第一、全球第一”在这里诞生。参与浦东开发开放的建设者中,有一大批带着资金和技术来到浦东投资创业的侨界人士。
实践证明,侨界人士是推动浦东开发开放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表示,下一个30年,将发挥自身优势,更好地服务浦东改革开放再出发大局,为创造新时代高水平改革开放新奇迹贡献一份力量。
1998年,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上海微创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常兆华单枪匹马来到当时“河流星罗棋布、农户庄稼满地”的浦东张江,创办了微创医疗器械(上海)有限公司。彼时,参与浦东开发创业大潮的“海归”寥寥无几,了解心脏支架的几乎没有。
常兆华感叹创业之初,浦东并未因一个“海归”创业者带来的不是一个世界500强企业而冷落他,更没有因高端医疗产业当时的冷僻而放弃对微创之扶持。
如今,微创还孵化出近20家高科技医疗企业,开发出心脏支架、心脏瓣膜等上百种高端医疗器械产品并大规模产业化,改写了中国过去在该领域依赖进口的历史。
常兆华说,今后将继续坚定自主创新的信念,坚持全球协同创新的理念,坚持更高水平的高质量发展,提升产业链水平,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造福社会大众,也为实现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贡献力量。
常兆华的人生故事,正是无数涌入浦东的留学生中的一个。
“1996年金秋,我和丈夫放弃了在美国创下的家业,回到了上海这座我生长的城市,在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开始了创业。”吉尔生化(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周敏说,吉尔生化是借助浦东开发开放的东风,乘风扬帆、逐步壮大的。
经过20多年的努力,吉尔生化已发展成目前世界上自产多肽试剂及特种氨基酸品种最齐全的企业。新冠疫情期间,吉尔生化研发生产了约4500条抗原肽,提供给多个研究机构,用来研制新冠疫苗和特效药。
周敏称,三十而立的浦东再立潮头,开始“再出发”的新征程,吉尔生化也将破浪续航,在原有研究多肽领域中,把产品和服务不断向纵深发展,让中国品牌服务全世界,为人类健康作出贡献。
扎根浦东的侨界人士,除了在创业之路踏实前进外,还将目光转向为“海归”人员服务上来。
担任上海市侨联副主席、浦东新区侨联副主席、浦东新区归国留学人员联合会会长、张江高科技园区侨联分会主席等许多社会职务的程东,1990年赴德国留学,1998年回国创业,创办上海英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
程东大胆提出了“整合全球人才资源,服务中国创新发展”的社团工作理念,带领留联会倡议发起成立“浦东国际人才发展联盟”,并成立浦东国际人才发展中心作为联盟的机构载体。
程东对记者说,回顾过往30年,浦东开发开放为留学归国人员提供了巨大的舞台,让他们尽情贡献青春、挥洒汗水、发挥作用。展望未来30年,浦东更应该引领潮头,引进全世界的智慧、科技等在这块热土上实践,相信华侨华人也能从中寻找到更多的创新创业机会。(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侨界人士持续看好浦东机遇 冀为创造改革开放新奇迹贡献力量
东北产茶叶你知道吗?
在人们的固有认知中,似乎茶叶是南方的特产。
但在现在农业科技的加持下,茶叶种植范围已在北扩至东北南部。
在锦州北镇罗罗堡镇,位于医巫闾山脚下的闾山茶园,通过选择抗寒品种、控制土壤酸碱度、采用双层冷棚技术抵御低温等手段,成为东北第一个引种成功的茶园。
目前产品有辽红茶(闾山红茶)和闾山绿茶,在淘宝可以搜索到。
经专业机构检测,辽红茶不仅氨基酸含量远远超过南方红茶的两倍,而且还富有各种营养成分,入口醇香。
这是因为东北地区昼夜温差较大,尤其是夜间气温偏低,更适合茶树提升茶叶质量,虽产量稍低,但质量更好。
而且原本在南方的害虫在东北无法生存繁殖,所以不需要农药,是绿色有机茶叶。
喜欢喝茶的朋友可以试一试东北自产的茶叶味道如何。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233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