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料包装中存在的误导成分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夸大总养分含量
有些厂家故意将中量元素(如钙、镁、硫)和微量元素(如铜、锌、铁、锰)计入总养分含量,使实际总养分含量只有25或30的复混肥通过虚假标识达到40甚至50以上。
二元肥冒充三元肥销售
有些厂家在配合式中标入中量元素或有机质含量,明明是二元复混肥,却标明“氮:15;磷:15;铜锌铁锰等:15”,或者N-PK-S 15-15-15,给人造成一种三元复混肥的感觉,导致作物因缺乏某些养分而造成减产。
利用新概念和术语
厂家利用农民对新型高科技产品的青睐,在肥料外包装上标注写上纳米科技、进口激活素、光能素等专业名词,而实际上这些产品并没有相应的技术含量。
虚假宣传产品作用
有些厂家在包装袋上冠以欺骗性的名称,如“全元素”、“多功能”、“抗旱、抗病”等,夸大产品作用,实际上这些肥料并没有这些功能。
冒用权威机构名义
一些厂家利用农民相信政府、崇信权威机构的心理,在包装上标注“××机构认证”、“××机构推荐产品”,甚至伪造权威机构证明,误导消费者。
山寨国外进口化肥
有些厂家模仿进口化肥的商标和名称,甚至直接仿冒、委托境外企业生产变成“进口产品”,假标国外技术,利用农民对进口产品的信任进行误导。
包装标识不清晰或误导
有些肥料包装上养分标识不清晰,使用模糊的词汇如“高倍数稀释”的叶面肥料,实际施用浓度太低,不会有效果。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2316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