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基酸贝塔链
#疫情阻击动态#【
#七问奥密克戎变异株#】近日,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引发了社会高度关注。29日,国家卫健委组织中国疾控中心专家,就公众关切给予的解答中指出,我国的“外防输入,内防反弹”防控策略对奥密克戎变异株仍然有效。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已针对奥密克戎变异株建立了特异性核酸检测方法,并持续针对可能的输入病例开展病毒基因组监测。上述措施将有利于及时发现可能输入我国的奥密克戎变异株。
问:奥密克戎变异株的发现和流行情况是怎样的?
答:2021年11月9日,南非首次从病例样本中检测到一种新冠病毒B.1.1.529变异株。短短2周时间,该变异株即成为南非豪登省新冠感染病例的绝对优势变异株。11月26日,世卫组织将其定义为第五种“关切变异株”(VOC),取名为奥密克戎变异株。
截至11月28日,南非、以色列、比利时、意大利、英国、奥地利和中国香港等,已监测到该变异株的输入。我国其他省市尚未发现该变异株的输入。奥密克戎变异株在南非首先发现和报道,但不代表这个病毒是在南非演变形成的,变异株的发现地不一定是起源地。
问:奥密克戎变异株出现的可能原因是什么?
答:根据新冠病毒数据库GISAID目前共享的信息显示,奥密克戎变异株的突变位点数量明显多于近2年流行的所有新冠病毒变异株,尤其在病毒刺突(Spike)蛋白突变较多。
推测其出现的原因可能有以下三种情况:(1)免疫缺陷患者感染新冠病毒后,在体内经历了较长时间的进化累积了大量突变,通过偶然机会传播;(2)某种动物群体感染新冠病毒,病毒在动物群体传播过程中发生适应性进化,突变速率高于人类,随后溢出传染到人类;(3)该变异株在新冠病毒基因组变异监测落后的国家或地区持续流行了很长时间,由于监测能力不足,其进化的中间代次病毒未能被及时发现。
问:奥密克戎变异株的传播力强吗?
答:目前,全球尚无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播力、致病力和免疫逃逸能力等方面的系统研究数据,但奥密克戎变异株同时具有前4个VOC变异株阿尔法、贝塔、伽玛和德尔塔刺突蛋白的重要氨基酸突变位点,包括增强细胞受体亲和力和病毒复制能力的突变位点。
流行病学和实验室监测数据显示,南非感染奥密克戎变异株病例数明显增加,并部分取代了德尔塔变异株,传播力有待进一步监测研究。
问:奥密克戎变异株对疫苗和抗体药物有影响吗?
答:研究表明,新冠病毒S蛋白若出现K417N、E484A或N501Y突变,提示免疫逃逸能力增强;而奥密克戎变异株同时存在“K417N+E484A+N501Y”三重突变;此外,奥密克戎变异株还存在其他多个可能降低部分单克隆抗体中和活性的突变。突变的叠加可能降低部分抗体药物对奥密克戎变异株的保护效力,对现有疫苗免疫逃逸的能力,有待进一步监测研究。
问:奥密克戎变异株对我国现使用的核酸检测试剂是否有影响?
答:对奥密克戎变异株的基因组分析显示,其突变位点不影响我国主流核酸检测试剂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奥密克戎变异株突变的位点主要集中在S蛋白基因的高变异区,并不位于我国第八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公布的核酸检测试剂引物和探针靶标区域。但南非多个实验室的数据提示,对于检测靶标为S基因的核酸检测试剂,可能无法有效检出奥密克戎变异株的S基因。
问:有关国家和地区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答:鉴于奥密克戎变异株在南非的快速流行趋势,包括美国、英国、欧盟、俄罗斯、以色列、我国台湾和香港等在内的多个国家和地区纷纷限制来自非洲南部的旅客入境。
问:世卫组织应对奥密克戎变异株的建议是什么?
答:世卫组织建议各国加强新冠病毒的监测、报告与研究工作,采取有效的公共卫生措施阻断病毒传播;建议个人采取的有效预防感染措施,包括公共场所至少保持1米距离、佩戴口罩、开窗通风、保持手清洁、对着肘部或纸巾咳嗽或打喷嚏、接种疫苗等,同时避免去通风不良或拥挤的地方。与其他变异株相比,目前尚不确定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播力、致病性和免疫逃逸能力是否更强,相关研究在未来的几周内将得到初步结果。但目前已知的是,所有变异株都可能导致重症或死亡,因此预防病毒传播始终是关键,新冠疫苗对减少重症和死亡仍然有效。光明日报 – 文章
三问“奥密克戎”:有超多突变就是“超级病毒”吗?
凭借在关键蛋白上的30多个突变氨基酸,新冠病毒变异株“奥密克戎”一经报告,很快被世卫组织定为“要犯”(VOC)。
新冠毒株“奥密克戎”的位点突变数“陡涨”,超多突变究竟从哪里来?变化会不会成为“超级突变”?疫苗、药物还有效吗?
带着对“奥密克戎”的三问,科技日报独家采访了北京化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中国—世界卫生组织新冠病毒溯源联合研究专家团队动物与环境组中方组长童贻刚。
一问:超多突变从哪里来?
“病毒的变异都有一定的频率和速度。”童贻刚解释,相较于易变的流感病毒,新冠病毒由于存在“纠错”机制,频率和速度稍慢。
什么是“纠错”机制?就是病毒在进行增殖时,会根据“亲代”的RNA链一一配对,如果“配”错了,会被“纠错”机制发现:抄得不对,重写!这样产生的下一代病毒的序列就会大致上和上一代相同,不会错误那么多。
“如果与新冠病毒的复制功能、校正功能相关的蛋白发生了改变,那么它的纠错机制被削弱,就可能会导致更多突变。”童贻刚推测,如果“奥密克戎”变异株真的是加速变异了,病毒复制酶RdRp(RNA依赖的RNA聚合酶)或者复制校正蛋白nsp14等可能发生了某种变化。
“新冠病毒复制的核心机制是不是发生了变化还需要进一步验证。”童贻刚说,如果“奥密克戎”毒株在后期的传播过程中变异速度在增加,人们看到更多的突变,就说明复制机制确实发生了变化。
对于国外有专家推测“奥密克戎”是从艾滋病患者体内进化而来的判断,童贻刚表示认可。他解释,免疫缺陷患者体内对病毒的压制和选择能力弱,并且感染可能持续存在,病毒产生的各种突变都可能会被保留下来,越积越多最终形成了包含大量突变的变异株。
二问:超多突变会让病毒更厉害吗?
既然是由于错配积累和选择压力小造成的大量突变,那么就不难理解“奥密克戎”的超多突变并非都关键。
“有些位点的变异是随机的,没有太大意义,有些位点的变异可能会让它致病性更弱,有些可能会增强其致病性。”童贻刚解释,这些都需要后续的临床实践来证明,也可以在细胞、动物等水平来验证一个毒株的致病性,但目前来说还没有相关的科学研究。
“目前看,感染能力确实增强了。”童贻刚说,例如,学界比较关注的N501Y突变,会使得病毒S蛋白与人体细胞ACEⅡ受体结合力更强,好比钥匙的齿纹更符合锁眼了。
科技日报记者查询资料发现,该突变在阿尔法、贝塔、伽马、德尔塔毒株中都存在。此外,多种突变株也共同存在一种与膜融合相关的突变D614G,能够促进病毒更容易与人体细胞膜融合,此次也出现在“奥密克戎”中。
关于其他的突变或者突变组合会给“奥密克戎”带来哪些特性,需要更进一步的追踪研究。
也有不少突变会带来削弱的效果。例如,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王佑春团队去年在《细胞》杂志上发表的一篇论文显示,一些突变体的传染性降低,比如V341I、D405V、V503F、P521S等,而在N331和N343位点氨基酸糖基化的缺失将大大降低病毒感染性。
总的看来,“突变多和病毒变厉害没有必然联系。”童贻刚说。
三问:疫苗和药物还能有效吗?
在 “奥密克戎”的变异位点中,E484A也引发广泛关注。
“484位点的变异比较关键是因为它可能会给病毒带来逃避中和抗体的能力。”童贻刚说,基于此前的研究,这个地方单点突变即可不同程度逃逸多种单克隆抗体的中和作用,这意味着一些有针对性设计的疫苗或中和抗体药物的作用效果或许会减弱。
会不会导致现有、在研的药物或者疫苗失效呢?
“药物的作用机制很多,并非都与S蛋白相关。”童贻刚说,相较而言,化学药受到的影响会小一些。
疫苗方面,童贻刚表示,体内的抗体种类很多,如果病毒的S蛋白结构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就可能需要一个新结构的抗体来有效中和它。
在此前的***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国药集团中国生物首席科学家张云涛表示,灭活疫苗含有病毒的抗原成分较多,相对来说保护的广谱性更好,对变异耐受性会更好一些。可见,灭活疫苗产生的抗体更加多样化,而保持高滴度的抗体,仍旧是避免病毒感染的有效手段。
“第三针、第四针疫苗之后中和抗体会几十倍提高,之后需要多久打一次疫苗,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试验证明。”童贻刚说。
来源:科技日报
三问“奥密克戎”:有超多突变就是“超级病毒”吗?
#连云港头条#《疫情防控小知识:“奥密克绒”通过?人和物风险传播和输》
新病毒命名为“奥密克绒”,病毒传染在未来1—2年可能成为“常态化”。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奥密克绒”通过?人和物风险传播和输入风险逐渐加大。奥密克戎是一种新冠病毒B.1.1.529变异株,同时具有VOC变异株Alpha(阿尔法)、Beta(贝塔)、Gamma(伽玛)和Delta(德尔塔)刺突蛋白的重要氨基酸突变位点,包括增强细胞受体亲和力、病毒复制能力的突变位点。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229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