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霉素氨基酸
不是所有的霉菌都是有害的,很多霉菌可以促进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还有青霉素可以杀菌
今天我们就谈到这里

护士的细心及认真,关键时刻能救命,看看下面的案例……
2018年12月18日上海头孢过敏致死案引起医疗界对此类事件的重视,也让我想起前不久发生的一件差点造成”医疗事故”的头孢输液事件,当事人输头孢后疑似引发过敏性休克,短短90分钟不到便抢救无效死亡。
案例回顾
一名58岁诊断为横结肠癌的女性患者,行”腹腔镜下横结肠癌根治术”后安返病房,术后管床医生开常规医嘱”安可欣1.5g+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静脉输液(免皮试)BID。
双人核对药物后,我将配好的安可欣组液携至患者床旁执行医嘱。
核对患者信息时,我看见患者电子床头卡上显示过敏(青霉素、头孢类、氨基酸),床头挂有红色过敏牌,手腕带上有红色过敏标识,同样写着(青霉素、头孢类、氨基酸)。

然而,安可欣药品成分就是注射用头孢呋辛钠,是管床医生开错医嘱?或是护士入院评估错误,患者并没有头孢类过敏?还是安可欣并不是头孢类抗生素?
“患者家属,某某阿姨有对什么药物过敏吗?”
“我妈对青霉素、头孢类和氨基酸过敏。”
我马上将配好的安可欣组液拿回配置室,询问值班医生。
“安可欣是否属于头孢类抗生素?”
“安可欣是头孢类抗生素。”
“45床横结肠癌患者是头孢过敏,管床医生开医嘱用安可欣,你赶紧处理一下。”
值班医生马上去病房跟患者家属再次确认,回到配置室告知我将安可欣组液丢掉,用一种劫后余生的语气跟我说”太感谢你了,幸亏你发现了,要不然就会造成医疗事故了!”
那一刻,我感到的不是庆幸,而是后脊背发凉,很后怕!
我马上翻阅患者的病历,入院记录显示”患者无药物过敏史”,而患者的入院评估单显示”青霉素、头孢类、氨基酸”过敏,这就解释了整个事件发生的起始。
无独有偶,2011年7月,王老太的五个子女共同起诉医院,称当天就诊时,母亲看完呼吸科和中医科后到了急诊室,接诊医生只简单问了两句,就给她开了头孢曲松钠(罗氏芬),在处方上写了”免皮试”。
护士输上该药约半分钟左右,母亲就突发神志丧失、呼吸心跳停止的危急状况,后经抢救无效去世。
见微知著,头孢过敏的后果非常严重,随后,我将整个事件向护长报告,反思在临床工作中,我们护士要如何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
面对头孢过敏,防大于治
1、过敏史患者入院时,接诊护士在入院评估单、电子床头卡、手腕带上,做好过敏标识,记录过敏药物名称,患者床头挂红色过敏牌,并交班给管床护士;
2、病历夹表面贴患者过敏记录卡;
3、医生办公室和配置室应配有白色黑板,罗列过敏史患者的过敏详情;
4、接诊护士通知管床医生接诊病人时,应特别指出患者过敏史;
5、护士审核易致敏类药物医嘱时,多花几秒查看患者的病历和入院评估,有无药物过敏史,提醒医生是否需要做皮试;
6、护士在执行易致敏类药物医嘱时,多问一句患者有无药物过敏史,并且在药物输液过程时,告知患者及家属注意事项,多巡视患者。
7、护士应随时更新药物知识,加强药理知识学习;
8、科室备有过敏抢救流程卡和过敏抢救箱,并定期演示药物过敏抢救过程。
头孢类抗生素应用注意事项
1. 禁用于对任何一种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有过敏史及有青霉素过敏性休克史的患者;
2. 头孢类抗生素没有明确要求做皮试,但是为了安全,临床应用的时候,建议常规做皮试;
3. 用药前必须详细询问患者先前有否对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或其他药物的过敏史;
有青霉素类、其他β内酰胺类及其他药物过敏史的患者,有明确应用指征时应谨慎使用本类药物;
在用药过程中一旦发生过敏反应,须立即停药。如发生过敏性休克,须立即就地抢救并予以肾上腺素等相关治疗;
4. 本类药物多数主要经肾脏排泄,中度以上肾功能不全患者应根据肾功能适当调整剂量。中度以上肝功能减退时,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可能需要调整剂量;
5.氨基糖苷类和第一代头孢菌素注射剂合用可能加重前者的肾毒性,应注意监测肾功能;
6. 头孢哌酮可导致低凝血酶原血症或出血,合用维生素K可预防出血;本药亦可引起戒酒硫样反应。用药期间及治疗结束后72小时内应避免摄入含酒精饮料;
抗生素就像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治愈,也可以致命。护士在临床工作中,应随时保持警惕性,多看多问多观察,以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
封面图由璧山区人民医院胡悦建提供,图文无关
护士“多嘴”问一句,挽救了一名医生,更救了一条人命!,护士对患者说,今天我们就谈到这里
这14类药物可能引起睡眠障碍,值得注意
1抗菌药物
在抗菌药物中,以喹诺酮类药物为多。其原因可能是喹诺酮类药物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抑制γ-氨基丁酸(GABA)与其受体结合,这也可能是导致睡眠障碍的原因。
GABA是一种能促进大脑快速传递的氨基酸,会对大脑产生一种强有力的镇定(抑制)效果,可减轻忧虑,创造出有利于睡眠的生物化学环境,并且对睡眠状态下的大脑脑电波的形式起到保护作用。
有文献报道,大部分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多在短时间内发生,尤其要注意首次用药在30min内患者的临床反应,同时要注意滴速的控制,如左氧氟沙星100mL液滴注时间应不少于60min,滴速过快易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此外,头孢曲松舒巴坦、头孢哌酮钠、阿奇霉素、林可霉素、罗红霉素、青霉素、克拉霉素,抗病毒药物如利巴韦林,抗真菌药物如酮康唑,喹诺酮类药物如氟罗沙星、加替沙星、环丙沙星、氟氧沙星等均被报道可引起睡眠异常等不良反应。
2精神系统药物
精神药物所致睡眠障碍同样较多。如利培酮,发生神经病性障碍不良反应率较高,患者可表现为失眠,这种不良反应可通过调整用药时间降低失眠情况的发生。
唑吡坦的不良反应往往与剂量有一定的相关性,尤其是在老年人中,主要表现为神经系统的药品不良反应以及跌倒骨折风险。
此外,利培酮、托吡酯、阿普唑仑、卡马西平、氯硝西泮均有文献报道,可引起睡眠障碍等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
3呼吸系统药物
呼吸系统药物中,孟鲁司特钠作为一种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可用于鼻炎、哮喘等过敏性疾病的治疗。
睡眠异常是其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一般在服用孟鲁司特钠后即可出现,少数患者也可出现在服药较长时间后。
复方甘草口服溶液、二羟丙茶碱亦可引起睡眠异常。
4循环系统药物
循环系统药物,包括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胺碘酮、卡托普利、普罗帕酮、注射用环磷酰苷葡胺均有被文献报道可导致睡眠障碍。
普罗帕酮作为一种抗心律失常药物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有文献报道,单次剂量过大,超过一次顿服600mg的剂量,就易导致嗜睡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5中药制剂
一些中药及其制剂如银杏叶提取物,在临床中被广泛应用于冠状动脉缺血性疾病,亦同样发生于老年患者中,可能于其适应证与中老年患者常见病症有关。
虽说明书中未提及该药有睡眠障碍不良反应的发生,但文献中有此类报道。由于中药制剂成分复杂,因此建议临床中在使用银杏叶制剂时,需注意其溶媒的选择、滴注的速度以及疗程等情况,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6消化系统药物
消化系统药物如西咪替丁是一种H2受体拮抗剂,可抑制胃酸分泌。但其可通过血脑屏障,有一定的中枢神经系统反应。
此外,老年患者由于肾功能减退,对西咪替丁的清除率减慢,可导致血压浓度升高,更容易发生神经毒性反应。
7血液系统药物
血液系统药物,如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是利用基因重组技术生产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在临床中主要用于促进骨髓移植后中性粒细胞计数增加。其不良反应包括产生倦怠感、头痛等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
8镇痛药物
如曲马多、氯芬待因(中枢型弱阿片类镇痛药),用于各种疼痛,如癌症疼痛,骨折或各种术后疼痛、牙痛、关节痛、神经痛等。
在过量服用后,可导致昏迷、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
9内分泌系统药物
内分泌科常用药物,如地塞米松、鲑鱼降钙素(用于骨质疏松症等),均有文献报告可导致睡眠障碍等。
10抗过敏药物
曾有文献报道,1例患儿21d,3.5kg,因误服阿司咪唑剂量2.5mg而导致睡眠障碍。阿司咪唑说明书中用法用量项写明该药用于12岁以上儿童及成人,每日一次,每次3 mg,且不宜超过推荐剂量服用。
阿司咪唑作为一种新型组胺H1受体拮抗剂,用于慢性荨麻疹、枯草热、季节性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膜炎、过敏性哮喘等的治疗。
特应性皮炎常好发于儿童,大多数于婴儿期发病,保湿润肤是治疗的基础,目前关于抗组胺药治疗特应性皮炎的随机对照研究显示,其对特应性皮炎相关的瘙痒有效性尚不能确定。
在缓解抗过敏症状方面,疗效的个体差异较大,应综合评估患者具体情况再行决定。
11维生素类药物
谷维素,主要作用于间脑的自主神经系统与内分泌中枢,能调整自主神经功能,减少内分泌平衡障碍,改善精神神经失调症状。
但当剂量使用不当时,亦可导致睡眠异常。
12驱虫药
左旋咪唑,是一种广谱驱肠虫药,主要用于驱蛔虫及钩虫。
其不良反应包括头晕、嗜睡、乏力等不良反应,但在停药后常能自行缓解。
13解毒剂
氯解磷定,作为一种胆碱酯酶复活剂,为有机磷酸酯类解毒药。
其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嗜睡,用量过大、过快可导致呼吸抑制。
14其他
其他药物,如氨酚伪麻美芬片II/氨麻苯美片(日用片I),均有文献报道可导致患者在服用后出现睡眠异常表现。——《学习睡觉:心理治疗师教你摆脱失眠的折磨》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20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