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疼打完氨基酸好了
维生素C能治疗糖尿病吗?维生素B2能治疗偏头痛吗?维生素B6和B12能治疗H型高血压吗?
维生素C又名抗坏血酸,是人体必需的水溶性维生素,参与氨基酸代谢、神经递质的合成、胶原蛋白和组织细胞间质的合成。可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加速血液的凝固,刺激凝血功能,促进铁在肠内吸收,促使血脂下降,增加对感染的抵抗力,参与解毒功能,且有抗组胺的作用及阻止致癌物质(亚硝胺)生成的作用。用于维生素C缺乏症的预防及治疗,如急慢性传染病时,消耗量增加,宜适当补充。病后恢复期,创伤愈合不良者,也应适当补充。用于肝硬化、急性肝炎和砷、汞、铅、苯等慢性中毒时的肝脏损害。
控制饮食、控制血压和血脂、坚持运动、保持匀称的体型是预防糖尿病的有效方法。维生素C是一种抗氧化剂,可对抗机体内的氧化应激反应,清除氧自由基,阻止自由基破坏DNA、蛋白质和脂肪酸,有研究发现,每日摄入200mg维生素C,可以降低糖尿病的风险。鲜枣、猕猴桃、火龙果、番石榴、青椒、芥菜、菜花、大白菜、番茄等果蔬富含维生素C,是饮食补充维生素C的首选。
此外,还有研究发现,每日摄入1000mg维生素C,可改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还能降低血压和血脂,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这可能是由于维生素C与葡萄糖具有相似的结构,可以竞争性抑制葡萄糖吸收,但是需要注意,1000mg维生素C剂量较大,无论饮食、保健品还是药物,都可能会引起不良事件,应该遵医嘱谨慎使用。
维生素B2又名核黄素,是人体必需的水溶性维生素,广泛存在于乳类、鱼类、肉类、绿叶蔬菜及谷麦中,烹饪中容易损失。维生素B2是体内黄素酶类辅基的组成部分,可参与糖、脂肪、蛋白质和核酸的代谢,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如指甲、皮肤和毛发的正常生长,影响人体对铁的吸收,维持正常的视觉功能,并可激活维生素B6,将色氨酸转化为烟酸,可能与维持红细胞的完整性有关。适用于防治维生素B2缺乏所致的口角炎、唇干裂、舌炎、阴囊炎、角膜血管化、结膜炎、脂溢性皮炎等。
维生素B2可促进细胞内氧化-还原反应,维持线粒体的正常功能,能减少偏头痛的发作频率,用于偏头痛的预防性治疗,推荐剂量为400mg/日,宜从小剂量起始,逐步增加至最佳有效剂量。
维生素B6又名吡哆醇,是人体必需的水溶性维生素,广泛存在于肉类、全谷、蔬菜、坚果等食物中,烹饪中仅少量损失。维生素B6与ATP在体内经酶的作用转化成具有生理活性的磷酸吡哆醛和磷酸吡多胺,它是某些氨基酸的氨基转移酶、脱羧酶和消化酶的辅酶,对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的各种代谢功能起作用,如参与脑中抑制性递质γ-氨基丁酸的产生及色氨酸转化为烟酸的过程,并与白细胞、血红蛋白的生成有关。适用于防治因大量或长期服用异烟肼、肼屈嗪等引起的周围神经炎、失眠、不安,减轻抗癌药和放射治疗引起的恶心、呕吐或妊娠呕吐等,可能还有助于白细胞减少症。
维生素B12又名钴胺素,是一种含钴的红色化合物,广泛存在于动物内脏、肉类、蛋类、奶类等食物中,烹饪中会有所损失。维生素B12需转化为甲钴胺和辅酶B12后才具有活性,甲钴胺通过促进神经细胞内核酸和蛋白质以及神经髓鞘的合成,修复受损伤的周围神经。维生素B12缺乏时,可导致甲基丙二酸排泄增加和脂肪酸代谢异常,这很可能是神经系统病变的原因之一。适用于巨幼细胞贫血和多发性周围神经炎、神经痛、神经萎缩等神经系统疾病。
同型半胱氨酸是蛋氨酸的中间代谢产物,是一种毒性氨基酸,它可以引起氧化应激反应,促进血栓形成,损害血管内皮细胞,升高血脂,并可活化血管紧张素转化酶,促进血管紧张素II的产生,从而促进高血压的形成和发展,最终引起血管增生和动脉粥样硬化。H型高血压即高血压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cy≥10μmol/L),H型高血压患者脑卒中和冠心病的发病率显著增加,因此,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增高是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同型半胱氨酸在体内有两条主要代谢途径,一条代谢途径是在维生素B6和胱硫醚β-合成酶的协助下,转变为无毒的半胱氨酸,另一条代谢途径是在叶酸和维生素B12的调控下,转化为甲硫氨酸,最终通过肾脏经尿液排出体外,从而达到降低血中同型半胱氨酸的目的,因此,血液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可能反映了缺乏叶酸、维生素B6和维生素B12,叶酸是主要决定因素,而维生素B6和维生素B12是较弱的决定因素。因此,推荐高血压伴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患者每天服用叶酸0.8mg,同时可以配合服用维生素B6 (10mg)和维生素B12(0.4mg)。#健康明星计划# #谣零零计划#
输“代血浆”丧命!滥用“代血浆”和氨基酸注射液危害有目共睹,基层医生千万别乱用
【点击右上角加’关注’,全国产经信息不错过】

特约撰稿人 / 梅松政
大多数基层医生对“代血浆(右旋糖酐葡萄糖注射液)”和氨基酸注射液并不陌生,甚至有很多基层医生曾为病人使用过。但是,从专业角度来说,滥用“代血浆”和氨基酸注射液的危害是存在的,也是有目共睹的。
案例
去年正月初五,一名年过八旬的村民不慎摔倒致右肩关节脱臼,到卫生院检查,除脱臼外身体并无大碍,医生建议其进行肩关节复位后回家调养。
回家后第二天,该村民儿子执意要跟他输“补液”,说其“身体虚弱,经不起伤,影响肩关节脱臼愈合。”躺在床上的老人接受了儿子好意。
其没学过医的儿子自行到药店购买了右旋糖酐葡萄糖注射液(俗称“代血浆”)、氨基酸注射液为其输注。先输完500毫升氨基酸注射液,没任何不适。
当接着输上“代血浆”约200毫升时,老人突感胸闷、心慌,不断自己捶胸部。大约10分钟后,老人进入昏迷、模糊状态,在家人手忙脚乱中,约半小时后,永远地离开了人世。
无独有偶,几年前,某地曾有一名年过花甲乡村医生,将参麦注射液兑入“代血浆”中给一村民输注时发生输液意外,患者最终失去了生命,该乡村医生因此被相关部门取消了行医资格,并承担相关责任。
“代血浆”是什么
在基层,有的医务人员基础知识薄弱,对一些药品知识掌握不够,甚至有的医生认为,“代血浆”是红色的,就是补血药。
一旦病人有虚弱表现,就给予运用“代血浆”、氨基酸注射液等。甚至有乡村医生在“代血浆”中加入其它药品为病人输注的现象。多年前,就曾有乡村医生在“代血浆”中加入头孢唑林钠为病人输注,导致病人当场死亡。
实际上,右旋糖酐葡萄糖注射液为血容量扩充剂,说明书中不良反应和注意一栏明确规定:
1. 偶有发热、荨麻疹、血压降低、呼吸困难、胸闷、血尿等不良反应。
2. 用量过大,可致贫血、低血浆蛋白和凝血时间延长等现象,急救大出血时,最好能与全血并用。
3. 本品利尿作用较强,故不宜用于肾病病人。
4.血小板减少症、出血性疾病病人禁用,心功能不全病人慎用。这充分说明,不当运用“代血浆”风险比较高,若是将“代血浆”当作补药泛滥输注,其风险不言而喻。
氨基酸注射液并非万能补药
氨基酸注射液最常用的是含有18种氨基酸的注射液,常用于低蛋白血症,也可用于蛋白质摄入不足、吸收障碍等导致氨基酸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的患者,以及改善手术后病人的营养状况。
从医药角度来说,氨基酸注射液并非万能补药。其说明书中明确规定,滴注过快可引起恶心、呕吐、胸闷、心悸、发冷、发热或头痛等不良反应,还可能导致疹样过敏反应;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肝昏迷、严重尿毒症患者以及氨基酸代谢障碍等患者禁用;严重酸中毒、充血型心力衰竭慎用。
然而,有很多村民对医学知识了解甚少,误认为氨基酸注射液就是万能补药,甚至把它看作是提高免疫力、增强体质的药物,有的外出务工子女甚至在外地购买氨基酸注射液带回来,给长辈输注“强身健体”。从专业角度来说,这是存在比较大风险的一种“孝敬”。
静脉输注右旋糖酐葡萄糖注射液、氨基酸注射液
一定注意这些
1. 严格按照适应症运用,切勿盲目使用;
2. 使用前详细询问患者过敏史、既往史、其他疾病情况等
如果询问不详,容易在运用过程中发生过敏反应、加重基础疾病等危及患者生命健康,到时候后悔莫及;
3. 严格控制滴速
这是很多基层医生容易忽视的问题,特别是那些平时身体健康者,有的医生心存侥幸心理,很容易因为输注过快而引发危及生命健康的后果;
4. 严禁勾兑其它药物
凡肌注或静脉注射类药物,都有发生过敏反应的可能,无非比例大小而已。若盲目在同一个容器内使用2种及以上药物,一旦不幸发生过敏性反应,很容易误导医生对过敏源的判断。况且,对静脉用药配伍本身有严谨的配伍标准、禁忌等。
5. 一定要具备抢救输液反应的设施
以防万一发生不良反应时,有应急抢救措施。
6. 学会拒绝
这是基层医生很容易忽视的话题,总是满足一些“没病输液补补”的需求,殊不知,每一次静脉穿刺都相当于一次小手术,每一次静脉用药都存在风险。
特别是有的村民自行购买药物,要求医生为其输注者,更应当学会拒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自基层医师公社,所发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全国产经平台****:010-65367702,邮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输“代血浆”丧命!滥用“代血浆”和氨基酸注射液危害有目共睹,基层医生千万别乱用
关于L半胱氨酸可以减轻酒醉的研究是真的么? 有些人不认可。
前段时间我给大家介绍过这个研究…
这个研究是由东芬兰大学和赫尔辛基大学的科学家发表的,他们说氨基酸L-半胱氨酸是必需品。
研究人员写道:“ L-半胱氨酸可预防或减轻宿醉,恶心,头痛,压力和焦虑。” “对于宿醉恶心和头痛,L-半胱氨酸剂量为1,200 mg,压力和焦虑已经达到600 mg,结果显而易见。L-半胱氨酸将减少第二天喝酒而没有宿醉症状或出现以下症状:恶心,头痛,压力和焦虑。” “总的来说,L-半胱氨酸的这些作用是独特的,并且似乎在预防或减轻这些有害症状以及减少酒精成瘾的风险方面具有未来。”
但是据彭博社报道,这项研究是由生产补充L-半胱氨酸的Catapult Cat Oy资助的,该报告还报告说不可能进行更大的样本量,因为许多受试者不能在规定的时限内饮酒。
最近有的专家研究了LAC半胱氨酸的类似物NAC的使用,并发现它无效。
另一位专家说 “有大量的传闻报道,这类化合物是有效的,并且基于目前对宿醉病理的了解-宿醉是免疫反应的结果,遗传因素起着重要作用-遗传因素很可能在个人是否会发现他们有效方面发挥作用,L-半胱氨酸可能有助于人体更有效地处理酒精”
虽然我们还没有找到解决宿醉问题的灵丹妙药,而且免疫系统和酒精代谢是最大的因素,但我们从来没有可能找到灵丹妙药,宿醉还受到吸烟,跳舞,睡觉,饮食,年龄增长等所有因素的影响。等等,这是任何产品都无能为力的。
看来,最好还是少喝为妙。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182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