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基酸的分解温度
氨基酸对禽类的作用
家禽“蛋白质-氨基酸”辩证关系及缺乏症防治
陈宏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会理县农业农村(615100)
蛋白质是构成家禽机体(器官组织)的基本物质,是动物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也是体内各种酶、激素、抗体的重要组成物质。具体而言,家禽的肌肉、神经、皮肤、血液、腺体、精液、毛发、角、喙及结缔组织等都是由蛋白质构成,其中肌肉、肝、脾等重要器官的蛋白质(干物质)含量占比达80%以上,禽蛋中蛋白质含量甚至更高。天然蛋白质(植物性、动物性)被家禽食入后,经消化系统一系列分解转化作用生成多种能够被身体吸收利用的氨基酸,氨基酸是构成家禽及所有动物机体蛋白的基础物质。天然蛋白被动物摄入后经分解转化为氨基酸,氨基酸经进一步转化并合成动物自体蛋白。所以,蛋白质的营养本质上是氨基酸的营养,动物营养学习惯将蛋白质与氨基酸营养相提并论。
平衡关系
家禽自体蛋白合成所需的氨基酸多达20余种,包括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两种。①必需氨基酸。是家禽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极慢、数量极少、不足以满足家禽生产(生长发育/繁殖)正常需求的部分,必须由饲料足量、平衡供给。不同日龄、生长阶段的家禽对氨基酸的需求量不尽相同,一般中大家禽必需的氨基酸包括“赖氨酸、蛋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异亮氦酸、缬氨酸、苏氨酸、组氨酸、精氨酸”等10种,低龄雏禽还需酌情补给甘氨酸、胱氨酸、酪氨酸。②非必需氨基酸。“酪氨酸、谷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脯氨酸”等非必需氨基酸在禽体内合成较多且需量较少,主要由摄入饲料中的含氮物在体内合成或由其他氨基酸转化而来。因此在饮水和饲料足量供应的条件下,家禽身体可自主合成利用、调衡非必需氨基酸需量。③平衡与互补。家禽摄入蛋白质的品质与必需氨基酸中任何一种氨基酸不足都会制约体内蛋白质的合成,并导致其他氨基酸的浪费,所以配制禽料时务必注意合理控制氨基酸的种类、数量及比例。实践中,家禽对几种限制性氨基酸不可或缺,而不同配方饲料中添加的蛋白质中必需氨基酸的含量不尽相同,植物蛋白中限制性氨基酸较少,而动物性蛋白中必需氨基酸组成较完善且含量较高,尤其是蛋氨酸、赖氨酸含量较高。所以,禽料配制要力求饲料种类多样化,必要时应适量补充部分动物性蛋白质饲料或添加人工合成氨基酸,以保证氨基酸的平衡。譬如:家禽批量出现生长发育滞缓、体重异常下降、羽毛发育不良且暗淡无光泽时,就要注意及时调整饲料蛋白、必需氨基酸的添加比。
家禽缺乏蛋白质氨基酸的危害
当家禽饲料中粗蛋白、动物蛋白长期缺乏,或体内氨基酸的分解、转化利用在病理状态下受到影响时,限制性氨基酸(赖氨酸、蛋氨酸、色氨酸)会对动物体内利用其他氨基酸合成蛋白质的过程产生明显的限制和制约,长期缺乏时可引起动物明显的生理及代谢机能紊乱,以致其他氨基酸不能正常发挥合成蛋白作用,而是在体内分解后随尿液排出体外。实践中,营养失衡突出表现为:摄入蛋白质过量时,多余的蛋白质转化为能量,造成蛋白质的浪费及饲料成本增加,严重超标会引起家禽营养代谢病(通风)、蛋白中毒及异常死亡;蛋白(氨基酸)摄入量长期不足时,家禽生长发育明显抑制,久之可造成严重营养不良及贫血、重点免疫脏器损伤(肝、肾)及免疫力下降等。
主要病因
病原性因素
现代规模化、全封闭(舍饲)养殖模式极不利于常见传染病防控,同一圈舍(栏舍)内密集型饲养家畜禽存在极大的群内水平传染隐患,并由于光照、运动、自由采食等大量动物福利被剥夺,家畜禽整群处于高度应激状态,再加之外感六淫六邪、环境污染、饲养管理不善等各种不良应激源综合作用,动物的体质及免疫力不断下降,家禽类四季常见高发的病毒病(温和性禽流感、病毒性感冒、新城疫)、细菌病(大肠杆菌病、沙门氏菌病、支原体病、葡萄球菌病)、寄生虫病(肠道蠕虫病、原虫病)等原发病的感染风险无限增大。临床上家禽四季常见病与营养缺乏症之间互为诱导因素、互为促进因素,患病必然导致蛋白质、氨基酸等重点营养物质吸收消化不全、转化利用不充分,而蛋白质、氨基酸等动物必需的营养物质长期缺乏或配比不当,则容易引起健康动物的体质及免疫力下降,疾病是体内蛋白质、氨基酸合成利用的重要影响因素。
非病原性因素
主要是家禽饲料中的蛋白质、氨基酸、矿物质、维生素等动物必需的营养元素长期含量不足或配比不当时容易引起营养缺乏综合征。譬如:农村习惯采用谷物及糠麸类营养较为单一饲料直接投喂家禽,其中就缺少蛋氨酸、赖氨酸,长期使用这种营养不全的日粮就容易引发本病;30-40日龄以内雏禽单纯性使用稻米、玉米破碎粒喂养,或使用成年家禽饲料喂养,久之有引发本病的风险;随鸡的日龄增长、生长发育变化,其饲料配方长期固定不变也会引起蛋白质、氨基酸的缺乏症;长期饲喂限制性氨基酸较为缺乏的玉米、高粱、糠麸等品种单一的饲料,导致其他氨基酸也无法得到完全利用而引起营养缺乏症;甘氨酸一般在禽体内可以自主合成,但在低龄雏禽体内合成较慢,不能满足雏禽生长旺盛期的正常需要,故雏禽日粮中未及时补充甘氨酸即可能引发本病。此外,某些氨基酸之间的颉颃作用、转化关系等考虑不周,也可造成某些氨基酸的缺乏。
临床症状及诊断
症状
以雏禽最为明显,日粮中蛋白质和氨基酸长期缺乏时,病禽表现为生长发育滞缓,羽毛发育不良且松乱无光泽,肢体虚弱无力,精神沉郁,食欲不良或至完全废绝,多呈畏寒扎堆状;血象检查可见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低、皮下局部水肿、红细胞总数和血红蛋白下降(贫血)等。中大家禽亦有上述症状表现,病禽多呈渐进式消瘦及贫血,产蛋禽产蛋量下降或完全停产;公禽繁殖性能显著下降,其精子活力较差,受精率和孵化率都明显降低。最普遍的症状表现是血液中的白蛋白和球蛋白含量下降,病禽的免疫力极其低下,常继发或并发内外源性感染、加重病情而导致衰竭死亡。剖解变化:主见皮下、肌肉组织严重脱水及贫血,皮下仅有少量脂肪或脂肪完全消失,局部组织水肿,肌肉苍白呈贫血状且明显萎缩,血液稀薄且凝固不良,胸、腹腔和心包积液,全身脂肪含量极低,心脏冠状脂肪呈冻胶样。
诊断
本病根据生长发育缓慢、消瘦、贫血、生产力下降、脂肪消失、肌肉萎缩、水肿、积液等视诊表现,再综合饲料中蛋白质、氨基酸等重点营养物质分析,即可作出较为准确诊断。必要时配合血象检查发现血液中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红细胞总数和血红蛋白含量均明显下降,此项测定指标也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防治
1.规模化禽场尽量参考国标配方配制与家禽日龄、生长阶段相适应的全价饲料,全面均衡蛋白质(植物性、动物性)、能量物质、氨基酸、矿物质、维生素等动物必需的营养物质。农牧区使用谷物和糠麸的蛋白质含量较少的饲料时,宜适当搭配植物性和动物性蛋白饲料(豆饼、棉籽饼、菜籽饼、鱼粉、血粉、骨肉粉)。推荐家禽常用饲料中蛋白质的配比为:雏鸡和肉用鸡20-21%左右,产蛋鸡14-16%,其中动物性蛋白为3-5%左右。
2.定期检测评价家禽饲料中各种氨基酸是否保持平衡,尽量消除颉颃关系、限制性氨基酸缺乏影响其他氨基酸正常转化利用的影响因素。根据检测结果,及时补充饲料中缺乏的各种氨基酸;消除精氨酸、赖氨酸之间,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之间的颉颃作用,在配制饲料时,有针对性增加缺乏的某一限制性氨基酸,并相应提高同组其他氨基酸的量。
3.养殖过程中注意及时调整饲料配方,合理确定家禽对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准确需量。应根据当前饲养家禽的品种、日龄、种类(肉、蛋禽)、环境温度、日粮能量水平等因素的作出最佳调整,严禁长时间固定使用某一饲料配方。农牧区养殖户应注意主动调整添加动物必需的蛋白质、氨基酸、矿物质、维生素等不足部分,定期投喂瓜果蔬菜等新鲜青绿饲料以补充矿物质、维生素等天然微量元素。
4.定期培训规模养禽场管理人员,强化饲养管理,科学配制和饲喂动物,尽量避免营养供应失衡造成的蛋白质、氨基酸缺乏症。落实生物安全防范、兽医卫生防疫消毒、隔离观察及治疗、病死禽无害化处置、重点病种疫苗程序免疫、四季常见病药物防治等各项工作,以防控病原性引起的蛋白质、氨基酸缺乏症。
5.针对少量或批量发病的禽场、发病群宜采取整群统防统治方案,及时调平纠正当前饲料配方失误、补齐营养缺失部分;整群投喂保健饮处方“黄芪多糖+氟苯尼考+多西环素(混饮、随饮)”以控制继发(并发)感染、有效降低病死率,一般连喂5-10d可发挥良好的内源性感染净化作用。
家禽“蛋白质-氨基酸”辩证关系及缺乏症防治,氨基酸对禽类的作用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17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