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有很多种类,大部分蟹类可以食用。大部分吃得多的都来源于大海或者淡水湖泊区域。但是蟹不是人人都可以吃,要根据身体体质来适当食用,尤其孕妇需禁忌。有人想养螃蟹,但是养蟹赚钱吗养蟹前景如何呢
我国的螃蟹于20世纪90年代初形成产业规模,之后以年均约30000吨的增幅迅猛发展,2006年达到了450000吨,已经成为我国享誉世界、独具特色的水产新兴产业。它经历了由沿海到内地、由天然捞苗到人工生态育苗、由粗养到围网精养这三个极具标志性的发展阶段。我们完全可以自豪地说,我国的河蟹产业无论是产业规模,还是基础理论研究以及养殖实用技术推广,在世界上都是一枝独秀。
但是,我们在蟹业发展的同时却面临着三大尴尬:
一是优质大闸蟹产量所占的比例逐年下降。20世纪90年代进入国内4大河蟹批发市场的成蟹,雌雄平均规格在200克左右的比比皆是,而现在能达到175克就可以独领风骚了。
二是正宗长江大闸蟹品性退化。过去那种“青背白底黄毛金爪”满身光泽的大闸蟹已十分罕见,而体黑肢短爪乌个小的变种河蟹却充斥于市。
三是养蟹单位面积、效益一年不如一年。20世纪90年代湖泊散养河蟹投人与产出比一般在1:5以上,而如今能达到1:3就相当不错了。究其原因,我认为既不是技术上出现了难以突破的瓶颈,也不是受制于市场价格因素的冲击,而是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宏观决策跟不上河蟹产业迅猛发展的步伐,出现了严重的滞后和一些不应该有的偏差。管理也是一门科学。但愿我的一家之言,对读者能有所启发。
我国真正的优质商品蟹只能产于天然湖泊,而不可能产于稻田、池塘等小水面和高密度精养,这是已经被各地养蟹实践所证实了的科学结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湖泊养蟹的前景十分广阔,怎么评估也不会过分。但湖泊养蟹所面临的3大现实又不容乐观:
1、养殖面积趋于饱和
长江流域从东往西数,东太湖围栏养蟹早已到了见缝插针的地步,由于在国计民生中水远比蟹重要,2007年无锡蓝藻一闹影响太大了,证明太湖超负荷养殖明显有悖于以人为本的国策,所以政府势必会对太湖围栏养蟹采取限制措施,以还福于民。塥湖、长荡湖养蟹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达到了饱和,再扩大规模已无潜力可挖。鄱阳湖区因水位落差大,好多外地投资者都乘兴而来,铩羽而归;有名的赤湖资源再好,因与鄱阳湖和长江通连,养蟹效益有限。号称“千湖之省”的湖北省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湖湖有蟹,20000公顷的洪湖早已为辽蟹盘踞,习惯成自然,一时半会你还“赶”它们不走。湖南的情况同湖北一样,湖泊资源退化,河蟹越养越小,辽河蟹与长江蟹为争夺地盘一直在捉对厮杀
2、污染日趋严重
太湖无须再说,安徽的巢湖、江苏的洪泽湖都分别在20世纪80年代和21世纪初期养蟹红火过一阵,它们就像孪生兄弟一样,也都在工业污染的折磨下风光不再。而湖泊投肥养鱼技术的普及,使两湖及内陆地区的湖泊迅速富营养化,湖湖都是臭水,其结果是鲢鳙鱼大丰收河蟹大减产。
3、养殖技术严重滞后
新加入养蟹队伍的不说,就是多年养蟹的“老兵”,如何辨种、投苗、管理和捕捞,都还相当盲目,有的还常闹笑话。试问身处知识经济时代,不懂技术如何养蟹尽管我国河蟹总量年年递增,优质蟹产量却呈萎缩趋势,根源也就在以上三点。
物以稀为贵,市场上劣质蟹产量越多,价格还有可能下跌,而优质大闸蟹的价格仍有向上攀升的市场空间。那么,怎样才能占得这个先机呢可以预见的是:得技术者得天下,有资源者定乾坤。
一、要按时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水产养殖技术培训,可以从培训中学习到很多好经验、新方法、新技术,再运用到自己的养殖生产过程中。
二、要多品种混养。可以在蟹塘中搭配放养花白鲢、鳜鱼及青虾等经济渔类,会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
三、从本地购买蟹种进行养殖,防止外地蟹种因为“水土不服”,影响回补率。
四、不要“跟风”养殖。由于去年大规格蟹价格偏低,中等规格蟹价格相对较高。因此,今年蟹农普遍加大放养量,又从“养大蟹”返回到“大养蟹”的格局。但是老董没有“跟风”,仍然走规格蟹之路,亩放每斤50-60只的扣蟹种650只,养成的螃蟹平均规格达3.5两以上,亩利润高达4800元。
虽然由于目前水源,养殖技术的问题而严重影响了螃蟹的效益,但是如果能够跟随时代的步伐,养蟹也会成为一个热门,养蟹赚钱吗养蟹前景如何就为你介绍到这里。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1252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