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杂种优势是生物界的普遍现象。在美国杂交玉米率先得到突破后,杂交水稻开始成为广大科技人员萌生的又一个新念头。由于水稻是雌雄同花、自花授粉的作物,具有双重性功能,限制了杂种优势利用,无优势论成为一个权威定论。但这一切,在当时,身处偏远地区的袁隆平并不知道。
当袁隆平决定从群体中选择表型良好的变异单株加以培养的系统选育方式后,每天除了上课,他一天到晚都在稻田里,一手拿着放大镜,一手拿着镊子,去观察和挑选种子,拣穗子大、籽粒饱满的。
揣着两个馒头,挎着一个水壶,是他每次下田的标配。他光着头,在烈日下长时间烤晒。当烈日当空时,稻田里的水仿佛被烧开了,热气蒸腾,他就如站在开水里,难受的程度非一般人可以忍受。
功夫不负有心人,当一株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出现在他面前。他努力平静自己狂跳的心,缓慢地接近那株稻子,这株水稻非同一般,株型优异,稻粒超过普通稻穗的一半,他如获至宝。
第二年,他把鹤立鸡群的种子播种在试验田里,一株稻子变成了一千多株,他满怀期待。然而,当禾苗开始抽穗时,他却大失所望,因为鹤立鸡群的老子生出的儿子却一些没出息的,它们有高有矮,参差不齐。
他冷静地查找资料,反复计算和验证,发现鹤立鸡群就是一株天然杂交稻,这些没有出息的第二代就是杂种的后代,符合遗传学说杂交分离现象。他坚信了自己的探索方向:既然有天然杂交稻存在,那就有培育人工杂交稻的希望。
于是他在封闭的环境中,一边艰难找寻遗传学相关资料,一边继续寻找稻田里天然杂交水稻。
春来秋往,年岁更迭,距离发现鹤立鸡群稻株已过四个年头,袁隆平才遇到了生命中的第二株神奇水稻:洞庭早籼。
当他看到这稻株,好半天,都没有吭声,心头一阵阵狂跳,连手里的放大镜都兴奋得颤抖了。他用布条进行标记,激动的手一直都在颤抖。在做完记号后,他仍旧有点不敢相信,于是,又采下花药,来到实验室里,通过五倍的放大镜放大后,再经过高倍显微镜放大,他才终于相信这是事实:天然雄性不育株找到了。
经过前面的摸索和发现,善于总结的袁隆平提出了大胆的蓝图构想:三系法杂交水稻技术路线图。
三系法线路图。
第一步是寻找天然的雄性不育株,这是三系法的基础。
第二步是培育出稻株,与雄性不育系进行杂交,让后代永远能保持雄性不育的性状,即,筛选和培育保持系。
第三步为筛选和培育恢复系,寻找和培育稻株,让这稻株与雄性不育系杂交,让它们的杂种第一代恢复雄性可育的能力,以至于可以自交结实。当后代表现的优势强后,便可以用于大田生产,这样就能发挥水稻的杂种优势利用。
从此,寻觅种子的路上有了理论指导。理论从实践中来,注定是需要再到实践中区去。如果说鹤立鸡群和洞庭早籼是寻找到的天然雄性不育株,那接下来就可以进行第二步筛选和培育了。
袁隆平根据发现的稻株,在农校搞起了盆栽试验园培育。由于时代原因,文革工作组把所有的盆栽稻株搬走并进行捣毁,这是他在探寻种子路上遭遇的第一次破坏。幸好学生机智地偷出了三盆秧苗。这三盆秧苗给痛心的袁隆平新的希望。
为了推进研究,在艰苦的文革环境中,他也悄悄地进行实验。随着时间的推移,政策的变化,袁隆平的实验再次被重视,他根据实验进程,背上行囊,带着助手,开始了南繁育种。
可谁也没有料到,探寻种子的路上遭遇的又一次破坏来了。实验的所有稻株一夜之间不翼而飞。他和学生找遍了学校的每一个角落,在事发后第四天,当把井水抽干后,当拾起那几根奄奄一息的秧苗,他悲痛的心再也抑制不住地颤抖着。这次破坏称为5·18毁苗事件。
从毁苗的程度看,这事件是处心积虑且蓄谋已久的,所以,接踵而来的是无端谣言对袁隆平的诋毁,甚至还有人说他是一个科技骗子。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1252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