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蛔虫病是由猪蛔虫寄生于猪小肠引起的一种线虫病,呈世界性流行,集约化养猪场和散养猪均广泛发生。严重患病的仔猪生长发育停滞,形成僵猪,甚至造成死亡。下面小编就和大家讲讲猪蛔虫病有什么危害,猪蛔虫病如何防治。
猪蛔虫病的危害随着猪只的年龄大小,猪体质的好坏、感染的数量以及蛔虫的发育阶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一般以3~6个月大的猪比较严重。
感染早期,即幼虫移行期间,肺炎症状明显,表现轻微的咳嗽,呼吸加快,食欲减退,体温升高到40℃左右。较为严重的病例,表现精神沉郁、呼吸短促和心跳加快、缺乏食欲,或者食欲时好时坏,有异嗜癖。多喜躺卧,不愿走动,可能经1~2周好转或逐渐虚弱,导致死亡。病猪营养不良,消瘦,贫血,被毛粗乱逆立,有的生长发育受阻,变为僵猪。严重病例,呼吸困难,急促不规律,常伴发沉重而粗厉的咳嗽,如果此时病猪并发流感、猪瘟、猪气喘病疾病时,往往由于蛔虫的幼虫在肺脏的协同作用,而使猪只的病情加剧,导致死亡。此外,病猪表现为渴欲增加、呕吐、流涎、拉稀等症状。此时多喜卧,不愿走动。
如果成虫大量寄生时,常扭转成团导致肠道堵塞,此时病猪表现为剧烈的腹痛,食欲废绝,严重的造成肠壁破裂,若没有及时发现可导致死亡。有时蛔虫进入胆总管,引起胆道蛔虫病,或者进入胰管,堵塞胰管,由此引发胰管和胰脏的疾病。以上情况经常出现,猪初拉稀,体温升高,不吃,以后体温下降,卧地不起,腹部剧烈疼痛,四肢乱蹬,多经4~8d死亡。
病理变化
猪蛔虫病发病初期,小肠粘膜出血,轻度水肿,浆液性渗出,嗜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肝脏出现出血点,肝组织混浊肿胀,脂肪变性,有时出现肝脏局灶性坏死,有时在肝组织中,发现暗红色的幼虫移行后的虫道。幼虫由肺毛细血管进入肺泡时,造成肺组织小点出血,肺表面有大量出血点和暗红色斑点,肺组织致密,导致水肿,肺泡内充满水肿液,肺病变组织沉于水,此时,在肺组织中常可发现大量虫体。后期,肝表面有许多大小不等的白色斑纹,小肠中可发现数量不等的虫体。寄生数量少时,肠道无明显的变化。寄生数量多时,可见有卡他性肠炎,肠粘膜散在出血点或者出血斑,甚至可见溃疡病灶。肠破裂的可见腹膜炎,肠和肠系膜以及腹膜粘连。偶尔可见虫体钻入胆道。虫体钻入胰管,则造成胰管的炎症。
1.减少猪接触感染性虫卵的机会,可大大降低发病率。如猪舍地面改用粪尿分离效果较好的部分地面栏栅隔网结构,收集后的猪粪进行生物发酵处理,目前有生物制品厂专门生产MP发酵菌种,加入搅拌发酵温度可达55-65度,维持7天,能大部分杀灭杂菌和虫卵。
2.猪粪直接进入鱼塘喂鱼循环立体养殖的方法在南方地区十分普遍,由于存在蛔虫卵在水中累积的问题,如果又从这些鱼塘抽水冲洗猪栏,容易造成猪舍的二次污染。
3.蛔虫卵对外界环境有很强的抵抗力,大多数消毒药对虫卵无效,暂时只有热蒸汽和直射阳光能有效杀灭虫卵。蛔虫病感染严重的猪舍,建议空栏后用火焰喷射器消毒,并干燥空栏一段时间再进猪,期间用消毒力较强的烧碱(2%以上)消毒1-2次,效果更好。
4.母猪转入产房前应先用肥皂水清洗全身,产房也要进行彻底的清洁和消毒。
5.定期驱虫。公猪每年至少驱虫二次;母猪怀孕前和产仔前1-2月各驱虫一次,可选用能适用于怀孕母猪的剂型,如芬苯达唑粉制剂;后备母猪在配种前驱虫一次; 仔猪在转入新圈群时驱虫一次; 肉猪3月龄和5月龄各驱虫一次。新引进的猪应驱虫后再和其他猪并群,这样可降低本场猪舍受污染的几率。
6.大部分的驱线虫药对猪蛔虫成虫很有效,但对移行的幼虫效果都较差。资料介绍阿苯达唑比其他本类药物更易从消化道吸收,并在肝脏产生很强的首过效应,其代谢产物“阿苯达唑亚砜”具有抗蠕虫作用,伊维菌素内服易吸收,有厂家生产“阿苯达唑伊维菌素粉”,连用3至5天对猪蛔虫成虫效果好,幼虫也有一定效果。
7.采用全价饲料,加强饲养管理,猪只体质强壮,对寄生虫的抵抗力就强。实践中发现,饲料中缺乏维生素和矿物质时,3月龄的猪的蛔虫感染率会大大增加。
8.增强猪体对寄生虫的免疫作用,这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蛔虫幼虫侵入移行,在寄生部位发生局部抗损伤作用,如免疫活性细胞浸润,释放酶类活性物质等,组织增生或钙化,可一定程度上杀灭幼虫。二是寄生虫可刺激宿主体内网状内皮系统发生 全身性免疫反应,抑制虫体的生长发育繁殖,从而实现对寄生虫生活史的阻断和破坏。
以上就是猪蛔虫病有什么危害,猪蛔虫病如何防治的全部内容了,希望对养殖户秋季防虫有所帮助。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1250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