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鲈学名大口黑鲈,为淡水肉食性鱼类,分类学上属鲈形目,太阳鱼科,原产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密西西比河水系,是一种肉质鲜美、抗病力强、生长迅速、易起捕、适温较广的名贵肉食性鱼类。由于加州鲈的摄食特性,对配合饲料的营养配比要求高,目前多数以投喂冰鲜杂鱼为主,配合投喂颗粒饲料。近年来,广东珠三角地区养殖加州鲈出现一种以体表颜色变黄为主要症状的疾病,通常伴随肝脏脂肪变性、肿大硬化、有类似“橡皮”一样的弹性。发病后商品价值下降,养殖户损失很大,那么在这里就让我们先一起来看看有关加州鲈“黄身”症状病因,加州鲈黄身症的防控措施:
1、发病症状
相对正常的鱼体色、肌肉、鳍条等均未见异常发黄现象,解剖外观有的鱼肝脏略微肿大发白或无明显症状;“黄身”症状的加州鲈体色明显发黄,严重的肌肉、内脏脂肪等也明显发黄,解剖鱼肝脏肿大发硬、有弹性(“橡皮肝”)。其他内脏器官病变均不明显,如图1(图3-1体色相对正常,3-2、3-3为“黄身”症加州鲈)。
2、发病原因
2012-2017年我们对广东中山港口镇,佛山杏坛、九江、西樵镇及江门荷塘镇等主养加州鲈地区发现“黄身”的部分池塘进行了流行情况调查,并结合实验室诊断,结果:
“黄身”鱼极少数有病毒和细菌感染,并非典型的细菌病或病毒病。池塘投喂冰鲜鱼和配合饲料加州鲈均有“黄身”症,投喂变质的冰鲜鱼和低质量的配合饲料“黄身”症的发病率明显升高,发病后转投新鲜冰鲜鱼和高品质配合饲料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加州鲈“黄身”症状主要与营养有关。
“黄身”症加州鲈通常肝脏肿大硬化、有弹性,病理切片可见肝脏严重脂肪变性、空泡化,肝细胞固缩,严重者纤维细胞增生,形成肉芽肿,为典型的脂肪肝症状和脂肪肝后期肝脏坏死、“肝硬化”(如图2);体色相对正常的鱼肝脏病变程度相对较轻,有的也有轻微脂肪肝症状。投喂变质的冰鲜鱼和低质量的配合饲料或投喂量过大等引起加州鲈肝脏脂肪代谢障碍,导致肝细胞脂肪增加、变性形成脂肪肝,池塘水体长期氨氮高等水质问题也会加重脂肪肝。“黄身”可能是肝脏严重病变后,胆汁进入血液循环,引起体色发黄,类似人类的“黄疸性”肝炎。
加州鲈“黄身”症主要是投喂低质饵料或投喂量过大等引起脂肪肝,肝脏严重病变后引起“黄身”,水体有毒有害物质加重发病。养殖过程应注意投喂饵料的选择和内服保肝药物。养殖过程投喂饵料,选择新鲜的冰鲜鱼和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含量适中的全价配合饲料,保证肝脏脂肪的正常代谢(合成、转运),减少脂肪的积累;适量投喂,避免鱼类摄入过量的碳水化合物,不能完全利用,终转化为脂肪,在肝脏沉积形成脂肪肝。
养殖过程中适当拌料内服保肝药物,如内服肉碱(“鱼大四号”)、大蒜粉(“冰鲜宝”)、多种维生素(“营养快线”)等富含抗脂肪肝活性因子的保肝药物,有助于促进脂肪代谢,减少脂肪肝发生,帮助发病鱼恢复正常体色。
切勿滥用杀虫、消毒等有毒有害药物,避免重金属污染及氨氮高等水质问题破坏细胞的正常功能,导致代谢失衡引发脂肪肝。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1244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