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灌浆技术是建筑行业混凝土工程灌浆技术在生态恢复领域的跨行业应用,主要是针对石质堆渣等地表物质呈块状、空隙大、缺少植物生长土壤的矿区废弃地,改善其植被恢复限制性因子的一种技术方式,是对类似地表物质组成区域实现生态修复有效途径。
(一)材料及工艺
生态灌浆技术是将有机质、肥料、保水剂、黏合剂、壤土合理配比后,加水按照一定的比例搅拌成浆状,然后对废弃地的植物生长层进行灌浆、振动、捣实,使块状空隙充盈、填实,达到防渗并稳定块状废弃物的目的,同时为植物生长提供土壤及肥力条件,使植被恢复成为可能。在表层2-3cm的混合材料中加入植被恢复的植物种。
(二)措施功能特点
——生态灌浆能够避免客土下渗和坡面变形,提高渣体表层的稳定性;
——生态灌浆提高了表层渣体的防渗、保水能力,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土壤水分对植被恢复的不利影响;
——生态灌浆为矿区废弃地提供了植物生长的土壤及肥力条件;
——生态灌浆需要借助高压喷射设备完成。
(三)设计与施工
——根据立地条件,对进行边坡整理,并确定最终坡度;
——对坡面进行适度平整,保证灌浆作业的正常实施;
——在坡脚设置围堰拦挡措施,避免下渗泥浆溢流;
——应根据矿区废弃地的立地条件和恢复目标,科学选定植物品种,并合理搭配;
——工程用土,应就地取材;同时根据可利用土壤的特性,调整保水剂、黏合剂的用量;
——施工中注意基材中水的比例不宜过大,否则可能引起坡面滑塌;
——根据植被恢复需要,合理设计、控制灌浆深度,一般要求基本满足30~50cm;
——灌浆实施后,表层采用无纺布或植被毯覆盖,有利于蓄水保墒,促进种子的出苗生长。
(四)养护管理
——灌浆成型稳定后,在泥浆未干前应进行适度水分补充,保证苗木成活对水分的需求。但应避免浇大水,以免影响坡面稳定。
——施工结束后的第一个雨季,注意观察有无空洞现象,并及时进行填充、补苗。
——施工结束后两年内需要对植物浇灌返青水和冻水,遇天气持续干旱还应适度人工补水。
(五)适用范围
——适用于地表物质呈块状、空隙大的石质堆渣矿区废弃地;
——缺少植物生长土壤物质基础的矿区废弃地;
——坡度不陡于1:1.5的坡面。
(六)工程应用
生态灌浆坡面植被技术在工程应用实践中还可以采用简易方式进行,可先分层少量覆盖基质材料,然后用水浇灌、入渗,形成植被生长的土石结合层。具体灌浆深度根据所需种植的植物类型确定,并不同区域应有所区别。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1225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