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海口市菜篮子产业集团积极探索农光互补光伏蔬菜大棚发展模式,实现大棚发电、种菜两不误,同时有效缓解海南夏秋季叶菜种植难题。
9月5日,在海口琼山区甲子镇信义龙湾农光互补常年蔬菜种植基地里,农户正在打理使用无土栽培技术种植的芥菜。海口日报融媒体见习记者 孙士杰 摄
农光互补助农发展
9月5日上午,位于琼山区甲子镇的信义龙湾农光互补常年蔬菜种植基地里,一排排光伏发电面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走进大棚,大片绿油油的叶菜长势喜人。
这些大棚最高可抵抗16级台风,棚内温度比棚外要低2度左右。海口市菜篮子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万述明介绍,大棚兼具灌溉、防风防雨、排涝、防虫、控温、监控等功能,发电面板是其中的奥妙所在。抬头看,一块块正方形面板组成了长4米、宽约3.5米大小的整张光伏发电面板。别小看这些板子,作用可大着呢。万述明介绍,光伏大棚不受季节影响,排水通畅、减少了土壤中有机肥的流失、光照度同时大幅提升。
逆变器可以将所吸收的太阳能产生的直流电转换成交流电,实现了光电转换。顺着万述明手指的方向,一个方形的白色盒子正在工作,每块发电板日均发电16度左右,其中仅0.35度用于大棚工作,其余的都将汇聚到南方电网。
较低的运维成本是光伏蔬菜大棚的优点之一。海南有充足的雨水,因而可以实现面板免清洗,同时保证发电效果。万述明说,所谓的‘农光互补’,即将清洁能源与土地资源相结合,并利用到农业种植中,这大大解决了高温、多雨导致的蔬菜种植和生长难题。
光伏大棚助农增收
助农增收是光伏蔬菜大棚的又一功绩。
育苗、选苗、施肥、浇水大棚内,十余位农户正分头忙碌着。
每天工作8个小时,一天下来收入120元,一个月下来有3000多元,不比在外打工差。在小白菜种植区域,甲子镇大德坡村村民吴春桃开心地与记者聊起这份工作。每天中午有4个小时的休息时间,一边工作还能一边兼顾家庭,日子过得很踏实。
吴春桃告诉记者,自己家距离基地约为十几分钟车程,在这里工作不仅增加了收入,更重要的是学习了种植技术。我在自家的农田种了一些果蔬等农作物,依靠更科学的种植和管理技术,农作物的收成很不错,基本可以自给自足。吴春桃说。
目前,基地主要种植广东菜心、珍珠菜、小芥菜、小白菜、上海青等蔬菜,日产蔬菜约1.5吨。整地、起垄、播种、选苗、施肥、打药、采收等等环节,都需要人工介入。万述明介绍,目前,有30多位家住附近村子的农民在这里实现了就业。
近段时间,我们正引导农户一同试种更多新品种蔬菜,比如即将迎来采收的俄罗斯长寿菜。万述明介绍,下一步,基地计划扩大光伏蔬菜大棚面积,至今年底将扩大到500亩左右,同时引进更多品种蔬菜种植,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原标题:海口积极发展光伏蔬菜大棚种植产业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1218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