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姜
山姜之名始载于《本草经集注》,云:山姜根及苗,并如姜而大,作樟木臭。《本草图经》外草类谓:山姜,生卫州开紫花,不结子,八月、九月采根用。《本草纲目》云:山姜,生南方。叶似姜,花赤色,甚辛;子似草豆蔻,根如杜若及高良姜。《植物名实图考》:山姜,江西、湖南山中多有之,与阳霍、茈姜无别。惟根如嫩姜,而味不甚辛,颇似黄精,衡山所售黄精,多以此伪为之。古代这些描述实际早已将山姜和生姜等区别开来了。
山姜根茎含9(10)—佛术烯—11—醇,1,9—羟基山姜内酯,二氢沉香呋喃,10—表—γ—桉叶醇,3β,4β—环氧沉香呋喃等成分。大剂量山姜对豚鼠离体小肠起抑制作用、抗溃疡作用。体外抗菌试验,山姜煎剂对结肠炎耶尔森茵和摩根变形杆菌有抑制作用。
山姜味辛,性温。有温中,散寒,祛风,活血功效。主治脘腹冷涌,肺寒咳喘,风湿痹痈,跃打损伤,月经不调,劳伤吐血。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g或浸酒;外用,适量,捣敷,或捣烂调酒搽;或煎水洗。
生姜
生姜始载于《名医别录》,现收载于201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姜,《说文解字》作疆,云御湿之菜。《本草图经》载:生姜生犍为(今四川犍为)山谷及荆州、扬州(今江苏扬州)。今处处有之,以汉、温、池州(今四川、浙江、安徽境内)者为良。苗高二三尺,叶似箭竹叶而长,两两相对,苗青,根黄,无花实。对生姜的产地和形状进行了描述。
生姜含挥发油成分0.25%~3%,主要有姜辣醇,α—姜烯,β—檀香萜醇,β—水芹烯,柠檬醛,芳香醇等。
生姜有促进消化液分泌,保护胃黏膜,抗溃疡,保肝,利胆,镇静,抗惊厥,止吐和抗运动病,解热、镇痛,抗炎作用,兴奋血管运动中枢,兴奋心脏,升高血压,抗血小板聚集,抗5—羟色胺,抗氧化,抗微生物作用,另外还有中枢兴奋,促进体内活性物物质释放,促进吸收,止咳,降血脂,抗过敏作用,诱变和抗诱变,抑制亚硝胺合成作用等等。
生姜味辛,性温。归肺、胃、脾经。有散寒解表,降逆止呕,化痰止咳。主治风寒感冒,恶寒发热,头痛鼻塞,呕吐,痰饮喘咳,胀满,泄泻。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g;或捣汁冲;外用,适量捣敷,或炒热慰,或绞汁调搽。阴虚内热及实热证禁服。
干姜
干姜含挥发油约2%,主要成分是姜烯酮、姜烯、水芹烯、莰烯、姜辣素,及树脂、淀粉、多种氨基酸等。
干姜有镇静,镇痛,抗炎,止呕,短暂升高血压,抗凝血作用,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抑制胃液分泌,抑制胃溃疡,促肠道蠕动,抗缺氧作用,还有显著灭螺和抗血吸虫作用。
干姜味辛,性热。归脾、胃、心、肺经。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功效。主治脘腹冷痛,呕吐,泄泻,亡阳厥逆,寒饮喘咳,寒湿痹痛。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汤洗,或研末调敷。阴虚内热、血热妄行者禁服。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1216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