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尾伯劳又被称为土虎伯劳、花虎伯劳、小伯劳,属雀形目,伯劳科。除西藏无记录外,遍布全国。
红尾伯劳体长约19.5厘米。
上体大部灰褐。下体棕白,均无杂斑。嘴黑色,尖端有钩;头侧有宽的黑色眼纹,尾羽棕红色。平时栖息于平原或山地的小树或灌木近顶的突出枝干上。
神态凶猛,不时翅尾,举目张望四周,一见地上有猎物,即急飞直下抓住,再返回所栖树枝上。叫声粗厉响亮,叫时仰首翅尾,激昂有力;鸣啭音调轻快柔和多变,非常动听。性贪食,主食各种甲虫、毛虫、螳螂、蚱蜢、蜻蜓、鳞姑等昆虫及幼虫。
营巢在杨树、刺槐、杏等树上,巢呈粗大的杯状,由草茎、杂草根及苔藓、棉花和少量羽毛构成。5~7月间繁殖,每巢产卵4~6枚,卵呈乳白色,密布灰蓝和黄褐色斑点,钝端集中,几乎呈圈状。
红尾伯劳(学名:Lanius cristatus)为伯劳科伯劳属的鸟类,俗名褐伯劳。体长18-21cm。
上体棕褐或灰褐色,两翅黑褐色,头顶灰色或红棕色、具白色眉纹和粗著的黑色贯眼纹。
尾上覆羽红棕色,尾羽棕褐色,尾呈楔形。颏、喉白色,其余下体棕白色。一般生活于温湿地带森林鸟类、常见于平原、丘陵至低山区以及多筑巢于林缘、开阔地附近。所吃食物主要有直翅目蝗科、螽斯科、鞘翅目步甲科、叩头虫科、金龟子科、瓢虫科、半翅目蝽科和鳞翅目昆虫。
偶尔吃少量草子。分布于西西伯利亚,从额尔齐斯河和阿尔泰往东到太平洋边阿纳德尔盆地和堪察加半岛、朝鲜、蒙古、日本,冬季也见于印度、中南半岛、马来西亚、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
红尾伯劳
雌雄体的红尾伯劳外观略有不同。幼鸟与成鸟的体色也有区别,幼鸟上体棕褐色,各羽均缀黑褐色横斑和棕色羽缘,下体棕白色,胸和两胁满杂以细的黑褐色波状横斑。
红尾伯劳普通亚种额和头顶前部淡灰色(指名亚种额和头顶红棕色),头顶至后颈灰褐色。
上背、肩暗灰褐色(指名亚种棕褐色),下背、腰棕褐色。尾上覆羽棕红色,尾羽棕褐色具有隐约可见不甚明显的暗褐色横斑。两翅黑褐色,内侧覆羽暗灰褐色,外侧覆羽黑褐色,中覆羽、大覆羽和内侧飞羽外翈具棕白色羽缘和先端。翅缘白色,眼先、眼周至耳区黑色,连结成一粗著的黑色贯眼纹从嘴基经眼直到耳后。
眼上方至耳羽上方有一窄的白色眉纹。颏、喉和颊白色,其余下体棕白色,两胁较多棕色,腋羽亦为棕白色。虹膜暗褐色,嘴黑色,脚铅灰色。
为了求偶。伯劳一岁以上大才会真正大叫,大叫是为了求偶,必须长大成熟后才行,这就要求至少一年以上,开始繁殖,才会大叫。
红尾伯劳为伯劳科伯劳属的鸟类,俗名褐伯劳。
体长18-21cm。上体棕褐或灰褐色,两翅黑褐色,头顶灰色或红棕色、具白色眉纹和粗著的黑色贯眼纹。尾上覆羽红棕色,尾羽棕褐色,尾呈楔形。颏、喉白色,其余下体棕白色。
红尾伯劳鸣啭悦耳,音调多变,是著名歌鸟。在北方,还是“十三套百灵”的重要“叫口”之一。
因而多选择雄鸟饲养。
雌雄区别可以从身体的棕色和贯眼纹判断。雄鸟棕色显著,贯眼纹亮黑色;雌鸟的棕色苍淡,贯眼纹黑褐色。为了驯顺和延长寿命,可在夏季掏取雏鸟喂养,或者秋季捕捉幼鸟饲养。幼鸟不像成鸟那样喜栖乔灌木枝头,而是多在竹林、苇丛、灌丛中,可用轰赶法粘网截捕。
幼鸟较成鸟为褐。背部羽缘缀棕,腹和尾上复羽杂以黑横斑,胸和两肋亦有黑褐色横斑。饲养伯劳一般用弓形架,食、水罐各一枚,位于架下端托板两端。
鸟由脖锁拴在中间,脖线长短要适中,拉直时鸟头部恰能够着吃食、饮水;脖锁过长,鸟会因缠绕而被勒死。红尾伯劳为食虫鸟,可用红点颏的饲料(即绿豆面、玉米面、熟鸡蛋黄、淡水鱼粉或蚕蛹粉按5:2:2:1比例混匀)喂幼鸟,但生长不太好,不爱鸣叫,如果补充新鲜的去脂牛羊肉后,可很快改善。另外,饲料面(甄面、玉米面)应尽量地细,因为粗的渣子在伯劳胃中会揉成团而被吐出,有“刮油”作用,使鸟逐渐消瘦。
因为伯劳无消化纤维素的能力,因此,饲料中最好有鲜肉。伯劳凶猛、嘴钩曲锐利,初期用肉诱食和日常捕捉时要小心,以免被咬伤。初期在架上饲养,鸟不适应,总想飞逃,容易吊死。
通常先用直架饲养,至鸟习惯架上生活后再改用弓架。方法是用30厘米左右长的线拴在鸟脖上,手拿另一端或置一处在旁边看守,鸟一飞落就用脖线提到直架上,并以鲜肉诱食。一般1~2天,鸟就不再拚命飞逃,而是以脖线为半径飞旋,每次都能准确落在直架上。接着可缩短脖线,当长短为弓架的1/2鸟也能稳栖时,方能用弓形架饲养。
欲从巢中掏雏鸟饲养,应待幼鸟绒羽为正羽所代替,将近离巢的最好,这样不但喂养省事,而且鸟生长发育得好。掏取时应注意有否外寄生虫,如有应及时驱除,否则鸟生长不好。雏鸟可用点颏粉料和鲜肉沫各半加温开水和成面团,捻成两头尖的食粒填喂,每天5~6次,晚上那次肉的比例应稍大,而且要喂足。根据伯劳野外栖息的特点,鸟架宜挂在室内的高处。
由于伯劳多吃软食、粪便稀,日常管理要特别注意食、水卫生。上午和下午各喂一次,就是“认”干粉料之后,每天还要喂一食抹湿料,最好加点鲜肉。活的昆虫及幼虫可用手拿着喂。另外,伯劳怕冷,冬季室内饲养,室温应在10℃以上。
伯劳也可用画眉笼饲养,大型种用八哥笼。但不及架养有特色。伯劳科的多数种属食肉鸟类,饲养时鲜肉的比例应比红尾伯劳饲料中肉的比例大,甚至可常喂活的小鸟任其撕食。
当然,所有伯劳科的鸟不能跟其他小鸟同笼混群饲养。
红尾伯劳也叫花虎伯劳、虎伯劳、小伯劳、土虎伯劳等。在分类学上属于雀形目、伯劳科、伯劳属。
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华中、华南和西南地区,以及俄罗斯东部、日本、印度、中南半岛、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的加里曼丹岛等地。
形态:体长18~21厘米,体重17~40克。雄鸟前额、头顶淡灰色。后头和上体主要为褐色或棕褐色。贯眼纹黑色。
飞羽黑褐色。颏部、喉部白色。下体主要为棕白色。
雌鸟羽色较浅,贯眼纹为黑褐色。虹膜暗褐色。嘴黑色尖端有钩。
生态:栖息于平原、低山地区村落附近的林地中。常在小树或灌木近顶端的突出枝干上举目张望,发现地面有猎物时,急速俯冲捕捉。性情凶猛,以各种昆虫及其幼虫为食,也捕食小型鸟类、小型兽类和蜥蜴等。繁殖期为5~7月。营巢于较开阔的树枝上,巢呈浅杯状。每窝产卵5~7枚。
卵为乳白色,有暗斑。孵化期14~15天。饲养:可单只饲养于笼内,也可上架饲养。在北方地区多为笼养,而在南方多以架养。
一般用拱形鸟架饲养,栖架两端分别装一食罐和水罐。脖锁长度以使鸟能吃到食物和水为宜,架养的伯劳要挂在高处,托粪板要宽,以免粪便掉下。人工饲养时主要以绿豆面40%、熟鸡蛋黄20%、玉米面20%、蚕蛹20%混合后,再添加适量的维生素、矿物质,用水拌匀后饲喂,每天再提供些青菜叶、肉末或1~2只昆虫为辅食。雏鸟饲养以能自己寻觅食物者为好,每天应喂给蛋黄、鲜肉末或面包虫等。
为了防止红尾伯劳返吐饲料,在制作粉料或软料时,制作的粉面颗粒一定要细。幼鸟可用成鸟配料加牛奶配成糊状用竹签填喂,或揉成面条状填喂,每天喂5~6次。由于红尾伯劳爱吃软食,排粪多,应经常清理积粪。
冬季室温在10℃以上为宜。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120284.html